那是在柳江古镇,我和同伴们在完成了写生创作到处闲逛之时,突然发现了一个转糖画的摊点,大家蜂拥而上,看着伙伴们兴高采烈大快朵颐的样子,我突发奇想,于是我对摊主说:“能让我亲自操作一次吗?”没想到他竟然答应了,我选择了马,因为马是我的吉祥物。我用小铜勺舀了一勺糖汁,由于我是第一次做,非常紧张,手都不听始唤,抖得厉害,糖汁溅在木板上,到处都是,根本不成图案。我拿出了钱对摊主说:“我能再试一次吗?”他同意了。这次我定了定心神,稳住了双手,可是马在头脑中的形象变模糊了,于是我的作品成了一半像马,一半又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我沮丧极了,这么简单的东西我怎么做不好呢?这时摊主对我说:“小兄弟,你是第一次做糖画吧!来,让我来教教你。”他先向我介绍了一些做糖画的基本要领,然后递给我一张马的图案,让我在一边临摹,然后他示范起来了。只见他执勺在手,静气凝神,流糖如丝,灵巧的手腕抖、提、顿、放,时快时慢,时高时低,倾刻间一匹骏马跃然于木板上。哇!我叹服啦!于是我老老实实地开始临摹图案,直到马的图案在我头脑中越来越清晰,于是我又走上了操作台,心中默念着操作要领,学着摊主的样子,开始了创作。啊!我终于成功了,我实现了儿时的愿望。
拿着我这幅最得意的创作,我明白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的道理。
灵感能让你心血来潮,有一种冲动,它也是许多人苦苦等待的宝物。可有的人等了一生也没等到,因为他不懂得抓住机会;灵感会轻轻拂过你的脸,让你来捕捉它,理解它的人就会立马与它沟通,并创造出美好的事物。
我也不例外,我也要创作,可当我没能抓住机会时,总会后悔。还记得有一次写,错过了仿佛脑里就一片空白,是灵感在惩罚我,我只好随手拿本书看,只见书上写到:悉尼歌剧院是一个奇迹,而奇迹源于一个38岁设计师的'灵机一动。当时这名设计师参考了所有建筑,都没能获取灵感,而他的妻子看他如此劳累,给他一个橘子吃。他心不在焉地剥着橘子,突然发现橘子一瓣一瓣的,给了他灵感,设计师立马将图画下来,寄往悉尼。看到这个故事后,我恍然大悟——灵感源于生活。我立马跑到阳台,望见窗外的汽车穿行,人群走动,清风拂过,灵感,是灵感。我又跑回房间,立刻写下我的感受和发现。
现在的我已经有非常多的,明白了那张捕捉灵感的大网——生活:当你看到春天的大自然;夏天的太阳和天空;秋天的落叶翩翩起舞;冬天的雪花与爆竹声,不想把它留于笔间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这些美景“绣”在里,灵感就会向你招手,它会牵着你的手,领你创造奇迹,让你拥有学习经验。所以说,点点滴滴也能聚成大海,让灵感变成船,用你心中的帆和舵,一起游向人生的高潮。
这篇作文只是对灵感的理解,其实也需要创作的灵感与经验,干什么事情都需要灵感,反过来说,灵感可以创造一切奇迹。所以,不要忽视那贵如宝物的灵感,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去追寻灵感吧,这会让你越来越好。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班举行了一次考验我们灵感的比赛,这场比赛吸引了很多别班同学。
这场比赛同学们很喜欢,男生们的拿手好戏跳高可派上了用场,他们终身一跳,就轻松的取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不过女生也不示弱。
决赛终于开始了,不过这场决赛可不那么容易,因为想要成功的吃到绳子上的糖果必须用布蒙住眼睛,在当地转五圈,才可以凭着灵感吃,当然吃到的最多就可以得到第一名。
比赛开始了,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上场了,有的吃不到,就干脆用手抓,结果被罚下场;有的吃是吃到了,可是咬不下来,就一直往后退,结果把他后面的同学也拌倒了;还有的糖好象故意躲着他似的,他刚要一咬,可糖却滑到了另一边,逗得大家哭笑不得。
最后还是机灵好动的谢王霖一跃而起咬到了糖,还得到了丰厚的奖品。赛后他抱着一大堆奖品说,以后要多参加这种“灵感比赛”呢!
既然小说都存在着读者,那么小说就一定存在着读者看小说时的感受。试问:如果读者读某部小说的或人物或情节或环境甚至细节时的感受是——这是虚构的,不是真实的。那么,读者还会继续读下去么?我想,没有读者愿意去读一部自己感觉不真实的小说。没有人愿意去读某部小说,就意味着这部小说没有读者,而没有读者的小说是绝对不能称之为小说的。
也就是说,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能让读者读出“真实”的小说,纵然这种“真实”明明是“虚构”的。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情节是何等离奇,妖魔鬼怪各逞凶顽,飞禽走兽尽显神通,讲的是神怪,但是我们并不感到荒诞,相反受到感染得到启迪进而百读不厌。这些作品千百年来久传不衰,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们都让读者读出了真实。
怎样才能让读者从小说中读出真实,这是作者写小说时应该注重并落实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要让读者读出真实,作者必须写出真实,这就好比你手中必须有馒头,才能给乞丐馒头吃。否则你把一双空手伸给乞丐,对他说:给!馒头!那你一定是在骗人。乞丐不会接受你的“空手馒头”,读者更会拒绝你的失真文字。
怎样才能写出真实?窃以为作者必须本着一颗真心去写作。所谓真心,其实就是对小说中每个人物每个情节每个环境都倾注都寄予真情实感。美国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说:“在一个真正作家的气质中,总有一种近于痴狂的激情”,而这种“近于痴狂的激情”无疑是“真心”“真情实感”最好的诠释与体现。早先曾听许多人说写小说的都是疯子,起初很是反感,认为是对自己的污蔑与诽谤。但后来却无数次地在深夜为笔下的人物为笔下的情节大哭特哭,伤心欲绝感动欲绝悲愤欲绝,到那时我才终于知道自己的真心已经融入笔下的人物,痛着他们的痛、乐着他们的乐,甚至为他们神思恍惚、物我两忘。说到底,不也是进入了一种痴狂的境界,难以自拔么?当然,也正因为小说的字里行间倾注了我全部的真心真情、浸透了我太多的心血泪水,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才会觉得真实感人,才会热泪奔涌秉烛夜读。
从小说创作而言,作者的确需要有一种“近于痴狂的激情”,但这种激情又必须有所节制,切忌让那种“痴狂的激情”完全左右了作者的头脑,那就近乎危险了。正如美国作家利昂·塞米利安说:“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不受节制的激情只是激情而已,而有所节制的激情则是天才。”所以作者写小说时千万不要“走火入魔”,否则写完主人公跳楼自己就会爬到楼顶,那么痴情的读者读小说时也会“走火入魔”,会因为主人公的跳楼而跳楼。
写出真实,不能等同于照录生活。在日常写作与阅读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一些记述真实生活的文字,读起来反而味同嚼蜡,有隔膜之感、虚假之感。这就是小说与生活的区别,有些事在生活中毫无疑问是真实的,而一旦被写成文字,冠名于小说,就毫无疑问是虚假的。因为小说是艺术,小说虽然取材于生活,但一定要高于生活。而这个“高于生活”,便是我们耳熟目悉的艺术加工——虚构。
写小说就得虚构,如果不虚构,那就正如作家张天翼先生指出的:“一个作家要是只限于写真人真事,那就是自己束缚自己了。”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从读者的角度去说,当我们读《西游记》《聊斋志异》时,明明知道它们全是虚构的,却在心底依然被其感染感动,或者我们一直不曾有半分怀疑的人和事甚至一直感动着的情景、状态、细节,却突然在某一天因被作者亲口证实是他虚构的而义愤填膺等等,这就是艺术真实的魔力或曰魅力。
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这便是小说的创作。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在虚构中倾注真心真情,这便是小说创作之核心。实者虚也,虚者实也,虚虚实实如能恰倒好处,纵然假,也足以以假乱真,无人质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