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 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之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12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o《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①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注:①[涵泳]:深入体会。 (节选自《不要秘诀的秘诀》
12.文中作者肯定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是什么?(最好用文中语言作答(2分
答:
13.下面是关于本文行文特点和基本结构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2分 (
A.作者在引述古代学者关于读书学规和方法的经验之谈后,接着对其作阐释和评述,并且融入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B.引述陆九渊的诗句后,作者只对其中一句作了评述,是因为其他诗句与读书方法和态度无关。
C.引述——评述——再引述——再评述,如此循环,是本文行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D.本文虽然有三段引述三段评述,结构看似松散,其实是紧凑的,因为有一条读书方法和态度的主线相牵连。
14.作者在引用陆九渊的诗句后,只对其中的“未晓不妨权放过”作了阐释,而不像前面两段在引用后作全面阐述,这是为什么?(2分
15.结合你的学习体验,谈谈文中倡导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我们学习中的作用。(3分
答.
8.生命是一支铅笔
9.总分
10.第⑵段:生命与铅笔都会磨损、衰减、越用越短。第⑷段:当生命与铅笔“书写”发生错误时,可以改正,重新“书写”。
11.⑴B⑵A
12.例1:生命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读,读出精彩,读出内涵
例2:生命是一本书,即使成不了名著,但也不能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那一角在校园大厅里,大厅里的文化墙上刻着许多灰色的浮雕,每个浮雕上都刻着一个百家姓,有王字、有郭字、有魏字……真是数不胜数。每个百家姓旁都有它对应的甲骨文,瞧:“魏”字的甲骨文多像一条气势汹汹的龙,手握一把步枪在与敌人交战;“金”字的甲骨文多像一支燃烧的弓箭,仿佛弓箭手一松手,它就会立刻射出去;“文”字的甲骨文好像一只蹒跚爬行的小乌龟。这些文字让我一下子感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文字的博大精深。
在文化墙前面,是碧海小学学生的作品,有五彩缤纷的,有端正书法作品,有充满童趣的手工……真是多姿多彩,让我感到像是走进充满艺术文化的`世界。
另一面墙上,是碧海小学所有老师的简介。每一位老师都是校长精心选拔出来的,都非常优秀。老师简介墙的上面,写着一句话:“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可见校长是多么重视学生的教育啊!
我最爱校园的这一角,因为它不但让我感受到、熏陶到了丰富的文化气息,还让我知道了文化的美和高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