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苦苦期盼的“五一”终于来了,我们一家人邀上楼下的朋友一起去赣州“宝葫芦农庄”。以前我总是会晕车的,这次竟然精神抖擞,欣赏着车窗外的景色,心儿也跟着飞起来,情不自禁地哼着歌,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目的地。
一下车,放眼一瞧,真壮观哪!各色各样的小车,熙熙攘攘,排着长队;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在喧闹声中,我依稀听到人们的惊叫声。我的心被这叫声紧紧地抓住了,不由自主地迈步朝里走,家人在后面大声叫:“跑那么快干嘛?……”嘿嘿!我可不管了,等不及啦!
我们首先去走迷宫。这迷宫真是名副其实,人走进去,全“迷”了!我楞了片刻,决定先碰碰运气,管它南北西东,边走边看,结果当然是碰了几鼻子灰。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还在徒劳无功地转悠,我不禁心急如焚。情急之下,我横下一条心,沿着篱笆走,看到可以进入的入口就进去,终于,我第一个“重见天日”啦!
我们玩的第二个项目是攀岩。站在岩壁前,伙伴不由得叫了一声:“这么陡!怎么上?”我一看,是啊!岩壁只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但却直直地矗立着。虽然有辅助的铁杆可以踩,但铁杆之间间隔比较大,要爬起来还是有难度。不过我们可不愿意放弃,决定与它一决高下。我像只_一样身子紧贴着岩壁,左右开弓,两手轮换着紧抓住铁杆,还得时时关注脚下,步步踩实,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有时手不够着,就得想方设法踮起脚,伸长手,小心翼翼地移动。爬上顶点的那一刻,我和伙伴都兴奋地“耶”起来!
接着,我们去乘坐了大型三环过山车。一阵阵轰鸣,一声声惊叫,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不过这反倒激起了我们几个小孩强烈的挑战***。迫不及待地买好票,又开始了新的激情体验。缓缓开动的过山车,眨眼间越转越快,我的心骤然提了起来,似乎随时都会蹦出胸膛,头也像要炸裂了,耳边只能听见惊叫和飕飕的风声……
惊魂初定,我们又玩了一把碰碰车,最后还在_场上过了一回骑马的瘾……直到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班车。朋友们,这么好玩的去处,这么刺激的娱乐——你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赶紧去激情体验一把哦!别忘了,那个地方叫“赣州宝葫芦农庄”。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劳动驱散了清贫的阴霾,让生活变得富足,劳动拓展了生命的宽度,让生活丰富多彩;劳动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让人生更有价值。
有一次经历我还记忆犹新。大约是在初春之时,空气中夹杂着甜蜜的花香,头顶的天空湛蓝而深远,十分空灵。我和家人同去乡下买蜂蜜,却无意间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参观。
养蜂人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门口摆着一排排的蜂箱。蜂群嗡嗡地躁动着,响作一团。看见我们的到来,老人那几近干涸的红而黑的脸上闪过了一晃明意。他领着我们参观了蜂箱,告诉了我们一些事情,言语中流露出了一丝自豪之情。他说:“我这不是人老了不中用了吗,然后无意间听到了我那上大学的儿子说蜜蜂作用可大了。它帮助传粉,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人类活不过四年嘞。所以这才想养个蜂,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充实一下自己生活,也为社会做点小小的贡献。”
我吃了一惊,第一次听到小小的蜜蜂也有这般用处!居然和人类息息相关!听了这番话,我的心中凸起了一座高楼般的敬意。即使是这样一位普通养蜂的老人,也在无时无刻用自己的劳动回馈着社会和自然。正是无数像这样的劳动者兢兢业业,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我们转了一圈,老人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做完蜂箱,便用那宽大长满老茧的手摸着脑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转身就回屋了。紧接着一个热情的女人走了过来,虽然带着帽子,穿着纱衣,但还是可以感受到她的喜悦。这是老人的老伴,她带着我们看蜂蜜。长期和蜜蜂打交道,又顶着时而恶劣的天气,使得她的手红肿而粗糙,脸颊也被闷得发烫。刹那间,又瞥见老人额头上细细的汗珠,一种复杂酸楚的情感涌上心头。这一对夫妻是那样的平凡朴实,但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用双手创造价值,用劳动奉献社会的精神,却让深深地敬佩。
没有想到,无意间邂逅的一对养蜂夫妇,给我上了一节意义非凡的人生大课。是他们让我意识到,不管是什么人,不管多么平凡,不管从事多么简单的劳动,都是极有价值的。只需要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可以拥有繁星般灿烂的前景!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五一劳动节”还没有来临时,我心里就算着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劳动节。我和爸爸、妈妈讨论后决定:五月一日帮奶奶采茶叶。五一的早晨,天还蒙蒙亮,我背着小竹篓,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听着不知名的小鸟欢快的叫声,踏着轻快的脚步向茶园走去。进了茶园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垄垄整整齐齐的茶树,嫩绿嫩绿的茶芽上还有露珠在滚动。我轻轻地闻着茶香,一股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在我陶醉于茶香时,奶奶都采了几把茶芽了。我赶紧用手指尘掐茶芽,感到采茶叶很简单心里正暗自洋洋得意时,奶奶说:“欣欣,你采茶叶的手法不对。”奶奶一边作示范,一边接着说“眼睛看准茶芽,二个手指轻轻捏住茶芽,然后轻轻一拽”。我一看就会,二只手不停的开始采。刚开始采时,我感觉真轻松,过了一个多小时,我才采了半垄茶芽,我有点泄气了。这时太阳显示出它的威力,照在人背上感到火辣辣的,脸上的汗水不停的往下滴。我快跑到树荫下,喝了口水,休息片刻,我又继续采茶叶。这时候,我体会到采茶叶的辛苦。
临近中午时,我采了大半篓茶叶。虽然有些累但看着自己劳动成果,我感觉心里特别的高兴。回到家后,把茶叶倒入竹扁里,和奶奶把碎芽热爱出来丢掉。经过挑选的茶芽才可以炒。
吃完饭,我在旁边看爷爷怎样炒茶叶,爷爷边炒边说:“炒茶叶第一步要***青,第二步揉制,第三步起香”。我看见奶奶用猛火把大铁锅烧得冒青烟,只见爷爷迅速往锅里抹遍茶油,立刻倒入茶芽,两手不停的番着茶芽。等到茶芽烫软后,立刻倒入竹扁中,爷爷不停的用力揉来揉去进行茶青。这时房间里能闻到浓浓的茶香。
***青后的茶芽又重新倒入锅里这时候只能用小火炒茶叶。因为火大了茶叶容易糊。只见爷爷用手把茶叶抓来抓去,一边抓一边搓操。过了半个小时,我听到铁锅里传来沙沙的声音。爷爷告诉我:“茶芽已经烘干了”。我看到爷爷的双手被滚热的铁锅烫红了,脸上全是汗,炒茶叶第二步是揉制完成。突然我听到爷爷对奶奶说“用把大火,起香”。在大火烧起的那一瞬间,一股茶香,扑鼻而来,茶叶起香完成,倒入竹扁冷却。
今天我采茶叶,看炒茶叶,我才明白茶叶是来之不易的。当人们端起一杯汤色碧绿、香气四溢的茶水,我们可曾知道整个过程的艰辛。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有丰硕的劳动成果。劳动带给我们一切,有劳动才有回报才有收获。至此节日之际,祝大家劳动节快乐!我欢迎每位同学到我家来做客!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一次全新的经历,带给我无穷的快乐和难忘的记忆,让我改变了对亲人的看法,全新地面对生活。这次全新的经历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至今历历在目……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我弥补遗憾的那天。在舅舅采用的“激将法”下,我们一家踏入了一次全新的经历,与舅舅展开了一场激烈而又难忘的“战斗”……
抵达参赛地点——长泰漂流,参赛队伍的两大组,一组是我们一家三口,另一组则是舅舅与他的亲友团啦!各组队员穿上了救生衣,系上了安全帽,踏上了船,拿起桨,湍急的水便将我们送下了坡。
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爸爸望了望舅舅的动作,悄悄地跟着学几招,一划,一推,一前,一后,船慢慢地前进着。夹在船中央的我望着天空的云,激动而又兴奋地心情渐渐平静了下来,变得十分安宁,充满期待。正在我看得入神时,爸爸的呼唤声将我的魂拉了回来:“宝贝,快来帮帮我,你舅舅太快了,已经不见人影了,我们得赶紧追上!你来帮我划桨。”话音刚落,不甘示弱的老爸爬下了靠在岸边的船,用人力推船之法来推动小船。直到船渐渐稳定下来,老爸便翻上船,因平时缺乏锻炼,过度疲劳,暂时由我来控制方向。我拿着船桨,轻轻向右一划,船缓缓地倾向左边,再想左一划,船慢慢地向右驶,我略懂了其中的诀窍。左一划,右一划,船在慢慢移动。
“水流进船里了,怎么办?”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即将面临的一个难题。我在不经意间看到了我们头上戴的安全帽,想试试用安全帽将水舀出去。妈妈将安全帽卸下,舀了一桶水倒向湖中。爸爸在一旁寻找着舅舅的踪影。“爸爸,现在是下坡,好多石头啊!”我大喊着,船向下淌着,湖上的石头透过船底撞得我浑身疼痛。
就在这时,船卡在了半坡,无法动弹。爸爸拿过船桨,利用边沿的石头,推动了一番,可是,船却一动不动。我心想:完了!难道就要卡在这里不成?回不去了吗?这时,抬头一看,一艘船正在准备下坡。爸爸连忙求救道:“你好!我们的船卡在这儿动不了。你能不能帮我们推动一下?”那艘船缓缓驶来,利用下坡的急速将我们一撞,顺利地通过此关。我松了一口气,思绪连篇:在困难时不应慌张,要以这次全新的经历为中心,锻炼自我,团结协作。
这次全新的经历记录在我的记忆册里,散发着它的刺激与欢乐……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