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开发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要符合会计法、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不能任意增加不利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如反记账、反结账、记账后会计凭证不留痕迹的修改功能等。
(二)系统操作控制
系统操作控制主要有操作权限控制和操务数据经统计表明,内部控制在刚建设的几年内,的确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增长;但是过渡期结束,内部控制对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是一个正向的促进作用。其次,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要体现重要性原则。
我们应该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风险分析,识别企业内控缺陷和关键控制点,对重大内控缺陷予以重点控制,而对非重大缺陷则酌情取舍;关键控制点予以重点控制,而对非关键控制或不必要控制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充分体现重要性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起到优化流程、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
(3)注重内部控制与风险的适应性。随着风险的变化,内部控制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风险的存在不仅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控制,风险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内部控制变化。简单来说,企业在创业时期,更关注资金筹集,供应商渠道,客户关系,货款收回等方面,因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特别重视对经营风险的关键控制。对于发展中处于转型时期的企业来说,该企业往往有一定的内控基础,但在转型时期可能面临着业绩高速成长,人员迅速扩充,已建立的规章制度过时,经常性涉及组织结构及人员调整等情况。
这类企业面临着比创业时期更大的风险,应当审视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废止已经过时失效的内控制度,制定新的内部控制,确立新的关键控制点,应对新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中风险应对
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考虑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通过分析各种风险提供管理风险应对措施。企业应根据规模大小设置风险管理部门或具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并建立流程以识别企业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明确风险的表现形式,根据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原则合理采取控制措施应对风险。本文结合基本规范与BRM风险分析,考虑如表1。
此外,企业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使经济业务突破了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会计部门应建立流程适应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当企业业务操作发生变化并影响交易记录的流程时,会计部门应通知风险管理部门,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会计部门应学习新准则法规以识别其重大变化;及时参加后续教育跟进会计准则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1]肖湘子:《论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财经界》2009年第8期。(编辑向玉章)
本书共有十章,这十章分别是围绕作者的一个观点来进行举例子,用例子来补充和完善这个观点,方便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那么作者本书的观点是什么呢?即是: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在这里作者原本是用“资金收益性”来表述的,但是看完整本书我觉得用“资源”代替“资金”让我更容易理解。记得在第四期视野成本管理特训营的多次讨论中,我们就有谈论到公司的呆料,大家也一直希望有有效的成本管理来减少公司呆库的产生,虽然因为客户产生的呆料会被客户吸收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尽量避免产生呆库呢?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是的,因为为了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所以尽管呆料客户会吸收但是我们还是要想办法改善,因为呆滞库存可以视为公司的一项投资,呆滞库存无法变现和赚取利润躺在仓库,这会占用公司资源减少公司的资源投入收益性。当生产线停工的时候,虽然不发生成本但是因为停工相应的也没有创造价值,不创造价值就是一项资源浪费。而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资源投入的收益性。
作者在书里运用J成本论来阐述如何在改善的时候正确认识资源投入的收益性;J成本论很像我们学习会计中学习到的“机会成本”与“本量利”分析。但是众所周知机会成本现阶段其实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还是片面的停留在选择馒头还是选择米饭上,而作者却将机会成本进行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处理,并将其成功的引入到了我们做改善决策上。另外一方面,本量利分析现在我们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保本量等等这些简单层面运用,或者是作者却结合机会成本来进一步的扩展,将其有效的创造了一个改善决策的有效思维“J成本论”。书里作者有给我们将机会成本进行量化呈现的丰田计算公式,用公式得到的数字来展现我们面对改善时候如何选择更高的资源投入收益性方案。选择了资源投入收益性更高的方案,企业才会拥有可持续的收益。
通过本书,我们将改变以往面对一筐鱼与一根鱼竿的选择时无法对比机会成本,而现在我们用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数据来对比两者方案存在的机会成本,从而选出最优的方案。以往我们通过本量利来得知自己的保本点以及单价等信息,但是我们并没有能。在本量利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保本的量是多少,但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到未来变化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而透过这本书我们将延伸的去考虑回收期,从而选择最符合企业现状和安全的方案。(特别是对风险持稳健态度的企业)用一句话通俗的来说就是:选择鱼还是鱼竿,要看看这两者可以未来带来的收益,但是有一个前提是:千万不能在收益没有实现前就饿死了;越早卖出去鱼拿到钱,我们才可以越早拿钱买馒头吃,也才越安全。想想我们现在,现在是不是很多时候选择了饿死后才掉到鱼的方案呢?
在书里作者也对J成本论产生的背景进行了阐述。J成本论产生是因为:当时需要用一个会计理论来对JIT改善效果进行清晰的说明。说实话,看见这一点的时候,我真是兴奋啊,这句话真的是醍醐灌顶之金句。在竞争优势里面,波特特地说到了“要让客户知道产品价值”;而在TOC的系列书籍中高得拉特说到了“要让给别人知道怎么做”,同时他也在故事中运用财务数据来展现改善取得的效果。一项改善,你要想让别人接受那么你必须要展现出来这样做我们可以得到的好处,同时这些好处必须被表现出来,这样你的改善才有说服力才能长久和持续做下去。作者并没有去改丰田的会计核算规则,但是他却运用运用会计理论产生的会计数据来对改善取得的效果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展示,这一下子让大家都可以真真实实的看见改善带来的进步,使得持续改善的信心增强。
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下面笔者进行总结。
1、会计理论概述和研究方法
会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分别是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近代会计就是从运用复试簿记开始的,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现代会计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这一阶段会计的工艺与现代电子计算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会计系统也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子系统。
会计理论是会计学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阐述会计概念框架为中心议题,是以一套广泛适用的原则作为形式而进行的逻辑推理。它具有信息传递和经验总结功能、解释和评价功能、预见和实践功能。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目标、与环境和主体有关的假设和其他理论概念、基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四大内容。在会计漫长的发展史上,会计理论也得到长足发展。驱动会计理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资本市场的发展、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重要性的凸显、会计准则市场的变化、相关理论和及时的发展等因素。
现代会计理论主要包括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所谓规范会计理论,就是试图从会计实务的规则来概括会计的理论概念,并试图用这些理论概念引导出“良好的”会计实务。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伦理法、归纳法、演绎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和事项法等。而实证会计理论则要以确凿的证据证明某些会计现象的存在,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并寻找这些会计现象发生的原因。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法要求先提出一定的假设,然后应用实际证据来验证或驳斥,只有实际存在的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实证法的基本命题是:管理当局、投资人、债权人、准则制定者和政府人士都是理性的,他们试图获得最大的效用,这些集团中的任何一个在选择会计政策和准则时,都是把可以互相替代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成本与效益的比较,以便能从所选择的方法程序中获得最大的效用。
2、会计准则及其制定
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会计所采纳或宣称的一般法则,是行动的指针,是行为或实务的一个确立基础。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早在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纷纷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投资者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以及财务报表的要求便有所增强,企业也意识到应向***和有关方面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以取得他们的信任,但当时美国的会计实务处理呈现极度自由化局面,给报表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并很快引起会计执业界的注意,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这只是内在要求和舆论上的准备。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才是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产生的直接原因。1933年和1934年美国国会分别通过《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并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上市证券的管理。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三大阶段:
(1)研究形成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末,由美国会计师协会带头制定和发布准则,该协会把具体工作交给其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ARB),后来其陆续出版《会计研究公报》,美国会计准则初步形成。
(2)公认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会计师协会将研究的目的从解决会计实务中的特殊问题和专题,转移到试图建立基本会计理论和重要会计准则方面。1959年该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APB)。在其存在的14年间,其陆续发布了31号《意见书》和4号《说明》,但人们还是发现其不能履行缩小会计实务上的差别和不一致、改进新问题领域财务呈报等使命。最终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
(3)完善与提高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到现在FASB已经发布了150多项会计准则,这些准则在美国上市公司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并对其他国家和国际化组织产生广泛的影响。
3、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理论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和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等。其中财务报告目标是概念结构的起点,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是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具体手段。建立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具有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应用的作用,从而最终指导会计实务。那么指导会计实务首先要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以更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大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满足这些要求不仅需要市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政府的良好引导、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还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良好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明确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后就需要在具体的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其落实以准确及时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目前全球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我国会计亦是在四大会计假设的前提下,运用适当的计量属性以准确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
在财务报告中,企业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文件,以便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管理会计与成本控制理论
管理会计是直接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主要是一种对内报告会计,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结合,目前主要将其分为两大部分:基础性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新领域。其方法论主要为系统理论和非平衡理论。具体而言有五种方法:
(1)成本性态分析法;
(2)本量利分析法;
(3)边际分析法;
(4)成本效益分析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其中本量利分析法中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与分析对企业预算和控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成本控制就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项成本活动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其具有三层含义:一是对目标成本本身的控制,这与成本预测、决策、计划密切相关;二是对目标成本完成的控制和过程的监控,这与成本计算、分析密切相关;三是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为今后的成本控制指明方向。具体控制方法有标准成本制度、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等。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初步阅读,我了解到了一个国家对于会计以及涉及会计这一行业领域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会计这一职业覆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较广的范围,所以,我国对会计的工作要求也相应地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我知道廉洁自律是作为一个合格会计的根本素质。这也是最起码的准则。作为一个会计,应该对自己所做的账簿负责,要有维护账簿真实性的意识和义务。古代司马迁作为一名名垂千古的史官,为了维护历史的真实性,忍辱负重,不响强权低头,坚决地守护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事件。如今,我们作为将来新世纪中国的会计,或许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坚毅不屈,但是,做人,做会计一定要正直。不弄虚作假,不收贿赂,不贪污钱财,自我克制不良言行,客观公正。总之,我们求一句问心无愧,我们不做假账。
然后,我认为细心,严谨是作为一个会计应该培养的性格特点。
会计法上明确规定了账簿必须按照连续编号的页码顺序登记,若有缺页,漏页,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财务账簿不得涂改,若有更正也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更正,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以及影像在财务报告中说明。所以,会计在进行制作账簿,会计审核时,一定要细致,认真,一丝不苟,尽可能地避免出错。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自己心思缜密的品质,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各种会计工作中有条不紊,脚踏实地,才能做出高质量的账目,才能让我们建造的“工程”更牢固。我们拒绝渣工程,我们要向社会交一份完美的汇报,实现我们真正的社会价值。
最后,我觉得我们将来要成为会计师还是应该多学习,多看书,提高自己会计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为会计监督积累下更好更扎实的基础。我们才能以敏锐的直觉和准确的思维督察会计人员,维护账簿的真实性。
读了会计法,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会计肩上责任的重大。
以后,当我们正真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们一定要用良心来负起这个责任,一定要真正的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