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甘蔗有多高》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摸索中的角色,就如《课标》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遇,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力,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木头等的测量的摸索。
书里真实记录着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理论书籍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书中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对于正在做主题教育活动的我们也是有许多可以思考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在做主题活动中,我们总是不断的在寻找课程来源,教师绞尽脑汁想课程做主题网络,当想继续跟进预设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无法前进了,那些生活中难以真实寻找到的事物,看似“高大上”的课程,却往往忽略了生活、忽略了学生兴趣点、忽略了生活即教育的意义。
《甘蔗有多高》一书中,起初两位老师也和我们有着厚此薄彼的想法,自作聪明的预设好了课程---稻米,而这无非是老师想要做的,并非幼儿所想要的。所幸的是,两位老师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甘蔗。更值得庆幸的是,两位老师有支持幼儿的心态。否则今天我们也不能看到这样一本写实的好书。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源于幼儿的兴趣点的、是贴近幼儿生活的,是能真实感受到、触摸到的事物。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学习着。获得了由他们自己探索出来的一些道理、知识。
生活即教育是给我们最好的启发,抬头看天时,也不忘低头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我是一气呵成的,越看越有味。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
看完这本书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提到的那两位老师是如此的明智,孩子们是如此的聪慧。书中提到了老师在学生探索中的角色,就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果没有那两位老师的'支持,以及老师在活动中给学习提供的种种思考的机会,就不会有孩子们那种“不放弃”的精神,也就不会有孩子们对甘蔗、“爱弥儿”、木头等的测量的探索。
书中前面提到,刚开始,老师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稻米的,结果孩子们对甘蔗产生了兴趣。由于两位老师的有心、用心,将“甘蔗”生成了一个新的主题,一味的支持,而且还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测量的方法,还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其实,我在平常的一些活动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可结果又怎样呢?想到这里,我非常的惭愧,深深地反思:当时,不能再用心一点呢?说不定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看完这本书,我更加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一个教书匠,还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向科研型教师发展。
力力、乐乐、壮壮是三只爱冒险的小蚂蚁,他们喜欢四处旅游。不过他们也很淘气,成天爬上爬下。这不,今天他们发现了一头黄牛,就议论起黄牛究竟有多大。
力力在地上,绕着一个牛蹄子转了一圈,开心地告诉同伴:“牛其实并不大,只有一个茶碗大小,浑身黑黑的!”
乐乐费力地爬上了牛头,抱住了一个牛角,细细地打量了一番,严肃地说:“牛大概是一只大虫子,就像人们的腰刀,弯弯的,不过,他比较圆,是褐色的,一节一节的,没多大!”
壮壮慢慢地爬上了牛身,看了看脚下,生气地摇头:“咦?牛就只有我这么大,黄色的。你们看成什么了?人类还说什么牛比我们大很多,牛明明就只有一点点!”
力力不服气 ,乐乐认为别人看错了,壮壮同样坚持自己才是对的。三只蚂蚁各持已见,互不相让。他们吵得天昏地暗,三个小时后还没定论。不过他们一致同意:牛并没有人类说得那么大。
沉默了好久的黄牛终于不耐烦地开口了:“请你们走遍我的全身再发表意见,好不好!”
力力、乐乐、壮壮一起在牛身上爬。他们爬过黄牛的'四条腿,大声说:“牛腿简直是四根大柱子!”爬到了牛的躯干,又说:“牛身体像堵墙!”爬到了牛尾巴,惊讶地说:“牛尾巴能当鞭子用!”他们继续爬……
三只蚂蚁一共花了半天时间,才气喘吁吁地爬遍了牛全身,大发感慨:“原来牛真的有人类说得那么大啊!”
在生活中也一样,要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不能只看局部,得看整体。
点评:小作者认真观察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描写具体。并在文章末尾点明寓意。
《甘蔗有多高》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幼儿从兴趣、体验、假设到一串串观察、思考、实验、查询的“求证”过程。,从外表看,它很不起眼,封面上的字和画都是那么稚气,然而就是这本书独有的“稚气”深深地吸引着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不像平时看有些教育类的书那样乏味,倒像是在看一本趣味性的小说,那么轻松,那么流畅,那么越看越有味。
看完这本书让我为之震撼的是:书中老师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孩子的失败,面对孩子的问题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而是静观其变,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克服障碍,也使得这个主题活动得以一步步深入开展。
《甘蔗有多高》一书告诉我们,孩子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有可能像书中的“甘蔗”一样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是贴近孩子的,是孩子生活中真切感受着的、触摸着的……书中所写的那根甘蔗,再普通不过了,可也就是这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样东西,伴随着一群孩子一年多,就是这么一根普通的甘蔗,在老师的支持下,使孩子们探索着、尝试着、创造着、……获得了让他们一辈子受益的一些道理、习惯。
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甘蔗有多高》一书。这本书真实记录了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给予我很多的启示。
“甘蔗有多高?”这在成人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于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他们整整化了五个月的时间,这可谓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里程。
该书详尽描述了幼儿学习测量概念的过程。孩子们在田地里研究稻米,看到了田边的甘蔗,引发了孩子想去量一量甘蔗是否长高的学习动机。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日常生活情景中幼儿所遇到的各种与数有关的问题,刺激了幼儿进行数思维的自然过程,有效促进了幼儿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建构数概念。这就是说,日常生活情景为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提供了机会,当幼儿处于自主和主动的状态,数概念的建构才有了可能。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也并非只是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创设环境,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给予幼儿适当的指导,特别是把握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能让幼儿在“更具知识的成人的帮助下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掌握数概念的水平。
本书中,教师一直本着开放、尊重孩子的态度在进行课程教学。其中一个个的转折,教师虽有计划中的课程,却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而进行弹性调整,支持孩子们勇于冒险地试一试。
该书让我们看到,原来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如此精彩,原来课程也可以如此丰富而深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