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稻盛和夫的书很好,公司领导也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推荐稻盛和夫的书。怀着很高的期望读了稻盛和夫先生的《坚守底线》。书的字不多,用了3个晚上就读完了,感觉信息量很大,从主人公年幼的不幸经历,到成年后升学的挫折,到松风时的不得志,到后来爱上工作、认真研究并有所成就,企业不断壮大、成立了盛和塾等等。感觉内容丰富,但是没有找到主线、没有抓住“底线”、没有看到主人公在“坚守”什么?于是带着这些问题,隔了一周我再次用几天的时间又读了一遍,终于有了一些收获,现在分享给大家,也是分享给自己。
所谓“底线”就是做人做事的理念。所谓理念就是:把作为人应该做的正确的事,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就是要正直、不可骗人;要勤奋,不可懒惰;要谦虚,不可傲慢;要勇敢,不可卑怯等等,这些都是做人做事最基本的道德观。
书中主人公向我们阐明了两个“目的”,让我感受最深,一个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一个是人生的目的。
企业经营的目的:追求全体员工物、心两面的幸福;是为了让包括员工在内的周围人获得幸福;是为了客户、交易对象、地区社会以及企业周围所有相关的人。把贯彻做人的正确原则作为判断的基础去经营企业,不以赚钱还是不赚钱这种基于私利的标准去判断。这种经营的理念和惠友提出的“对人好,做个好人,建立惠友大家庭”的理念相同。惠友“对人好、培养人成长”也就是为了让员工,甚至员工的家属能够获得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物、心两面的幸福”。“建立惠友大家庭”是让每个人在企业有归属感、同事之间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快乐相伴。我们每一个人是企业的一份子,是企业经营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单元。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秉持公司“对人好”的理念,关心员工、关注客户和顾客,向身边的人传达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对人的关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友,了解惠友的事业和社会责任。
人生的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灵魂,在漫漫人生征途中有峰有谷,崎岖坎坷,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磨炼灵魂,提升心志。带着比出生时略为美好,略为高贵的灵魂死去,这就是人生的目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变得美丽、优雅、充满慈悲。不断把自己的能量传递给别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实现价值。主人公的一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却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一颗谦虚、慈爱的心,真的是我们的人生楷模。
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磨练和升华的过程。回顾我从进入惠友参加工作到现在的各种心情,真的是感触很深。刚刚毕业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对工作没有喜怒哀乐,一天赶着一天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需要结婚、买房等,为了多挣一点钱,多实现一点必要的物质需求而工作,整天忙碌,却没有什么目标和方向。在公司经过了十年,心态渐渐成熟,心也渐渐平静。自己不断的自己学习,领导的不断教导,渐渐有了人生的目标、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更加深刻的融入了惠友企业文化。终于有了一些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终于有了以企业为荣的自豪感。十二年的时间,让自己真正的融入了惠友,找到了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我喜欢我的公司”虽然这种感悟来的很晚,但是我已经深深的抓住了这种感觉,认真工作,努力付出,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企业和自己更加美好的明天。
坚守底线—坚守做人做事的理念、并以正确的方式贯彻下去。用利他的心面对一切,用谦卑的心回应一切,用不断磨练自己、升华自己的目标经历一切,和企业一起经历、一起成长!
道德底线是什么?我想道德底线就是做人最基本的良知。做人,最基本的东西绝不能丢,比如道德,比如良知……一个人如有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么他还是一个人吗?我觉得不是。做人,就是要守住道德的底线。
一个人能否受到别人的尊重,能否干成一番事业,这与他本人的品质好坏有直接关系。所以孔子把“修身”放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前,把“修身”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来看待。“德不孤,必有邻。”领导者作为部属心中的旗帜,要带出一支好的队伍,干出一番事业来,毫无疑问至少必须守住道德底线,要有羞耻之心,要十分珍惜自己的声誉,注重加强修养锻炼,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可是,使人忧虑不已的是,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的道德水准正在下降,道德底线犹如雪山上的冰川,正在急剧萎缩和后退。一些人似乎越来越没有羞耻之心了,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好处,不惜丧失人格尊严,不择手段,惟利是图,没有工夫感到耻辱,无暇顾及道德底线。某些“公仆”受利益驱动,心理失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经受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权、钱、色的诱惑,导致道德底线不保。底线是临界点,是最低要求,是不可逾越的。一旦突破道德底线,离触犯法律也就不远了。倘若社会失去了道德约束,仅仅靠法律来维系,这实属不祥之兆。倘若官员缺乏羞耻之心,胆敢逾越道德底线,那就是堕落的开始,不要说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实现有效领导,恐怕离“进班房”也不远了。
少数官员的道德底线的后退,往往会导致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比如,主持工程不拿回扣就是廉洁,提拔干部不收红包就是清正,居官多年而没有贪污就可得奖,下班回家吃饭居然成了媒体称赞的典型事例。又比如,有的班子庄严向社会作出承诺,决心在任期内不贪污、不腐败、不卖官、不受贿……类似种种,都在说明一些官员的道德底线有后退到法律底线的迹象。
道德约束群体,法律制裁特例。当社会道德彻底沦丧以后,法律就会相当脆弱,纵然死刑再保留一万年,又能吓倒几个人?一个守不住道德底线的人,一定是只相信感官上的***的人,金钱、肉欲、名利便会成为其疯狂追逐的目标。于是做什么都不再需要规矩,不再需要负责任,不再需要约束,不再需要畏惧。当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了,就是最可怕的事,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请守住道德底线,不要让那些物欲横流的东西超越它;请守住道德底线,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所谓的“物质文明”裹挟而来的外来文化,如泛滥的洪水般从我们敞开的国门奔腾而入,一波接着一波的汹涌浪潮无情地拍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堤岸!于是,这条由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的心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大坝”上,布满了“蚁穴”、甚至出现了“管涌”,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严竣考验!站在千疮百孔的“坝”顶,冷眼观世界,我们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中国社会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做人还要不要底线?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路上,我们依稀还能看到隐居南山的陶公布衣葛巾、夕阳中荷锄归来的恬淡身影,“不为五斗米折腰”,捍卫的是他人格的底线;我们依稀还能听到诗仙李白仗剑直指苍天发出的那声惊天动地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坚守的同样是他高贵人格的底线!我们虽不能追比先贤,但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划一条“底线”——当一切一切的追求需要用人格和尊严作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宁愿选择后者!“中国梦”还只是一个梦,“和谐社会”也只有在社会普遍道德水准较高,或者说有一条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认同的道德底线存在、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近年来,党内曾进行过一次次的所谓教育,但大都流于形式。其原因就是“调门”太高。依我之见,不要老是什么先进性、纯洁性等等,做人无底线,何谈先进性?党内如此的人多了,又何谈纯洁性?应该把“调门”降上8度,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次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底线意识”教育。如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免疫力”才有可能增强;全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把已有的“漏洞”补上、把出现的“管涌”堵上,让这条“大坝”巍然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品质莫过于能坚守心灵的底线为人一世,当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心灵的底线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最起码的准则,坚守心灵的底线,做一个真正的人
当屈原怀抱大石走向汨罗江时,那句“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应该还在身后回荡“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者乎?”这是他的告白他不愿随其流而扬其波,于是他作《怀沙》之赋,走到江边,他回首一瞥,看见了郢都,看见了秦军长驱直入的狼烟,闭上眼后,一扭头就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他躺在了江底,却站在了天地之间
汨罗江的水在静静地流着,是在诉说什么,抑或是在暗示着什么?我默默感悟,思绪飞扬
每当素琴飞声之时,仿佛仍可以感受到嵇康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慨无论是俯首请以为师的三千太学生,还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都不曾令他犹豫是生,只须他低头一句话,但他却扬眉说了一句“拿琴来”,于是,结果是死一曲《广陵散》为他的生命划上了句号,在悠扬的琴声中,他用生命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那一曲绝响,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嵇康,即使是面对死亡,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心滑落到那底线之下,他是个堂堂正正的人
如果说在无垠的历史天空里,嵇康是颗闪亮的明星,那么,陶渊明 呢?
溪流淙淙,菊香阵阵,陶渊明赋诗之声随缕缕清风飘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南山的幽菊中寻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窈窕寻壑,亦崎岖经丘,在悠然自得中远离了污浊的官场,坚守了心灵的底线
不可置否,陶渊明亦可熠熠生辉于历史的天空,泰然立于天地之间回眸历史,我还看到了苏武,李白,岳飞等好多坚守了心灵底线的先贤,他们傲然于天地之间,让所有逾越了心灵底线的人无地自容
坚守了心灵的底线,任那天空阴霾昏暗,任那大海浊浪排空,任那山雨欲来风满楼,自可信步闲庭,泰然自若,在那心灵的天空,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闲看亭前花飞花落
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有倾天大权,你看到了岳飞墓前的跪像了吗?那是千载骂名,那是遗臭万年;逾越了心灵的底线,就算你集万千荣耀于一身,你可想到日日夜夜心灵的折磨是如何的生不如死?
水坚守了底线,可为人类造福,逾越了底线,则是千里,民不聊生;火坚守了底线,可供人类取暖,为人类照明,逾越了底线,则是家毁人亡,生灵涂炭;人坚守了底线,可名垂青史,流芳万世,逾越了底线,则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人啊,无论什么时候,你是处江湖之远也好,是居庙堂之高也罢,都要坚守心灵的底线,这样才能安身立命,维护自尊,获得他人认同,才能称的上是真正人。
何为底线?在当今中国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无解的命题。尽管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此都有过大范围的讨论,甚至争议,但是每每争议过后,更多挑战底线的事件依旧持续发生着,从食品到空气,从学术到人伦,底线正在成为最后一块遮羞布,掩盖着早已毫无底线,更遑论“绝对”的中国社会。因此,在此时,一部尽管只是浅藏辄止,并只针对无关痛痒的的学术、写作领域底线问题讨论的《绝对底线》,仍然还是让人不由得为其击节赞叹,至少,他们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
影片中,道貌岸然的哲学系教授林天白,背地里其实却是个沽名钓誉,剽窃学生作品的小人。当然,为了避免太多具有明确指代性的争议,编导刻意安排他剽窃的是一名已经过世学生的作品,而且剽窃的居然是悬疑推理小说,与其学术成就并无直接关联。对照此种情况,目前在全国各学术界,层出不穷,几乎让人懒得关注的`剽窃事件,简直已经不是同一层级的事情,而经过一场胡搅蛮缠、充满黑色幽默的绑架事件后,至少林天白在灵魂深处有了最大的冲击,或许还没有做出最终、最正确的选择,但是他已经意识到,明确意识到底线的存在。而那些继续不断在抄袭、剽窃着的人们呢?
与之对比,做出莽撞绑架行为的屠夫代表的却是当下中国另一种典型。他们或许在所谓的公知眼里是缺少知识,甚至缺乏道德标准的,但是他们在相对淳朴的环境中生长,却本能地遵循着“生物”最基本的底线,只是难免会迷失在越来越多的所谓“道德标准”,不可能的“底线”之中。但是却正是他那最原始却又最本初的底线观念,最终冲击了所谓的知识分子林天白,完成了两人相互的拯救过程。
电影中的故事当然在一阵的慌乱与黑色幽默之后,终于得到了大团圆的结局,各得其所,各取所需,但是回到现实当中,能否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帮助每一位观众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中最后的,也是最绝对的“底线”,也算是一桩功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或许电影有浮夸,有虚构,甚至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尽力从中编导甚至演员们用尽心力表现的真实意义,理解之后,再对照自己的生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或许才是作为一个影迷看电影最应该遵循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只是因为没有满足自己未必成熟的观影***,就无聊谩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