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熙熙论世界,本次的主题是:我们到底该不该听所谓专家的话呢?
就拿日本来说,专家说日本的三号机组爆炸,不会影响到另外两个机组,也就是,另外两个机组不会爆炸。结果,另外两个机组先后爆炸了;专家还说了,说机组上的壳能有效挡住爆炸。结果,再一次爆炸中,这些所谓固若金汤的外壳随着爆炸一起飞了;专家说核辐射对日本不会有危害。结果,日本的\'核辐射指标超标了;专家说核辐射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总之一句话,我们到底应不应该相信专家的话。
正方:可以相信,专家就是那种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对待一些问题会很有经验,专家的话就是真理!假如说专家的话都不对,那么我们这些人的话怎么可能会正确呢!
反方:不可以相信。专家确实很有学问,但是,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他们对一些问题到底是什么态度。比如日本核辐射,那些专家都太自大了,所以专家的话不可相信。
熙熙论:其实,某些专家的话也可以相信。有些专家他们确实很有学问且对待问题态度很好。但是,一些自大的专家的话是不可信的!
附带:论日本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日本的胃口大不大,回答是,非常大。
日本对一些救灾资源太挑剔,救灾资源还挑三拣四的,这个多点,那个少点,哎呀呀呀,把我们这些救援国家当成他们的免费售卖机了?
举个实例,日本对一些救灾国家索要石油,真把我们当成免费的百货商店了,想怎么拿就怎么拿呀?并且,日本对我们的救援队和救灾物资好像很警戒似的。救援队这是首次去,救灾物资还让我们自己送到灾区,这是神马态度,太霸道了吧。
要是我是主席,我肯定是不给了,什么态度,给你就不错了,还挑三拣四,不给了!
不过,这件事情可是关乎国家的外交大事,不得不给,唉,什么时候日本能不那么挑三拣四了,胃口不那么大了!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老人跌倒到底我们该不该扶起来?这个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作文老人跌倒了到底该不该扶起来呢。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历来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谁家没有老人,谁人不会变老?
由于媒体曝光出诸多诸如彭宇案之类的扶助跌倒老人做好事反被老人诬为肇事者、甚至被法院以常理判断等逻辑推理的理由判决巨额赔款等案例,越来越多的人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忌惮。
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有可能惹来无尽的麻烦。社会公德,传统道德,在我们犹豫的目光中渐渐丧失。
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作为问题,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无良的南京法官、天津法官,以及制裁那些诬赖彭宇们的老人,理应受到谴责,但见死不救的围观者,是否也会受到道德、公义和良心的谴责?
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最终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震惊。公众对老人跌倒出现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整个社会都应该检讨,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检讨。以前一直觉得类似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应该怎么扶这些事情不是个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大问题。类似南京法官、武汉老人这样的案例,虽然不能说是普遍的现象,但其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却是很严峻的。
我们对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这绝非故意夸大问题的严重性,而是针对目前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滑坡出现的现象提出质疑,因为类似人情冷漠、麻木不仁的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跌倒老人身上,还有更多其它的案例,比如见义勇为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故事,比如围观跳楼自***时出现一片幸灾乐祸的快跳的喊声,比如公车上乘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常态等等,不一而足,这都早已成了全社会反思的问题,完全是一个社会问题。
自从南京徐老太事件开始,中国就开始进入国民道德沦丧期,开始瓦解中国人民的道德,想徐老太这种人开始肆意妄为,有法律支持,又可以获取巨额的回报,而且没有任何成本。而彭宇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从而开始冷漠国人的同情心,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尔后如钓鱼执法等一系列事件,彻底麻木人们的怜悯之心,造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导致八旬老人倒地1个多小时而无人敢伸出援助之手。我可以肯定,大多数围观昔都是善良的人,可是谁也承担不起那巨大的代价。你能说人们冷漠?
苍蝇多的地方,是垃圾的原因还是苍蝇的原因?
岁月,到底是什么?十七年的岁月,看似漫长,却晃如一梦,白驹过隙的瞬间,我漫漫成熟,长大。
(一品
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品味到岁月究竟是什么味道。时常,很喜欢在写东西的时候泡一杯香茗,品尝点点滴滴,不放过一丝茗茶的芳香。冲泡岁月,品一品,岁月的味道究竟是什么!
十七年的岁月,充满了苦涩的味道。孩提时代蹒跚学步,不小心跌倒,尖锐的石子刺痛了幼嫩的皮肤,苦涩的泪象喷泉一样涌出眼眶,真的不想学了。岁月流淌,他不会沿途停留。弱者必然会淘汰,适者生存。强忍着伤与痛,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向前方走去,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排通向成熟,通向未来的脚印。十七年的生活,不可能总是顺利的,一路上的荆棘,刺得我头破血流。人生,总会有磕磕绊绊。但,请你学会勇敢,做一只勇敢的荆棘鸟,穿越荆棘,彼岸是金色世界!
岁月,是苦与乐的交织!岁月虽然苦涩,但人们常说,风雨之后是彩虹。苦,甘之如饴。人生的乐趣,是岁月中最大的欢乐。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操起琴,拉一曲我最喜欢的《二泉映月》,在充满竞争的学校生活后,享受心的清凉,让清澈的\'惠泉冲走心灵的污垢,令我身心俱净,心旷神怡。蜂蜜是很甜,品味岁月之甜,纵使是玉露琼浆,也比不上岁月的甜蜜!
(二画
画一幅岁月的图画,摊开白宣,提起毛笔,很快得勾勒,描绘,偌大的一张白宣,留着大片大片的空白,需要渲染,可是,岁月,到底是什么颜色?
亲情。想起人们常说,家是心灵的港湾。在心灵的港湾里,泊着一艘艘结实的轮船,爸爸是慈爱的舵手,妈妈是严厉的乘务员,于是他们载着小小小的我,在港湾中扬帆起航!岁月流逝,舵手和乘务员渐渐苍老,我一点点长大,岁月,记载着温馨的亲情,带着亲情的色彩,抹一道五彩的虹!亲情,温暖的粉色!
友情。背靠着背坐在地板上,一起谈着自己的事情,听着彼此的倾诉,这时,拿一只盛真诚咖啡的杯子,用洋溢着热情与希望的开水,泡一杯心的咖啡,心与心就贴得更近。咖啡散发出的浓浓香醇,便是岁月滴淌的成果,真挚的情,是岁月的结晶。友情,厚重的金!
孤独。时光如流水。面对流水,的是对生命的感慨。宇宙万物,芸芸众生,最终都会湮没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十七岁,叛逆的年龄。我时常,独自唱着歌谣,反叛的歌谣,无人理会。但我不需要听众,因为他们消费不起。岁月,如此无情,我唱着歌,在岁月里老去。在万物阴生的秋夜,在肃***的秋夜里,独自翻着书,不知不觉中,袭上心头的,是一种无法排遣的孤独!独自,在夕阳中,品味着黄昏十分的落寞,看着南飞的大雁,感叹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寂寞与悲凉,无人理会我在感叹什么!?为在岁月中老去的人,也为将来的我,尽管现在很年轻。但花开花落有几回?孤独,冷落的灰!
生命。十七岁的生命,蓬蓬勃发,向上疯长,蔓延,一直到宇宙。灵动的生灵,稳重的生灵,共同构成了生命。拥有生命,是拥有岁月的基础。生命,蓬勃的绿!
……
岁月,是一幅无法画圆满的画,多少总会遗漏。
……
(三后记
品位岁月,是无法品尽的。因为人生也会有出乎意料的时候,它不是一尘不变的,它不是上天一手创造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描绘岁月,是一幅永远画不完的画。
终于明白——岁月,是百味瓶,说不清的味道,它有多少种!
终于明白——岁月,是无限长的画卷,它的边界,是生命的底线!它的色彩,生活的色彩,生命的色彩,宇宙的色彩……五彩缤纷!
岁月,是奢侈的,可以成就多少名歌唱家在金色大厅中圆满举行个人音乐会!
岁月,是无情的,可以使歌唱家的演出曲未终,人尽散;可以使一切都化为沧海桑田。
……
十七岁,不哭泣!十七岁,要勇敢!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