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他还有一个同事一起观看了这部《火星没事》,可能真的是亲子电影,厅里确实有好多小朋友哟。话说呢,整个影片诙谐幽默,虽然有时觉得有点夸张,可还是让我捧腹大笑,心情大爽。同时,也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爱,朋友之情,让我们在欢笑中也被小小的感动下。
可是,不得不说的是让我们都感到震撼的一个小场景。话说“没事”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间各自晒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到“没事”了,他的玩具是小型机器人,博得了小朋友们的全场称赞。可是,邻班的大小朋友的大型机器人一脚就踢翻了“没事”的小型机器人, “没事”不甘受欺负,道:我还有绝招!所谓的绝招就是桌上摆上一堆电视上曝光过的有毒产品,其中就包括了奶粉行业的害群之马“三鹿”。
如果这个场景一点而过也就罢了,同行互相打击,适当程度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事情却远远不止这样。只见“没事”偏偏就选中了“三鹿”,抱起奶粉就吃,一点没事。到了邻班的大小朋友,面对挑战,不得不上,也抱着“三鹿”吃了一口,然后立马倒地,送进医院。这样的场景未免。。。。。
看完后,回头仔细想想,这个场景其实都可以删除掉,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它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打击“三鹿”。电影是“贝因美”投资的,所以整个电影的主题好像围在了宣传“贝因美”,打击“三鹿”,让“没事”和他的地球爸爸的'父子之情,和陆叔叔还有TINA阿姨的感情变得微乎其微。这时,我高兴不起来了,这样的同行打击不知道其它的观众是不是和我一样觉得过份了点呢?
不管怎么样,除了那个同行打击,总体来说,还是部不错的影片。
整个寒假都在读一本书,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书中有这样一个妈妈:
这个妈妈像随身携带着摄像机,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将育儿的缤纷细节全程录制,就像在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做着直播。透过文字我们看到了真切详实的画面,更能感受到一位母亲,在尽其最大的能力和潜力,自觉真诚地实践和记录着。这本书就像一份礼物,对母亲和孩子来说,一定无比忠贞和珍贵。
这个妈妈拥有独特细腻的理解力,也有着近乎完美的执行力。在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作为旁观者,我惊讶地发觉,原来这对母子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许多私密的问题都被或严肃或活泼地提出和解决。我相信,其中必蕴含了最大程度的沟通和理解,最广角度的亲密和融合,最强力度的爱意和希冀。彼此之间一切的画面无不暗示着这样的心语:很爱很爱你。
读着这本书,有太多熟悉和相似的场景开始回放。比如说——家里不只一个孩子的家庭几乎都会出现这样的桥段:妈妈对几个孩子的爱若不能平分,让其中一方觉得不公平,感到被冷落、忽视甚至遗忘,其稚嫩的内心必然充满了疑惑和愤怒。如果你能深入到这个孩子的表情和内心,作为妈妈,定会觉得心酸吧!
读《孩子,你慢慢来》,总会产生种错觉:龙应台明明是主角,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很多时候却像极了一个旁观者,让误以为在描写别人的故事。
有关青春的记忆总会多于有关童年的记忆,虽然从出生那刻后的每一时,我们都在长大,但我们都会经历不记事的几年光阴。当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式去记录和储存信息时,有没有问过自己——我的童年在哪里?谁又能说对自己童年的生疏和完全陌生不是种损失和遗憾呢?这本书里的故事,我觉得可以多多少少弥补我们对童年记忆缺乏的遗憾。你也许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更何况它不是杜撰的虚构小说,而是对两代人自交融那刻起生命的实景写生。如果你信任自己的感觉,大可放心地认为这是所有妈妈送给她们孩子们的礼物,并不过分。
书名为《孩子,你慢慢来》,但这简单的一句话,质朴的几个字,却是以妈妈的口吻深情说出,不是别人。这本书应该拥有不特定的读者群,因为每个人都是或曾经是过孩子,其中会有人当着或有一天要当妈妈。或许书中的故事密度远不能包揽母子最初几年之间所有可能的相处情节,但蕴藏的情感浓度却足以让你以此为起点,无限放射与回味这般伟大交集的味道。并记得,将之发扬光大。
看了多种角色的人对该书的评价,他们中绝大部分不是专业的评论者,所以“为了评论而阅读”这一命题可以忽略。也许阅读的目的越单纯,所得的感受会越自然。他们喜欢这本书的理由各异,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它确实触动了很多读者的心,而作为读者接下来就是要体验和反思从中得到的感觉罢了。
好想让龙应台当我几天“妈妈”,尽管我拥有心目中最最伟大和亲近的生母。也许所有母亲都拥有相似的情感浓度,只不过在现实的场域里,所处环境不同,表达方式有异。
龙应台说,“我在写《野火集》时,也在写另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这两本书,一本像刀剑,一本像温柔的羽毛,可是它们的核心东西是,对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深切的爱,还是一样的东西。”
“孩子你慢慢来”,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换言之,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的父母还在,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这样一句由妈妈说出的轻柔的话语,会带着恒温的热情伴我们走出黑暗。在某一瞬间,我们会为此感动至落泪吗?会的。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不能完全报答这种一辈子的恩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报答并自发地把这种恩泽传至下一代。
孩子,你慢慢来。
妈妈,我听得到。
慢慢的,就是一辈子……
早早的到了电影院,播放《风云2》的片花时我的头直晕而且看着那些人好像就在我面前闪来闪去的突然有些不适应,看来真是好久没有来电影院了。还好,没一会就好了。
在观影中,笑声一直不时从各个方向传来,我和老公亦然。当看到没事的老师说,(影片中的小孩的名字就叫“没事”我真的要离开,因为没事好想让他的老师和他爸爸谈恋爱,所以,没事就使用自己的超能力让天空下起了雨,可是老师仍然要走,老师说除非天上下刀子,当听到老师这句话时,天真的孩子真的让天空下起了刀子。这下子,影中的人物傻了,而观众却笑了,类似于这样的情景还很多,因为没事还只是个孩子。天真可爱的孩子。
此影片为科幻加喜剧,有点类似于多年前看过的《霹雳贝贝》,没事用他的超能力和这个社会以及大人们的想法进行着抗争,在他的心里他一定不知道原来大人们是这样那样想的,比如他让油价***到0.5角,比如他让人给他爸爸送来五十万,比说甩让红灯变绿灯,比如甩带领着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从下水道到达天文馆,只为了老师说让他介绍自己的家乡,而他的家乡在火星。太多这样的事情,以至于让他和他的爸爸被几次带进派出所,同时给他的爸爸带来了重重的烦恼。
当然事情结局皆大欢喜,在一片笑声中结束后,我却思索了很多,也许之前看过就看过了,这次不同,因为我身上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妈妈。我在想,正如影片中说的,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来是火星来的。火星自然和地球不一样,而孩子当然也和大人不同了,他们天真、善良,他们没有太多大人的是非观。他们内心的小宇宙和我们大人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事实既然是这样,那么面临着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该来自火星的孩子进行沟通呢?依然用传统的说教、打骂还管用吗?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来理解孩子会有效果吗?看现在多少问题孩子啊?多少父母又在为自己的孩子而头疼,其实是孩子错了吗?就如我前段时间看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说的,其实孩子是没有错的,如果孩子真的在某些方面不让家长满意,那么请究根求源的先从自身上找原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理解我们的孩子,真正的从心里关心我们孩子们,去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最丰盛的果实。
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就要学着去进入孩子的世界。
尽管说真话的前提是被妖施法、鬼上身,但戏剧化的效果也给说真话的房产老板平添了几丝可爱和善意,让人肃然起敬。引申到现实的寓意是:说真话的人少,在众人面前说真话的'人更少。更多的人则坚持和秉承着讲话的最高境界:我保证我所说的话都是真话,但不保证所有的真话都说。想想,每个人其实也不都是一样的么?
这里还有不少的讽刺,
1.三鹿奶粉,镜头摇过来,一排肉上插着有毒的标签,中间赫然出来个三鹿奶粉。然后火星小孩儿为了展示自己的厉害,吃了,没事;地球小孩儿吃了一口,立马倒地。到最后影响太恶劣,以至于把火星小孩儿开除。
2.联想电脑,联想收购IBM的ThinkPad以后,什么变了,就不说了,话说当年广告打得响亮的防滴溅键盘一口水给短路了。不错。
3.油价,我们油价涨,与国际接轨;不错,因为我们有实际国情。电影里有个人一看跌了,急的没东西加了,张开嘴让往里边儿灌,真够绝的。
而对于一部只为博人一笑的影片,《火星》中更难能可贵的夹杂着97号油、三鹿奶粉、上海整体倒楼等众多曾经众人关注、引人深思的事件,让人啼笑皆非并一次次提醒着我们,这就是曾经,这就是现实,多么荒诞,多么苍白,又多么可笑——对于这样一部立意不深、仅供娱乐的电影,地球人,又何必苛求!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星期三下午我们观看了电影《火星没事》。
电影里主要讲的是,一个好心的地球人罗秉文,为了完成太太的遗愿,收养了一个小男孩,给他起名叫没事。主人公没事是妈妈派来陪爸爸的火星男孩,他常用超能力为爸爸帮忙,可每次都让爸爸难堪,弄得罗秉文哭笑不得,还让爸爸三番五次进了派出所。
在电影里,我非常喜欢陈老师来家访,天上下雨刀的情景。那时,陈老师来家访,没事为了留住陈老师,让天上下了雨。陈老师却说:“除非天上下刀子。”于是,天上真下了刀子。就在这时,全班都“哈哈哈哈”地笑了起来。
没事帮倒忙的事还有很多,变五十万,下刀子雨……几件事情下来,不光罗秉文相信没事是火星人,就连陈老师、陆晓凤和TINA都知道了这个秘密。虽然没事是个捣乱鬼,但他非常可爱。在片尾时,为了救爸爸,失去了超能力。他是个正直善良的好孩子。他因为一个字,爱,就能放弃、忍心失去自己的超能力。爸爸是一个爱孩子的好爸爸,虽然没事捣乱就骂没事。在拥抱时,他也一定在想:儿子,我爱你!爸爸再也不会骂你了!陈老师善解人意,在院长开除没事时,还帮他说情。
从这部电影中我到了父子之间的浓浓情谊, 爱是一份多么巨大的力量,我们要好好爱我们的父母,我们要珍惜这份巨大的力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寻找。
在北京这么人才济济的地方,教授当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出门肯定也不会受到“钟鼓侍候”和小女生列队排排站欢迎的待遇;但若在我们这大学生都稀少的`小旮旯里,教授是绝对会受到礼遇的。所以教授轮值当“门卫”,怨只怨教授们“站错”了地儿。
中国有句成语,叫“各司其职”,说得实在太好!因为各司其职,所以地球不会“出轨”撞上月亮;因为各司其职,所以眼睛不用吃饭,嘴巴不用看人,鼻子不用听话,耳朵不用呼吸。从人的职能看,各司其职,所以当教授的当教授,做小偷的做小偷,公理自在人心,法律也有准绳。若“领导上”硬要教授轮值当“门卫”,纵使只是20天才轮一次,也不能因此消除其不合理性。
有人说这些教授平日里成天躲在象牙塔里,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让他们偶尔当当“门卫”,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也是好事。这话当然有些道理,但前提得教授自愿才行。好比说,林黛玉整天哭哭啼啼,你想让她偶尔体验一下另一种生活,于是决定改改小说,让她去笑傲江湖,让她仰天大笑、快意恩仇,可以是可以(笔在你手嘛),但未免显得荒谬!为了所谓体验另一种生活而毁掉一部巨着,岂不可惜?而作为林黛玉,我想她也肯定不会自愿如此!
说到自愿体验生活,我想起二十世纪我最欣赏的文学家老舍。先生当年为写《骆驼祥子》,也曾亲身体验过当车夫的生活,但那可没有领导“架着qiang杆子”硬逼他当车夫,完全是他自愿使然!所以说,若如某些人所言,要教授体验生活的话,也应该让教授自主选择。至于他想做什么工作,是当门卫,当车夫(的哥),当农民,当屠户,当掏粪工乃至当北大校长,这都由他能力说了算!况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北大此举似乎不是为了让教授体验另一种生活,所谓“安全班”,说白了就是让他们来顶保安的职!
已故作家王小波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提到一个小故事,讲他当年当知青时如何由山脚下推粪水上山顶。他指出这是一件费时费力不讨好又收效甚微的活。而之所以让他们这些知青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他们这些知识分子闲着所以没事给他们找些事做,其实就是让他们瞎折腾,耗尽体力!
而让教授当“保安”,窃以为似乎也有这么个味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