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圣元模式?整个圣元事件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有人刻意散布虚假消息,以媒体为传播途径,从而达到给圣元造成危机的目的,同时对市场产生连带反应,这就可以简单的归结于圣元模式。
对于圣元,我们只能表示同情,它已然成为了这种模式的牺牲品。因为国家至始至终也没有关注到虚假事件的发布者,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承认了这种潜在的商业发展模式。
我们来把圣元模式细化一下,简单的把这个幕后黑手归为三类。
这第一类就是内幕作假,这种幕后黑手的目的明显,即以虚假消息给圣元造成市场冲击,短期内圣元股价***,超控者散布消息前脱手所持股份,到股价落入谷底时再以低价重新持有股份,当社会承认了圣元的清白之后,股价再次回升,此时再一次脱手所持股份那么超控者就连续赚了两次股票差价,短期内获得暴利。
第二类就是圣元有某个假想敌A公司。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负债占总资产的15%以内,则企业发展绝对平稳;如果一个企业负债超过了50%那么企业内部所潜藏的问题就相当严重了。对于负债相当严重的企业,如果受到某种负面因素的冲击,导致市场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那么企业会因为消费者持币观望而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货物迅速积压,进而导致生产线停止运作。此时此刻,出于自生利益,债权人会向公司索债,公司***要求退股,银行紧缩对企业的贷款,这样一来,现在的困境加上原来所存在的问题,公司仅剩的选择就是申请***或者是接受兼并。我们可以假定圣元的假想敌A公司,虚假消息是A公司散步的,再假定圣元的负债程度已经很严重,而测定结果是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那么圣元完全有可能出现***或者是并购***的`可能,当然这只是一种既定的假设,A公司所为的高明之处在于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当然,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如果A公司与圣元没有深仇大恨,或者是某种利益驱动是断然不会出此下策的。
第三类是国际幕后黑手一说。这个超控者之所以散步虚假消息是出于抢占中国市场份额的考虑,虚假消息会给消费者一种名族品牌不可信赖的错觉,一旦中国奶业受到冲击外国企业就会乘虚而入,这也是很多野心家的惯用伎俩。
然而,无论哪一类说法都是基于幕后黑手超控这种模式,国家权威机构并没有对这个幕后黑手进行深究,或许是出于一种更大利益的考虑,亦或许是国家的法律空子中根本就容许这种模式的存在。当然,如果这种模式获得认可了,在某方面的厉害关系降到了最小,但是以后必然会有越来越多圣元模式的复制品,因为这不需要超控者作任何牺牲既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圣元模式如果无节制的蔓延下去,肯定会给人们对文化属性的认知造成偏差,人们会抛开市场竞争原则,于是人类几千年所沉积下来的文化积淀受到了挑战,市场经济必定会陷进圣元模式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一来,圣元事件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一次经济上的冷淡,它将引出一次人们对于生存法则的质疑。
自然的文化属性自有其发展规律,觉者以性施行,妄者以行治性。自古以来,道乃术之本,而承认圣元模式恰恰是与之背道而驰,以术来定道。当然,悠悠文化几千年,断然不是人们的几次质疑就能动摇的,然倒行逆施给社会带来的只会是一场灾难。作为热血青年,我们只能对这个已经丧失了社会道义和责任的操控者表示愤恨,而对于国家无视这种潜在威胁的态度表示惋惜。
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就给人这样的感觉,正如书中所言,每个时代都要编写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世界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所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索新的答案。
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农业革命,而农业革命反过来又支持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当农业渐渐代替采集业的时候,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更多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就是良性的循环,当简单的植物采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的时候,自主的培育粮食就成为新的出路,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果相生,农业的传播扩大也让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培育更多的植物,从中总结出的经验和方法让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适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东的芭蕉等植物。当人们把实践中的经验运用到改良上之后,植物也因为人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间接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逻辑最严谨的教科书,是环环相扣,最为精彩的魔术,所有看似突然的变化,都有蛛丝马迹可循,那是一张由几十亿人的踪迹编成的巨网,没有人可以置于其外。
《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静的阐述从史前到21世纪的历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读者认清现实世界和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维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时空里自由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和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当然,《全球通史》并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书,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自己对历史和哲学的深厚功底,同时无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宽度,书中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的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变革的警示和忧虑等等。
历史没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后果,一脉相承。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内在的严密逻辑和浩瀚广博的知识让我领略到历史的精彩,紧循着这样严密的逻辑线,所有的文化优势都应慢慢转变为经济优势。我们可以冷静的探索,厘清其中的线索,汲取养分为己所用。不执著于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静言巧思,亦不失为上乘。
最近,我读了一本让我感悟很深的书——《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记录那些具有重大意义是事情,可是,翻开书,里面却大多是战争!什么“马拉松战役”“温泉关之站”“红白玫瑰战争”……
一次战争要死多少人啊!如果有那么多的人力,精力,财力,为什么不拿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反而去破坏它呢?我不解。都说战争是富人发起的,死的却是穷人。你们还记得在南京车站痛哭的那个小男孩吗?还记得在核战争中受到伤害的人吗?他们重则死亡,轻则致残,连在肚子里的胎儿都不能幸免。可是,我试问,他们有什么错要遭此灭顶之灾呢?他们都是无辜的啊!
战争对全人民来说,百害而无一利。可为什么还要战争呢?那些被权势冲昏头脑的人啊,清醒吧!
我们渴望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度,那里有鲜花,有欢乐,伴随着幸福……
今天闲来无事,随手翻看了一下以前写的读书笔记,看到《全球通史》时,觉得有几句挺不错的,整理了一下。
当穆斯林帝国与中国对外界文明不屑一顾时,欧洲人却被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吸引,所着迷。
16、17世纪时,欧洲人惊讶,在掠夺时仍表现出谦卑,有时候甚至焦急地探求良知。但之后,欧洲变得越来越粗暴、冷酷和褊狭。对待古老文明正如曾经被对待的轻蔑,习惯于自己的领先地位。
欧洲初始资源的贫瘠,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不断寻求对外学习和扩张。将自己置于最低位,以一种谦卑的心去看他人,或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中国的落后当然在于它的自大,儒家文明一直向国人灌输着中庸之道,却忽视了长此下去,当儒家本身完全成为了一种统治工具时,没有新的思想的碰撞,安于现实,乃至自满情绪的不断上涨。“天朝上国”的自居使得统治阶级完全忽视了外来文明,不仅摧毁了刚刚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扼***了中国当时的一切希望。
在古代,存在着一种反对将创造性的学习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的强烈偏见。近代以前,思想家与劳动者一直是分开打。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形而上学思想,对具体事物,实际技艺不感兴趣,而追求世界的本源,万物的本质。近代,随着资本的扩张,文艺复兴阶段的影响,欧洲人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开始重视技术,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也就带来了欧洲的繁盛。
科学革命所带来的改变之所以远远高于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在于它的研究方法——科学本身包含了无限进步的可能,而且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18世纪80年代生产力的惊人进步似的机械化工厂体系不再依赖现有的需要,而是创造出新的需要,不断去刺激消费。
英国之所以可以首先发起工业革命,当然不仅仅是瓦特的功劳,更在于它独特的背景条件:社会结构的合理,重商主义的流行,商业制度的建立,流动资本的丰富,海外市场的刺激,科学、哲学底蕴的爆发。
在我们分析事情原因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联系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的背景条件,探求根本原因,以及预见它所导致的结果。
以前一直喜欢读有故事的史书,像《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时间第一次读西方人眼中的历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书一样小说化,也不像教科书教条化(一般都是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反而我认为它是一部必读的经典,我总结其3个特点。
1、《全球通史》的作者编写这部史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解决当前时代所遇到的问题,是给现代人以启示。正如作者开头所说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
2、这本书描述事实较客观,平心静气,娓娓道来,让读者通过了解事实,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当代我们遇到的问题。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书籍,例如《成功人士的____习惯》,《互联网之独孤九剑》,这类书籍一看就是先整个哗众取宠的书名,然后以教育人为口吻,将自己观点强加给读者的书籍;再挑选几个的示例证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给人思考的空间。
3、对于国内的读者,这本书叙述角度、方式很新颖。它叙史的角度不是以一个国家、地区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来观察人类历史。它叙史的方式不是断片式的,而是以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角度叙说,前一个历史时代是后一个时代原因,后一个时代是前一个的发展。例如书中西欧3个不同历史阶段章节关系如下: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济增长、国家建设—>海外扩张。
另外我总结了一张表提炼下书中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五十年后的一天早上,小明正在欢快的洗澡,洗着、洗着就停水了,小明挂着身上的泡沫走了出来,妈妈正在看电视,突然电视插播了一条新闻,主持人是世界水局的局长,他说:从明天起全球将要停水一个月,请大家做好准备,面对这一次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大灾难。
小明紧张起来了,他冲进卫生间,冲干泡沫穿上衣服,开始接水。妈妈和大部分人一样不以为然,还说小明让他别着急:谁没见过停水呀?这次只不过时间长了一点罢了。可是小明不听劝告还在接水。
第二天果真停水了,妈妈赶紧去超市买水,只见超市挤满了顾客,都在抢水。时不时还发出一阵阵惨叫,我们都知道这是有人被踩死的声音,一个小时后妈妈从超市里出来了,她花光了自己的一百万美金买到了十吨水拉回了家。
就这样,他们一家人用这十吨水度过了这漫长的一个月。
二十天过去了只剩下了三吨水了。可是还过得去。妈妈又一次上了超市,只见超市里只剩下方便面一类的食品头。大街上血流成河人们的精神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动物们也在四处逃窜。很地方因为干燥引起了大火大片大片的森林都被吞没在火海之中。很多湖泊已经干涸,连浩大的黄河也变成了水寥寥无几的一湾小小的湖泊。
终于人们熬过了漫长的三十天,剩下的人怀着一线希望重新拧开了水龙头,只见白花花的水用了出来,人们感动地哭了。
过了很多年,有一个栏目请来了死神先生,死神回忆了停水的那一个月:那个月我带回了好多人,全都是平时浪费水、污染水的人,我还记得大约带回了三四十亿人呢!同时人们深深的谴责着自己……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着《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
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第二种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东西,“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恰好是清王朝与日本的写照。
恰如英国趁着欧洲大陆忙于战争,发展壮大。美国趁着英国陷入欧洲大陆的战火,取得独立,获得壮大。美国何以取得世界霸权?不是这只瞎猫碰到了欧洲内战的死耗子这么简单。美国在欧洲革命的基础上,建立了全新的政治制度,在新教基础上形成以个体自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他脱胎于欧洲,并战胜了欧洲。
今天的世界,远未到达大同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目前远难谈得上乐观。是躲在传统的幻想中寻找安慰,还是“向西方学习,与西方战斗”,答案似乎不难理解,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谈及人性的本质有人说性善有人说本恶,持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的解释。阿尔伯特。班都拉他总结说“人类的本性是一种能被社会影响塑造成许多表现形式的潜在能力。”正如生活在菲律宾的塔萨代人,他们过着无侵略、无战争的采摘生活,而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芬图人则是凶暴的武士。在旧石器时代最主要的是保证人类这一物种的存在,只需要有足够的可供生存的食物即可。而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人口的增加,可争取的东西变得更多,所以战争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
决定人类行为差异的不是基因,而是所处于的社会教给我们的处事方式。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不是发生发生在人类本性上,而是因为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又是由人类组成的,因而人类是可以重新构建社会,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