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用在哪里,决定了你是谁。所谓的管理时间,其实是根据客观的时间刻度来管理自己,因为时间就在那里,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而注意力就是我们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使用时间的方式,注意力的价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个时间框架的稀缺本质,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随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贵的。
正确赚时间的重要法则。赚时间可以从两个维度:一是单位时间有更多的产出,二是同样的时间和产出下让自己的时间经历更丰富。
先说第一条,怎么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呢?作者给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黄金守则:列出条目任务、寻找高效时段、远离噪声干扰、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减少后台运行、降低切换频率、明确任务目的、挤挤,再挤挤。
丰富自己的时间经历。本书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说一个人如果肯认真学习,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领域做到80%的成绩。因为大多数的领域并没有太高的学习壁垒,基本一段时间后,游戏规则和小技巧都已经摸得很透了。如果这个人要继续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这同我们日常的认识基本吻合,多数领域都是易学难精,从0分到20分,肯定比从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进一点就要加倍地花力气。
所以,当我们耗费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一领域,进步却开始明显趋缓,这就是时候考虑去别的地方赚时间了。
这并非对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从时间的性价比来看,如果花费四个20%的精力,可以在四个领域做到80%,通常来说,不管在成就上,还是时间经历上,都会比在一个领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划算,前者都还没算上各个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所产生的差异化竞争力和创造力。
这个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过,把复杂任务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
从心理学角度说,它利用了“门槛效应”,又叫“得寸进尺”效应。就像登门槛,从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达到目标。
举个例子,打游戏最初开始通关时,都比较容易。随着不断深入,难度层层递进,奖励又来得刚刚好,而最难对付的大Boss,总是在最后一关。同理,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方法,用在拖延症上。比如说,你有一份材料要写,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开始。小松建议,你先从新建一个空白的文档开始,然后,开始写标题,写大纲,接着,搜集大纲所需要的数据,就这样,一步一步,你自然会进入工作状态。
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血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22世纪末期,在夏威夷海岛的地下海洋实验室里,维森博士正在明亮的实验室里和自己忠实的助手——侨那机器人,一起研究工作。
现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着能源石油与天然气的紧缺,现在维森博士已经发现了海底献给人类的最大宝藏——蓝晶石,一克蓝晶石能供全世界50亿人,消耗一万年之久,在太平洋的马利亚那海沟储藏着大量的蓝晶石。
维森博士的任务是——指挥机器人侨那去马利亚那海沟开采新世纪的能源。随着“轰”侨那的一声巨响,侨那机器人驾驶着“离子号”潜艇,以光速潜入马利亚那海沟。
海底可真美啊!一群群银色的小鱼正在这生命的摇篮——大海的深处快乐的生活,一丛丛珊瑚千姿百态矗立在那里。这时维森博士收到了机器人从海底发回的信号,他找到了那晶莹的蓝晶石,维森博士高兴的无法用语言形容自己的心情,可突然一束蓝光映入“离子号”潜艇,一个身高马大的外星机器人,他刚到海底就切断了侨那与博士的通信联系,并试图捣毁人类机器人的“心盘”,双方陷入了僵局。突然一束红光直射海底,那是博士派来的支援侨那的机器人侨西,他综合了人类的先进技术,是维森博士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已经达到了接近人脑的思维。
这时,工作在实验室的维森博士,正在向宇宙能源指挥中心发出呼吁,他推想:地球能源将要开发用完,有人类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外星人对我们的掠夺,目前外星机器人的智商远远高于我们,争夺新能源对地球人很不利。
可异想不到的结果在神秘的海底再次发生,双方的机器人停止了战斗,并共同签定了和平利用宇宙能源的条约。
啊!我们终于如愿以尝得到了新世纪的能源,经历无数不眠之夜的维森博士,高兴的跳起了舞,他从来没这样高兴过。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独立,父母在长期抚养中形成了抚养孩子天经地义、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续,跟我是一体的等,这也导致一旦子女反应与他们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会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过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此时所谓的爱,已经转变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关系断开,等于一二十年的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此时戒断反应会非常强烈,滋生了潜在的道德绑架可能。
恋爱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爱是其中的一种情感,当然也一样。无论是偏好颜值也好,喜爱性格也罢,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们的大脑有一个模糊计算系统,它会实时对外界与我们自身的交互进行权重加分。当你在为另一半拧瓶盖、开车门之时,可能并未有意识地精确计算价值和回报,但你的模糊计算系统已经帮你做好了计算,那就是做这些事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好感。对方保不齐就会给你回报,也许是一句赞赏,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只是对方心里的加分,但这种加分可能会在未来转化为更为实际的回报。这一系列的模糊计算都在一瞬间完成,引导我们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而走入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若是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企图,没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复存在。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如今,科学已经完全的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了许多方便。可燃冰也被人们发现,并且发掘,科学家认为它将是21世纪的“未来无害新能源”。从1400万年前到如今,我们人类已经消耗了地球的大量的能源,现在的人们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问题。
不知道有没有新的能源可以代替日渐枯竭的现有的能源呢?近几年科学家们发现的可以燃烧的冰终于算是我们将来的大救星了。因为可燃冰的杂质少,又没有污染,燃烧后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尤其是生成的二氧化硫要比燃烧原油或煤低两个数量级呢?
现在是不是觉得它既环保又卫生呢?不仅如此,它还是近三十年发现的众多特征均不同于常规油气的新型清洁能源。另外还有科学家指出,凡是以往用天然气生产的化肥、化纤等物品,都完全可以用“可燃冰”来制造。由此可见,继石油之后的“可燃冰”有希望可以成为人类的又一根支柱能源。
“可燃冰”,“可燃冰”一听就知道是可以燃烧的冰,但是有句俗话不是说水火不相容吗,冰火两重天的吗?可燃冰的发现彻底的击破了这种谎言。
虽然现在世界上的可燃冰很多,但结成可燃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必须要充足的水份和天然气,而且环境温度还要接近0℃时,再须要30个大气压才可以结成。
先了解一下我们地球上的天然气的储量,大约在1800吨到4000亿吨左右。全世界可采的天然气的`储量才只有70多亿立方米。有一种看法是,目前全世界可采的天然气总储量高达281立方米,最多才只能满足我们人类170年的需求。而煤炭呢,目前已证实的储量大约为14000亿吨左右,按目前全世界每年耗煤量计算,可用500年。
还有一种估计为,全世界煤储量的预测量是10万亿吨,但可供采掘的只约7000亿吨,以每年人们的开采量34亿吨计算,只能维持200年多年左右。如果人类能好好利用这些无害的新能源,结果肯定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
我们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破坏。这些年我们国家很重视环保问题,倡导低碳生活,我的爸爸就用上了新能源汽车,为美丽的祖国做出了贡献。
那一天,我在院子门口玩耍时,看见从外地出差的爸爸开着一辆我从未见过的两厢小汽车回来了。我连忙冲上前,好奇极了:“爸爸,这是你的新车吗?”爸爸骄傲地说:“那当然了,这可是最新的新能源汽车!爸爸赶上潮流,赶紧买回来试试。”我好奇地打量着,新能源汽车看上去小巧轻便,车轮比一般的小些。车头呈流线性,末尾平中带弯;它没有排气管,车底下有六个大能量电池启动。我还发现它的车牌是绿色的,而且有六位数,比一般的汽车多出一位。我兴奋极了,央求爸爸开新车带我去兜兜风。
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是汽车排出的尾气,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稳稳当当地行驶着,噪音低、无尾气,路人纷纷向我们投来羡慕的眼光。爸爸边开车边向我解释道:“汽车废气和噪音污染严重影响了环境,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气象灾害加剧,也给人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节能减排重大挑战的需要。”我连连点头,不禁赞同道:“如果每个人都使用新能源汽车,空气该有多清鲜啊!那时,天空再也不会有那么多雾霾,人们出门也不用戴着厚厚的口罩,地球上的汽油也不会给汽车吃个精光了!”爸爸哈哈大笑:“不是爸爸自夸哦,环保行动要从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爸爸身体力行,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我为爸爸竖起了大拇指:“爸爸真棒!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会更加普及,让我们给地球妈妈穿上一件绿色而健康的衣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