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来临之际,家家户都要包饺子来庆祝新年。今年的大年三十,我不仅尝到了美味的饺子,还亲自过了一会包饺子的乐趣。
大年三十晚上,爸爸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包饺子的,我溜进厨房,看见爸爸正在和面,妈妈正在准备饺子馅,我说:“妈,让我也试试吧。”妈妈看见我点点头,表示同意了。我高兴极了,因为我就要学包饺子了!妈妈拿起擀面杖给我做示范,只见妈妈左一下右一下,一个个又薄又圆的饺子皮就成了,我一看,心想:原来这么简单。看我的吧!我胸有成竹的接过擀面杖,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手拿着面团一手推动擀面杖开始了,不料面却粘在擀面杖上,弄了好半天手上面板上都成面了,真烦人!妈妈看着我焦急的样子笑着说:“要撒点面粉才能不粘,但也不能撒太多否则就不好包了。”妈妈又给我讲了许多要领,并耐心的指导。我尽量按着妈妈说的去做,可刚开始擀出来的还是四不像,看着妈妈那么不厌其烦的教我,我想:我绝不能气馁!经过反复操练,我越擀越熟练的了。看着圆圆的饺子皮在我的擀面杖下快速飞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的!
擀好了面皮,该包饺子了。我兴致勃勃地拿起面皮加上馅照着大人的样子包了起来,可饺子馅好像成心与我闹别扭似的,一个劲儿往外跑。我站到妈妈身边想看看妈妈是怎样包的,却看见妈妈把硬币放在馅里包进饺子里,感到好奇怪。就问妈妈是干什么的,妈妈告诉我,谁要是吃到这个饺子,他就会在新的一年里有好运。为了能吃到这个饺子,我迫切希望能把饺子赶快包好。我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耐心的琢磨着,思索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一番努力的学习,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我用手不经意的擦了擦头上的汗,却弄得一脸面粉,变成了一只小花猫的。
饺子熟了!妈妈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我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虽然包饺子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我学会了包饺子,也值得的。
这就是包饺子的乐趣,我体会到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克服了所有困难后,我们才能成功。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一月,下雪了,给我们的学校带来了雪的美景,天空上飘起了珍珠般的雪花,积雪层层垒起。小朋友们都在开心地打雪仗,堆雪人,做雪天使……这是人类和自然结合起来的美。
二月,雪化了,一层一层积雪正在不断地变化。阳光来了,开始有了早春的魅力,大雁都飞回来了,整个校园再次开始生机勃勃。
三月,人们都把棉衣脱下,温度开始回升,这是去旅行的最好时光。同学们背着大大小小的书包,开始了下学期的学习,开心地重回学校。
四月,早春已结束,晚春就要来了。最开心的春游就要开始了,大家会去野营、钓鱼、爬山……另外,也不要忘了,愚人节的`快乐!在学校,桃花、梨花、樱花全部都盛开了,只要一到下课,同学们就会去欣赏开在学校里的花。
五月,该和春天说再见了,冰淇淋店的生意多了起来。于是,一放学就有很多人去买冰淇淋。同时,劳动节也到了,学校里每个学生都要搞大扫除了,多勤快呀。
六月,儿童节到了,我们狂欢了,这意味着暑假也要到了,但是大家也要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哦,否则考砸了暑假就会很难熬哦。
七月和八月是大夏天,学校里空无一人,同学和老师们都在休息。校园里,多了平时难得安静,安静的美,也很吸引人。
九月,两个月快乐的假期已经结束了,每位同学都升年级了,学校里又充满了热情,恢复了原来的热闹。
十月和十一月,大雁飞走了,温度开始降低了,同学们一个个穿上了毛衣、马甲、棉袄……马上临近一年的结尾,但在学习上不要放松哦。
十二月到了,一年快要结束了,期末考试也要来了哦!对了,跨年的时候,寒山寺很热闹,就像《枫桥夜泊》里所说的,你可以去听听跨年的钟声哦。
十二个月里的学校有着它不同的特点,我们的学校也是我们最好的家园。
今天,杨老师教我们包饺子。
我一走进教室,就闻到了一种味道。原来是饺子馅的味道。接着老师又在我们的.桌子上放了饺子皮和水我心想:今天是要我们亲自包饺子吗?我一定要包一个最好看的饺子,。给老师看。老师教了我们包饺子的方法,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小心翼翼的把饺子皮放在左手的手心上,接着用手指去沾水,再把沾好了的水涂在饺子皮的边上,然后用勺子摇一勺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馅,皮会破掉,馅太少,样子会不好看,煮起来也不好吃。再把饺子皮的边上下对折,就这样饺子变得圆鼓鼓的。原来,包饺子也有窍门。最难掌握的是馅放多少?我终于学会了包饺子的方法。
最后老师把我们包好得饺子拿下去煮好让我们一人吃两个,剩下的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品尝我们做的饺子。看着别的小朋友品尝我们包的饺子心里美滋滋的心想:回家后一定要亲手包给爸爸妈妈品尝!
“过什么生日啊?又不是小孩子,还迷恋那个大大的奶油蛋糕!”我不需要像小时候那样在朋友们的欢呼声中迎接自己的17岁,我想一个人来面对,一个人来掀开命运女神在17岁时神秘的面纱,一个人来迈开走向17岁的脚步贩贩贩我学会了独处,喜欢上了寂静,沉浸到了夜的深沉里。
我觉得变化应该是从读的书开始,我发现,不管我愿不愿意,不管我有意还是无意,我的阅读兴趣都在悄悄的向一个方向转移着,我虽然还不能说出这个方向的特点,还不能指明这个方向,但是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走着:从以前超喜欢的几乎都有一个欢乐的结局的童话,但是现在我喜欢看的几乎都是悲剧,渐渐发现其实悲剧比喜剧更有读的意义、更吸引人去思考。生活中的,其实应该是不完美,正因为有了太多的不完美,我们才会为了珍贵的完美去奋斗,去创造,去拼搏。就像牛郎织女的故事比白雪公主,比灰姑娘的故事也许少了许多浪漫,但是却多了的真实,的生活的东西,我们东方文明的气息。
以前一直都喜欢那些气冲斗牛、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文章,特别是那些豪放派的词,背了好多,没事的时候,自己在家里激情澎湃地朗诵,还真有“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那种豪情万丈的`感受呢!而现在,突然发现其实婉约词才是风光无限啊!小桥流水,留恋戏蝶,轻风细雨,人面桃花贩贩贩曾经很是鄙视的李煜,现在却觉得他真的是当之无愧的“词中之帝”。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道出了千年来所有失意之人的心声,也许他作为一个帝王的确很失败,但是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却开创了一个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新天地。
“那年我们17岁,笑那么直接狂野,泪流的不知不觉,不懂什么叫明天贩贩贩”他们的歌声唱出了我的感受,确实是这样的,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忧伤,学会了流泪,学会了把自己藏起来,学会了躲在眼镜后面看人。学会了很多我想学会的,也学会了很多我不想学会的。
我开始很在意“多愁善感”这个词,某些时候,还会很刻意的去寻找这种感觉。呵呵,几乎所有的人都说我的文章很大气。可是他们都不知道我其实很喜欢的文章是那种很细腻、很精致的,我喜欢的感觉不是什么气壮山河啊、豪气冲天啊的那种,而是很会欣赏生活的细节的那些,就像一幅写意山水画和一幅花鸟画,虽然意境开阔的感觉很让人鼓舞,但是精细妍丽更令人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激起人们创造的激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尽管我有时候也会很激动地去准备写一篇计划中应该是很婉约的文章,感情也是有些柔弱,甚至有些忧愁的,可是一写就变成了很是慷慨大气的,很乐观的那种语调了!呵呵,真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为我的高考作文担心了:我的文章嘛,喜欢的呢就觉得是大气;不喜欢的呢,就觉得是粗枝大叶、玩世不恭。嗨!到底要怎么写才好啊?上帝救救我啊!
还有什么呢?17岁,这年,我,发现自己变得很啰嗦——迷上了和朋友聊天,不知道他们烦不烦贩贩贩
哦!还有,17岁,过了这一年,下一年就是高考!
高考?!
高考!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学校在窗外读后感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