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一片阴沉,团团阴云疾速地飘过,街道上一片萧瑟,寥寥可数的几个路人,也是行色匆匆,一闪而过。
道旁的\'树木褪尽了色彩,只剩不多的树叶还在老干虬枝上挂着,好似抖动翅膀的蝴蝶一般,在空中随风摇曳,飒然有声。
冷风吹过空旷无人的街道,从稀疏的树木枝头穿梭而过,发出阵阵怪异的尖啸,扫荡掉最后几片枯黄的树叶。枯叶零落满地,随风翻卷,簌簌有声。
不时有几辆汽车呼啸而来,又疾驶而过,车轮裹挟着一阵疾风,掀起滚滚尘土,伴随着一阵长鸣的喇叭声,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
荒村野道,落叶飘飞,那一座座低矮的房舍坐落道旁,房前的老树虬枝在冷风里摇曳不止,发出阵阵古怪的呼啸之声,阵阵犬吠从角落里传来,声音刺耳,分外可怖。
几个行色匆匆的路人从旁走过,那布满风尘的面孔上,皱纹纵横,朽木般枯槁的面容上,却闪烁着炯炯的目光,分外耀眼。
一大早,我打开了家门,只见安静的马路上,人烟稀少,心里十分落寞,但整条街道彷彿伸开双手,迎接我的到来。寒冷的风在我身旁徘徊,一片浓雾中,使我找不到去路。清晨是多么安静,有时听见鸟叫声。
往街上走去,见到几只野狗还在它的美梦中游玩,店家的摇钱树还没有开放,看见一排五彩缤纷的鲜花,也在休息。那寂寞的心境,转入蜿蜒的巷道,那路旁的小花在寒风中努力地展现它的姿态;路旁的行道树的枝桠,那样青绿,使心情焕然一新;微风吹拂枝桠,似乎与我的脉动相连;一台台的车子,也还在梦中。那是什么?一种奇妙的香味吸引了我,只见早餐车在四处游荡,但附近冷冷清清的,它看起来有一丝丝的伤心;那热气一直往上飘,有如是一台大暖气。走到了大厦,昨日是如此的热闹,现在却是冷冷清清。但安静的街道慢慢地热闹起来,熙来攘往的人群逐渐出现,汽车的声音也出现了,店家也一一开店,接到又变成热闹的地方。
看着如海水般湛蓝的天空,明亮的太阳照亮着大地,我心中的寂寞也散了;走到清晨的街道,我的心灵也走进了春天。
清晨的街道,使我的心也安稳了下来;清晨的街道像白纸,什么都没有,使人空虚。
角度是街道美学的重要学术性来源,作者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美国的亨利?德莱弗斯以1400名空军后补军官为对象,调查了驾驶舱视野的上限、下限、适宜角度等。根据他的研究,站立者的视线一般为俯角10度,端坐者的视线为15度,视野的上限是50-55度,下限为70-80度。作者同时还运用了登上东京塔的案例,以大量观光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论是在150米高的瞭望台还是在250米高的瞭望台上,感觉舒适的角度都是8-10度。另外也分析了保罗横滨的所谓"望港山"的案例,发现10度左右的俯角是最有价值的观望点。那我们以后在做街道的规划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到这些点的存在,去寻找街道真正的价值。
另外,作者芦原义信通过对自己的母国日本的街道的研究,发现当道路宽约6.5米(此处应该有掌声,精确到了小数点,日本人的严谨态度真的令人折服!),平均檐高5米时,这一外面的空间是亲切的适于人的尺度,而且如果这一"外面"空间是连续的,没有弯路的,长度约90米时,其路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均可看到,那我们的街道是不是应该以90米为界限做文章呢?而不是在70米或120米的地方。
广场也是街道美学的一部分,中世纪以前,广场只是街道的扩展,其真正成为艺术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第和达芬奇时代的开始。尤其是表现在街道中,建筑退后形成的"阴角"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感觉,这也是在欧洲,保持转角的"阴角"空间,为城市增添魅力,吸引人们,可以说广场是积极地向市民提供街道广场的\'精神作为前提的。
下沉式庭院(下沉式广场)是创造封闭式外部空间的一种方法,其先驱-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不仅是纽约居民熟悉的地方,也是来访世界各国游客的必往之地,作者经过研究发现,在沿着步行街前行时,有两栋大楼直接清晰的脱开,突然看到下面的下沉式广场,这个广场赋予该处街道以往的功能,给街道带来了生气,它冬天是溜冰场,其他时间可以进行室外参观,大量逛街的人在这里停驻下来,凭栏眺望广场的活动,也就是说,这条街道除了交通之外,还兼具了休憩、交流、观赏、进餐、体育活动等功能,整个街道充满了生机。洛克菲勒这个低庭院手法的运用,塑造侧墙围合的"阴角"空间,保证了空间的充实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