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的文字时而温暖,时而朴实,时而犀利,时而伤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是一把手术刀,也是一杯么么茶。
本书36
那些相遇的人,像深夜的烟火,刺眼、明亮、发光,可最终要散场,然后各自归家,寻求别的温存。
老树会弯腰,古城会坍倒,连记忆也会生锈,所以,那么多相信最终还是被谎言扑灭。
往自己山水清秀的小镇走,即使长途跋涉,也不要半路停留。
往记忆里最初的海底游,一直游啊游,即便海水冰凉,也不要随便回头。
因为这就是坚持,因为能够坚持下去的快乐,从来都没迟到。
有一天,阳光照耀万里,你会看到万物复苏;有一天,坚强破土重生,你和春天共同盛开。所有的柔弱长出翅膀,翩翩起飞,那时候,你终会坚强!
本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令人动容,而且非常接地气,让人觉得就发生在自己身旁的事儿,不管是关于爱情,友情还是亲情,作者都有着非常正的'三观,非常钦佩他和书中每一个为自己喜欢的一切而活,不苟且,不将就!
爱有时很简单,对方说一句夸奖的话,你就能屁颠屁颠很多年;爱有时很复杂,对方给一个否定,你就能肝肠寸断一辈子。所以,遇见有温度的人,好好珍惜,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带你穿越黑暗的森林,使你成为一个善良不自卑的人。
所谓的深爱,不过是偏爱;所谓的绝情,不过是心情。想念的人在冬天里最炙热,悲伤的事在快乐中时常被提及。照顾好自己,葬得起过去,你才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而勇气这东西,只能自己给。
人人都有躲不过的爱情题,猜不透的时间谜。时间长途跋涉,我们也一日千里,很多时候,不是不信爱,而是当你真正把过去放下了,新的感情会和新的价值观合二为一,而它属于新的你。
从前的从前,你们十分相爱,离不开对方,房子是你们的一座城堡。后来的后来,你们过不下去,离开了对方,房子成了一座坟墓。你的肉体葬在她的全世界,灵魂却漂泊在这座空洞的城市里,等待着她的收留,结束流浪。
也许人生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我们会走很多很多的错路,然后等到发现方向错了,才知道一路上的风景都是出乎预料的美好。这才是人生旅行的意义。
也许,这一生,想念的会变成憎恶的,深爱的会变成尴尬的,期待的会变成笑谈的,听说的会变成真相的。没关系,没有治不了的绝望症,没有解不了的感情题。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所有的泪水决堤,都会变成笑着忘记。
最好的归宿,就是一起行走,在路上看遍花开花落,想念了就扭扭头;最好的行走,就是一起停留,路灯一盏一盏地熄灭,难过了就勾勾手。同类不一定幸福,冰遇见冰,会更冷,火遇见火,会焚烬。可火遇见冰,冰会融化,会有温暖。
安静于自己的世界,相信,那些刻在记忆里的温良,都会在寂静中开出属于自己的花儿。当万千尘嚣落定,当落日长烟摇落,还有诗和远方,如此,已然很好,人人都该为自己喜欢的一切而活!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一书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封笔”之作。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正如于永正先生自己在书的前言中所说:“本书是我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描述了于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悟,在教学活动中的偶得,但更多是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
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经验告诉我,作为老师,想让一部分学生喜欢你很容易,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你真的很难。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从于老师的书,让我对学生喜欢的老师,对师生关系,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1、学生喜欢的老师:如“甘草”,性温、味甘、包容、调和。
于老师说,要让孩子喜欢你,必须做一个甘草似的教师,温和而宽厚,要真心的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善待每一个学生就要放下架子,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把学生放在心上。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但是做老师,一味的“温厚”就可以了吗?于老师说:“一味温和是不行,还必须要‘严’.但是一味严厉也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到严而有爱,严而有方。
2、学生喜欢的老师,童心不泯。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在他的课堂上,于老师带孩子表演小品,让孩子们爆笑,让学生感觉他就是一位知心朋友。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让孩子特别愿意亲近他。于老师把童心不泯总结为这么几点:一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二是“孩子气”;三是理解和体谅学生;四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想做。
3、学生喜欢的老师,亦师亦友。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始终认为教师就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能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学生感受到了爱,他自然就会同样的爱上你这位老师,也会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了。在书中,于老师说:“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妨放下架子,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不带有色眼镜评价学生,在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于老师就是这样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赢得的学生对他喜欢,从而喜欢上他的课堂。
总之,读到共鸣处,我不仅在心里为于老师鼓掌,被他朴实的才华和实在的教学艺术所折服;看到于老师幽默化解师生之间许多尴尬的瞬间,拍手叫好,我觉得不论是小学老师还是幼儿园老师,不论是语文老师还是艺术老师,他们都是相通的,只有你真心的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学生才会爱你,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我不喜欢这个世界,我只喜欢你。
仔细想想还是回过头来写下感受。初见这本书,心想肯定又是玛丽苏,书名也矫情,到现在这个年纪了,这类书还是敬而远之吧。但是几天之内遇到好多次,也绕过好多次,可能是今天室内温度太暖和人也太慵懒的缘故,还是无聊得翻开了。女生嘛,不管什么年纪,还是要有点少女心的。这样安慰自己。才看了第一章,果然玛丽苏,还是秀恩爱。不过也一直对秀恩爱这种事不排斥,看到有些比较暖的小细节,还会忍不住笑一下。看着看着好像着了魔的停不下来,一大中午的时间把整本书翻完了。好吧,确实玛丽苏。
还特意去新浪上搜索公子乔一的微博来看,但是仔细想想,这并不是霸道总裁爱上小职员,或者王子邂逅灰姑娘的鸡汤或者yy文,我好像也并没有那么羡慕,也并没有花痴简直完美的F君。乔一的性格中那么多的闪光点,她温柔,幽默有趣,足够豁达乐观,坚强而且善良,虽然从小单亲家庭长大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任然心存善良,而且她工作也足够拼命和专业,她和F君的步调始终是并肩前进的。虽然在F君眼里她笨笨的。大概男主的完美也只是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缘故吧。很多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爱情里的美好,可能就是他们彼此互相包容体谅的`结果,他们能看到彼此性格里的闪光点,也能包容那些不完美,所以,也不用去羡慕谁谁谁,像书里说的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
珍惜就好。虽然我也同样有咬指甲的习惯,但是我有了解我是一紧张就忍不住咬指甲的人就已经很温暖了。嗯,女生嘛,不管什么年纪,还是要有点少女心的,是这样的。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自古以来我们就赞美老师爱生如子,然而时至今日很多爱生如子的老师常常感叹:一腔爱心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不解与埋怨,这种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个老师思考:应该怎样教育学生才更有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告诉我我:老师仅仅热爱学生是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这样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每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她的幽默,喜欢她写得很漂亮得板书,甚至只因为你对他说了一句:恩,做得很好,加油!但他们喜欢的是尊重自己,了解自己需要,注意与自己交流感情的老师。
是呀,尊重是每个人渴望拥有的,学生亦然。尊重学生,正是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一个失掉自尊心的孩子,怎能达到自我实现,又更何谈竞争、创新?当老师们恨铁不成钢,便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时,不仅不能让孩子理解你的爱,触动他们的心灵,更有甚者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抹***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不是与老师的初衷背道而驰吗?老师啊,千万别用爱的名义行践踏学生之实。
有的老师为了保持师道尊严,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为了不让学生小瞧老师的能力,事无巨细全部包揽,容不得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有错,便使出“浑身解数”批评指责。然而管理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与老师心理距离拉大了,学生对老师虽有敬畏之心,却无亲近之情,更不敢吐露心声,班上气氛严肃有余,却无生动活泼之气。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交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于是学生亲近了,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正如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决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老师要放下身段。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对于班上的事,不能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应该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的商量,允许学生中有与老师不同的声音。并且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为他们创造机会,巧妙的激发学生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班里有了问题、出了事情,也总是尊重学生自己以及班干部的意见,充分听取他们的申辩,然后再进行恰当的处理,有时还可以防患于未然。这样既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更深的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期望,反过来他们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良性循环。
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着由依附向自主急剧转变的过程,他们会对老师从早到晚过细的关心指导感到厌烦,他们更渴望老师尊重他们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感情。如果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将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心理伤害。常常提醒自己:让学生丢脸不是教育目的。如果教育方法是用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去惩罚学生,这还能达到教育目的吗?一个连自尊心都没有的人,能知错而改吗?难道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了吗?树有皮,人有脸,即使再差的学生,也需要老师呵护他们幼小的自尊心。尊人者,人尊之,只有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更尊重、信赖、热爱老师,这样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尊重学生,老师要学会等待。陶行知曾经说过:“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做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当年是你的小学生?。”十个手指有长短,一个班三四十个活生生的人,个体差异是客观的存在的,又怎能一个样?面对认知不一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等待。等待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留心观察等待教育时机。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学困生会默默追赶,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违纪生会渐渐收敛,在老师期望的等待中优等生会发愤图强。在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
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重要。尊重产生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爱送到学生心中,落到教育目标上。而且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会获得学生的尊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