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收废品的人年纪可不小了,估计有80岁了吧,看上去比我爷爷都大。虽然他身体还算硬朗,可爬上我们家的六层楼,也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了,真不容易。再看看他的衣服――半新蓝色中山装,肩头和袖口都蒙着一层灰,下半身穿着一条褪了色的灰布长裤,裤腿挽到小腿中间。脚上的鞋子已经磨出了洞。
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我的心不由的颤了一下。爸爸让他进屋坐一会儿,喝口水,他却没有进门,只是笑了笑,一边连声称谢,一边手脚麻利的整理着废品。他过了称并仔细的算了一算之后,用浓重的家乡口音对我说:“一共是4块8”。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呀掏,掏出了一些成毛的纸币。爸爸在一旁直接对他说:“不用了,这些废品,我不要钱了!”那人却说:“那不行,我虽然是个收废品的,也不能白要别人东西!”。
爸爸好说歹说,他才没有执意付钱,我们帮他把东西提下楼。这一小小举动使老人再一次对我们千恩万谢,并发感慨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见过那么多人,还真没见过你们这样的'好人呀!”。
我顿时也感慨万千,不知道是因为老人家的自尊还是爸爸的体谅,抑或是我们与这位老人的萍水相逢和一面之交的场景——我们父女这些个不值一提的小小的举动居然让老人产生如此大感激。
从那以后,我们家再没有卖过废品,也再没让别人上楼来取过废品——有了废品我和爸爸妈妈就会顺手捎下楼,送给门口的老人。
多年来,我们坚持如此,不是为了别的,而仅仅是举手之劳,与此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内心有着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或许这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温暖他人的同时,也会温暖着我们自己,感染着周围的人,就能够使这种文明渐渐的传递下去。
有时我们的一点小小的举动,对自己来说并不重要,但是有可能给他人带来莫大的感触。我们不应忽略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去方便他人、帮助他人。生活无小事,点滴可成金,勿以善小而不为。
马尔罗说“死亡将生命改变成命运”,意思是死亡使我们禁锢,无法再做任何的飞跃,人往往在死亡之际感到悔恨,因为悔恨是对这禁锢的最后挣扎,是对飞跃的最后尝试,它企图再次用否定的伎俩来超越自己,随着死亡的完成,人的整体滑进了过去。在我们死亡之前的过去,是一个随着时间逐步积累的自在。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仇恨只有在他死时才会停止,因为只有当他成为过去是,他才不再试图支持和夺取过去。但是,仇恨在仇恨之人死后犹存,因为仇恨是由我的自由发明的,而仇恨即使作为我的过去,也仍然存在,因为过去永远存在(直到我死)。
我的过去不同于我的可能,过去不再具有任何可能,我要成为我的过去,就是要成为一个实心的自在,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
被仇恨的人经常感到委屈:人们怎么能因为曾经的我而仇恨现在的我呢?许多哲学家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我对于我不能做任何陈述,因为在线性时间的轨道上,我在不断地成为虚假(非我、过去),我已经成为非“他”的另外的事物了。
这个“另外的事物”该如何理解?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现在去陈述过去,那是不是可以站在近距离的未来来陈述现在,就像猎人略微提前一点瞄准鸟儿将要飞到还没有飞到的地方?这种运动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说鸟儿做AB处,那么运动就是一连串的不动性,同样,人们就会把我的。存在表述为一连串接踵而至的固定状态。
而实际上,我并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我的现在对于我的过去来说是一种同质向异质的过渡,而是因为有一种生成,因为我的存在对我的存在方式而言是异质的。
把世界看成存在与非存在的综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成。我们已经知道,存在与非存在并不是并列的两个实心的存在,而是一方以另一方的虚无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生成:我以不是我的过去的方式是我的过去。
这也是对上一篇提到的“曾经是”的一个解释。
还记得在我6岁的.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参加旅游团的一次旅行,我们这个团人数多,在后面往前看,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导游走在最前面,而后面就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我们走在大部队的后半段。我在爸爸妈妈前面肆无忌惮地走着,突然我看见在我前面有一位平头短发,穿着带有蓝条纹的白色衬衫,还戴着手表的男士,我第一反应——是爸爸。于是我跑上前去,一走到他背后就抓住他的手,然而转过来的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我愣住了,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我在心里呐喊:天啊!这不是我爸!糗大了……。我刚回过神,便听到了真爸真妈的呼唤,周围许多眼睛都转向我这儿,仿佛在嘲笑我,我涨红着脸,不知所措,第一反应就是溜回父母的身边。自从那次,每当我想拉爸爸妈妈手的时候,都会先看看他(她)的脸。
这件事到现在都令我记忆犹新,每当想起,都会觉得当时的自已怎么这有趣,竞分不清哪个是自已的爸爸,但我又安慰自已,谁叫他的背影太像了呢?每当这时,我都会笑出声来。有时跟爸爸说起,他都会笑着对我说:“你好蠢啊!”。我也深深地记住了几个字:“眼见不为实”。
你好,我是XX年前的你。很高兴能为未来的你写这封信,也希望未来你能看见这封信。我不知道该如何写,但我知道这封信不管对现在的我,还是未来的你,都同样重要。也许那时候你不记得XX年前的我是什么样子了;也许你还记忆犹新,仍记得那个朝气蓬勃,永远只相信自己的年轻姑娘。
还记得曾经的你吗?那个拿着手机在写的你?那个懂得隐忍,敢爱敢恨的你?那个心比天高的你?但我不希望命比纸薄的你哦!这样我就不能在未来看见这封信了,你说对吧?
还记得曾经的`你吗?那个离梦想越来越远的你?那个懂得世态炎凉的你?那个看透世间但仍然要活下去的你?那个在经历磨难后仍然站起来的你?那个拥有“八个自‘’的你?曾经一切的一切已成为过去,如今一切的一切也会成为过去。我不知道你是否还会保持如今的一切,但我希望你能保持下去,直到永远。
未来的你是什么样的呢?我越来越好奇,可是你却无法告知我,有些小小的失望。不知如今你的工作如何了?也不知你与梦想是更远了呢,还是近了?你是否还在为这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为之奋斗呢?
也许现在的你真的成为了一名演员,拿着丰厚的片酬,住着豪华的别墅,开著名贵的豪车,出门就有很多的粉丝围着你转,要求你的亲笔签名。获得很多的奖项,你的每部作品都是绝世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超越的。世界上所有人都倾慕你,视你为他们心中永恒的人物……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骄傲,你一定要记住“盛极必衰,月满则亏‘’的道理。谁知道你以后会不会被他人超越呢?
也许现在的你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过着最平凡的生活。饱尝世间的冷暖人情,只有孤独与寂寞陪伴着你。可即便是这样你也不能放弃生命,你一定要像我一样坚强勇敢,坚信只要走出黑暗定能迎来光明。
不管是怎样的你,我都希望你拥有我现在的“八个自”,这“八个自”分别是自立、自强、自信、自定、自持、自保、自尊、自觉。自立:是希望你能自己独立,不靠任何人也能过得很好。
通常,我们对一个人的仇恨只有在他死时才会停止,因为只有当他成为过去是,他才不再试图支持和夺取过去。但是,仇恨在仇恨之人死后犹存,因为仇恨是由我的'自由发明的,而仇恨即使作为我的过去,也仍然存在,因为过去永远存在(直到我死)。
我的过去不同于我的可能,过去不再具有任何可能,我要成为我的过去,就是要成为一个实心的自在,不能对它有任何改变。
被仇恨的人经常感到委屈:人们怎么能因为曾经的我而仇恨现在的我呢?许多哲学家也坚持这样的观点:我对于我不能做任何陈述,因为在线性时间的轨道上,我在不断地成为虚假(非我、过去),我已经成为非“他”的另外的事物了。
这个“另外的事物”该如何理解?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现在去陈述过去,那是不是可以站在近距离的未来来陈述现在,就像猎人略微提前一点瞄准鸟儿将要飞到还没有飞到的地方?这种运动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说鸟儿做AB处,那么运动就是一连串的不动性,同样,人们就会把我的存在表述为一连串接踵而至的固定状态。
而实际上,我并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我的现在对于我的过去来说是一种同质向异质的过渡,而是因为有一种生成,因为我的存在对我的存在方式而言是异质的。
把世界看成存在与非存在的综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成。我们已经知道,存在与非存在并不是并列的两个实心的存在,而是一方以另一方的虚无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生成:我以不是我的过去的方式是我的过去。
这也是对上一篇提到的“曾经是”的一个解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