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看到这里大家会想到一个词"言传身教",我的原生家庭造就了我,我和另一半就是我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谈举止我们和孩子互动的方式都在无声地教导,可是有时我们明知道这有多重要仍然恶习不改,脾气坏的照样脾气坏,控制欲强的照样控制欲强,不爱运动的照样日复一日不运动,明知道读书重要还是不去读书,想想人的本性有时候是多么顽劣顽固。有人跟你讲道理,试图感化你,可是有时你根本听不进去,直到生活给你当头一棒。看着自己的孩子,他有可爱的地方,也有不可爱的地方,想想那些不可爱的地方有多少是自己的影响,就没有了生气的理由。原来,任何时候,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是永远的主题。
如果说我们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阅读",它完全体现在孩子自己身上;第二份礼物"自由",它出现在成人和孩子的关系之中;第三份礼物则表现在成人自己身上。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无论你置身都是还是乡村,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官还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
今天的故事和主要观点选自尹建莉老师的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看这本书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这本书共有六个篇章,每篇文章都有核心观点,采用案例写作的方式,我们从文章里可以看到作者说过的观点——阅读、自由、良好表率,尹建莉老师对我们当下儿童常出现的"多动症""自闭症"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查阅。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没写好,不是纸和笔的错,而是写作者的错。”同样的道理,孩子是否成才,父母责无旁贷。--题记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但这三种方法恰恰是我们最热衷运用的。儿子进入初中后月考屡次失利,我的直觉就是孩子贪玩,管不住自己。为了端正他的学习态度,我曾和他进行长达4小时的沟通谈心,讲道理、威胁、谈经历,说得我都要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儿子还是满不在乎的样子,甚至在我情到深处的时候竟然忍不住笑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无奈、无力、无助如影相随,我也曾苦苦思索,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应该与孩子怎样交流?
苦思不得,我们夫妇开始对《我的孩子我来教》、《孩子成长咨询手记》等家庭教育类书籍情有独钟,在这个过程中尹建莉的第二本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我读得最投入的,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越读越有共鸣,越读越痴迷,每读一个小章节,就会忍不住在记忆里搜索,儿子成长过程中我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和尹老师一样的想法?我是不是犯过这样的错误……
“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也许儿子和我的相处就不是这样的局面了。”这是我读完此书后最真实的感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记下点点读书感受,除了让自己引以为戒之外更希望与大家共勉。我觉得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送给孩子“三个最美”:
最美的给予是表率。“育儿先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之前,先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最美好的教育。“不要老玩游戏!”“电视是看不完的。”家长如此教育儿子,可是自己回到家不是低头对着手机就是盯着电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谦虚谨慎,诚信自尊,孩子也会学着说话算数,正直向上。夫妻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家里的环境温馨民主,孩子自然能自信、快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一味训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慢慢安抚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共同战胜困难。
最美的礼物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你一个人在家里会做作业吗?”“这件事你做不了!”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反思自己,我总是以父亲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记得一次儿子周末回家,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的文章被语文老师推荐给全班同学,“你不是抄来的吧?”“一次作文写得好说明不了什么,不要太骄傲。”质疑能力的话我脱口而出,只见儿子的脸瞬间耷拉,转个身不理我了。现在想来失去平等和信任的沟通,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赏识孩子,应该相信孩子的话。当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你的时候,应该怀着赏识的心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最美的馈赠是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这让我想到了儿子学拉小提琴,打、骂、盯战术让他学会了小提琴,可是六级考出后至今没有摸过小提琴,他说小提琴于他就是“樊笼”。同理,他写作业的时候我们总是利用送水果、拿东西等理由督察他是否玩游戏、看漫画、QQ聊天,孩子常常拗着来,故意让我们抓个正着,然后爆发新一轮的“斗争”。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恍然明白,我们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孩子学会自主地安排事情,提高生活的独立决断力。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会使孩子更加快乐,学会独立思考,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赋予孩子最大的信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时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的我们比以前更重视阅读,大家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家长就是非常好的榜样,有时我听说某某家长每天晩上坚持给孩子讲故事,我发自内心的佩服,自己有了孩子的人会懂,我们有很多理由做不到这件事情。很多时候,连自己想静下心来阅读的想法也没有。可是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有没有爱上阅读,跟他所处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一点我有个家长在家长会上做过分享,她说家里要营造阅读氛围,大人喜欢看书,孩子自然也会喜欢看书,如果大人真的不喜欢读书,哪怕手里拿的是娱乐杂志陪在孩子旁边,那也是好的。
我觉得阅读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宽广、人性的丰富。阅读的前提是要选好书,有的书让你更理解和宽容这个世界,有的书会带来糟糕的体验,这一点本人有亲身经历,在百度有个叫"戒小说吧"的群,里面有很多读错了书的人的血泪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以此为戒。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读好书。
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断地联想到自己的童年,里面提到的常见情节,基本上我的童年都出现过。母亲脾气暴躁同时对我要求严格。到今天这个岁数,依然记得小时候,因为打烂一只碗而会害怕到浑身发抖的情景。当然那种打烂日常用品都是小孩子的不小心,绝对不是刻意为之,却因为知道会激怒母亲,小小的孩子内心害怕得不得了,好像自己做了什么***人放火天大的事情。看到书中写到这些同样的情景,不禁回忆。后来也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学来的反驳精神: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家长之间良好的关系,难道就还比不上一只碗的价钱吗?那个时候自己还很小,却懂得自我安慰了。
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我真是个难得的孩子,并不会因为长期处于这种负面的影响下产生情绪病,反而可以自我强大到反驳母亲的做法。真不容易啊,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
甚至至今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和同学去沙滩,带回一罐子小贝壳和小螃蟹,回来便养在厨房里,哪里知道半夜全死光了,然后咸腥的气味在厨房久久不散,就这样,又被老妈子一顿暴打。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如此大怒。仅仅是因为把厨房弄臭了?
另外一件典型的事情是,母亲从小就教育我,自己学到的什么好东西都要小心藏着掩着,以防被别人学到同样的窍门,这样就不显得自己的独特之处了。
这当然是在读书之后的事情,我依然记得,从高中开始,我的参考书都要用书皮包着,不让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并且不轻易外借。后来遇到一个挺好的朋友,她居然很慷慨地把她的参考书借我看,同我分享,当时诧异得不得了,还有人这样“无私”的。
这种意识一直持续到我读大学,也非常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在看什么书在研究什么,当然包括有什么心得也不轻易同人分享。后来是,居然是看了倪匡的科幻小说,里面有一句话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我,并且至今依然印象深刻,那句话的大意就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之后还是一样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但是思想这种东西的特别之处,就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之后,我和你分别同时拥有两种思想。
看到这种和我妈从小教育我的信条截然相反的东西,内心触动非常大。我从来没有这样来看过这个问题。正如书中作者提到的,家长内心狭隘,还把这种狭隘和局限性传给孩子。非常可怕,至今,我妈依然保持她的信条,她做饭有一个独门秘籍,有朋友专门请教过她,她故意不说,还说自己的做法就是很简单很常见的做法。就这个问题我同她交涉过好几次,依旧没有办法扭转她的思维,我不明白她,她当然也不明白我,后来就随她去了,一把年纪也没法改变了。
啰啰唆唆地说了那么多,只是想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什么样子的家长自然就会成长出来什么样的孩子。我自己简直就是一个特例,熟悉我和我妈性格的亲戚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性格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三观。我想,自己另外成长成今天的样子,还是和自己广泛的阅读爱好,以及非常早的早恋有关。初中的男朋友,发展到今天的丈夫,他一直给予我非常正面积极的影响。这点真的很重要。否则,今天的我,重复着我母亲的老路:天性悲观、谨慎多疑、斤斤计较、目光短浅。
这不是在批评自己的母亲,***之后看了许多的育儿书,我知道父母也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上一辈的家庭也有自己的毛病和问题,同样也影响了自己父母的性格,好的坏的。因此可以更加理解父母,也更加明白,自己今后要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回到本书,本书作者提到的几点,还是收获匪浅。比如说,说到要尊重孩子,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孩子只是生活没有我们足,但是不代表他没有智慧。这点很重要。
还有就是有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有位家长因为孩子喜欢摸市场里的豆腐而发愁,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在想,是我的话该怎么处理了。作者的办法是,孩子摸了那一块,就把那一块买回家,想办法做菜吃了,那位家长又问了,那下次去还摸怎么办,继续买,摸,继续买。如果孩子实在很有兴趣,也不妨借此机会在家中自己和孩子一起研究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说实在的,这个办法我从来是不会从这方面考虑问题的。我只会陷入烦恼,孩子这个毛病怎么办啊?看,区别就在这里,我已经把他的这种行为定义为“毛病“了,不过是小孩子对不熟悉事物的一种好奇而已,正因为孩子的好奇,如果家长人为刻意去限制,会让孩子对这个更加好奇,也错过了就着孩子的好奇点来解释一件事情的机会。一块豆腐,哪怕天天买,连续买一个星期,能费多少钱呢。关键是解决事情的思维。
作者非常崇尚道法自然,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承认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她自己也说,也遇到不少家长对她的做法“抬杠”。用非常极端的例子来对冲她的观点。怎么说呢,当然不能说这种极端情况不存在,但是我实在也看不出来,抬杠有何积极的意义?更何况有一种情况是为了抬杠而抬杠,把你噎着说不出话来,那些人就仿佛觉得自己赢了,真是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那些举出极端例子的家长,本身就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处在一种“极端情况是正常”的思维下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一直不停地在给自己惹祸,犯错误,是故意的。有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自然就会把孩子往极端的情况下带跑,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作者也有反复强调,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反社会反人类的,一切不过是家长的思维和做法在孩子身上的折射而已。
深以为然啊。
当然里面有些观点我保持质疑,但都是细节而已,读者完全刻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总体书里面传递的育儿心得,我觉得还是有正面意义,值得推广的。
最近读尹建莉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感触颇深。这本书理论扎实、案例详实,令人信服,如沐春风,当真是万千家长和孩子的福音。深深地感到,原来真正的好的教育就是充满爱,书中表述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各种方法,而是如何理解孩子,悦纳孩子,给孩子信任和自由,让孩子像自然土壤中的小树苗茁壮成长。浅谈一下我读完这本书的几点感受:
第一: 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人的爱好也五花八门。一个人喜欢什么,醉心于什么,会受天赋和环境等各钟因素的影响,微妙得不可捉摸。爱好就是天才,想想现在我教的一年级小朋友中,有个叫杨元生的孩子,他的表现在孩子中特别显眼,不太和同龄的小朋友玩,一个人总是默默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着自己的事情。他不愿意和我交流,我主动找他说,主动和他拉勾勾,让他愿意和我交朋友。尽管看似他上课不认真听,但是学习思维却非常敏捷。
第二:最丰盛的馈赠是不羁绊和自由。做了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教孩子这个,指导那个,殊不知孩子有无限的可能,如果操作不当,孩子终生在我们划定的圈圈里打转,无法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虽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著名教育学家孙云晓说过,亲子教育的前提就是亲子关系,没有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只靠权威管教孩子,终有一天将发生巨大的叛逆,也有可能孩子的自由意志被深深压制,终身陷入自我封闭的枷锁中,人生的幸福大打折扣。
第三:解决所有问题,唯一可行道路是修行和改变自己。当我们有了内在的智慧和力量,空间增大了,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受到我们的影响,走向更适合他们的人生道路。时刻关注自己的潜台词。生活有万千细节,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要甜甜化。孩子们在不断的长大,不光是身体的长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智发展,也会有变化。我要不断的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尊重以孩子为主体的生命化教育。
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我们只需拥有一颗平常心,信任孩子,修炼自己,孩子有无限的人生可能,往往会带给我们无可限量的成长空间。祝福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之中。推荐给所有的妈妈们。
故事"手端银碗讨饭吃":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野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完,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失去了招摇的资本,每天从金马车上剥一小片金子,换点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酒有肉有穿有吃。
尹建莉老师对这个民间故事的寓意是这么理解的: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一生负责。
时代发展到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宝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以下三样东西。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