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追求也一样,人总在追求更高的目标,当达到一个高度以后,又向另一个高度攀登,或者实现了一个理想之后,再向另一个理想进发。而人的本性里也有着一种对事物完美性的追求。比如说某样东西坏了,他要把它修好,但修了10分钟不行,他会花30分钟,30分钟不行,他就修上一小时,两小时,自己修不好,就请人修,而且往往性急得很,恨不得马上修好,总之,因为前面已经花费了那么多精力,经过了那么多努力,也不在乎再多花一点时间了,而且如果没有个结果,会于心不甘。为了实现修复的念头,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一切地坚决地做下去,就是追求完美的表现,而这个过程是痛苦的,这种追求本身是很不完美的,它可能丧失了很多机会,很多时间,很多的.好心情。
修好了吧,心中石头落地,心也放宽,但也似乎有点空落,又要找另一东西来填塞似的,再因不满于现在的状况,进一步发现新的难耐。
实际上,允许错误与不足的存在,才是一种完美,没有瑕疵的美只是错误的美,有不足的美才是可爱的美。只要这些问题不足以影响事物本身,这个时候那些问题也可以安静地存在,保持一定距离,这些问题都不成问题,它们并不妨害谁,只是人为地要去消灭它们时,它们就会变得突出而明显。
“包容”是一种非常伟大的思想。
So people call it Mountain City。 In Chong Qing,I went to the Red Stone Center, to see the places which the prisoners lived in the past。 It is a terrible and awful trip。 There are a lot of dogs, and soldiers with guns near the prisons。 And most of the prisons are good, they didn't want to tell the bad people where the other people were。 They lived in very small houses。 No good food to eat, no good water to drink。They had only twenty minutes to stay out side per day but they still said nothing。
I think they are the heros in that century。 I will follow their spirit。
东坡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古即是,盈满即残,缺尽又圆。
人生又何尝不像这月亮,在残缺与完美中来回转换。
在我看来,从没有绝对的完美与残缺,或许它们本就是一体,不分彼此。
我们所追求的,不过是残缺中的'完美。
追求完美,不断完善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完美,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
无论是古时的“九五”,还是现在的“十全十美”,都透露出人们对完美的向往。
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更体现了人们精益求精的精神。
但是我认为,完美并不是最终目标,追求完美是为了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当我们不断完善自己时,我们脚下的台阶也就越来越高,我们就能够发现更高的境界并拥有更高的目标。
要知道,人外有人,没有人能达到真正的最高峰,绝对完美如同星星一样遥不可及,我们只能在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中发现更高并重新确立目标,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们会变的相对完美。
所以追求完美只是我们向更高前进的垫脚石,在这动力下,我们也会越走越高。
追求残缺,不断发现自己,向更好前进。
残缺,似乎不是一个好词。
没有谁愿意有残缺,但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有残缺。
既然不可避免,那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减少自己的残缺呢?所以,追求残缺的过程,不如说是不断发现自己并加以改正的过程。
随着我们不断追求残缺,我们也就向着更好不断前进。
我认为,找到残缺就如同找到了完美。
残缺就像是完美的影子,当你逐渐向残缺越来越小的方向前进时,也许就能触碰到完美。
因此,不要畏惧残缺,不要躲避残缺,勇于面对,敢于追求,在追求中不断完善品质与内心,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会向着完美不断靠拢。
放宽心态,努力提升自己,发现残缺中的完美。
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生活不会一直完美,有得有失。
当事情并不如意时,不要灰心。
须知世界上的事并不是随着自己意愿而存在和发展的。
所以,满足于残缺中的完美也是一种心态。
我们要做的,是放宽心态,发现自己的不满并努力提升自己,不必担心什么,也不必计较什么,上天是公平的,它对每个人都会眷顾,这才是公平完整的人生。
完美,蕴含于残缺之中。
发现残缺中的完美并不断追求,才是我们人生必进的道路。
阳光琐碎,打在干净的书页上,散发着浓重的书香气味。
张爱玲,一个孤傲的女人,过早的成熟,过早的成名,过早的凋谢。
《半生缘》,一个悲伤的结局,给曼桢完美的经历点了浓重的一笔。
她的选择似乎是获得了表面上的平和,而她却忽略了冰层下的奔腾暗流的涌动,她的牺牲最后被证实是没有价值的,故事的结局也成了一场可笑的悲剧。
一步错,步步错,自曼桢做下决定伊始,她就该明白,一切已经不一样了,无法成全的爱恋似乎是最值得怀念的。怀着一点心酸,几分惆怅,这样比欢欢喜喜的大团圆来得真切。试问在那时的背景下,曼桢和世钧的姻缘会幸福吗?这应该叫做不完美的完美吧!
其实,细看《半生缘》,我们不得不说这社会太现实了。但命运真的掌握在那些有权有势的手里吗?不!不是的!虽然我们只是命运的小***,但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开拓生命的'宽度,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命运。
考试算什么?我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怎么可能!命运与现实相矛盾,那么就让我们正视命运,就像张爱玲那样,对生活热爱,倾其所有;对文字热爱,视其为知己。而不要像曼桢那样,放弃自己的完美,宁要不完美。
学习算什么?一支笔,一张纸,一颗心便可,抛去那些枷锁:自卑、无知、迷惘、胆怯——这些不完美,去寻找完美的自我:努力`向上,乐善好学。回眸身后的脚印,错了也好,对了也罢,重拾信心,让我们直视前方,努力去追梦,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
合上书,一入夜。抬起头仰望苍穹,望见那满目的繁星,一轮斜月挂起,天空并非纯黑,倒是黑色之中透着一片深蓝,直通向前方;天上的繁星像盏盏明灯映入我眼帘,静谧的夜空带着一种令人痴迷的美。
天黑黑,万物寂寥,这是不完美的;天黑黑,万物寂寥,这又是完美的:因为我们是天上最闪耀的一星。
于是,自降生之日起,我们就一直在路上,开始人生的漫漫行旅。
人生的旅行,不是观光旅游,不是消遣娱乐,一生只有一次,或许真算得上人生苦旅。
说人生苦旅,不过是客观的事物,荆棘总是多于鲜花,纵有鲜花也总是带刺的玫瑰,刺得你心伤,但这一切的一切,毕竟是外界沿途的风景,重要的是看风景的心情。
有则关于心态的小故事,讲的是某妇女随丈夫到戈壁工作,面对艰苦的环境,她写信向母亲哭诉,母亲的回信很简单,却是浸透了人生大智慧的句子:
“孩子,别总看见黑暗的泥土,抬起头,就是满天星辰。”
于是这名妇女领悟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用心去热爱这片土地。她渐渐发现,泥土依旧是那么黝黑,人们依旧是那么普通,但她的感觉却不同了,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她的心态,也就是她看风景的心情。
说到旷达乐观,苏东坡算是最著名的'人物,一生坎坷,一贬再贬,从京城到岭南,乃至到了当时的天涯海角——海南,依旧不改其乐,像他这样的饕餮学士,反而在一路上大饱口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东坡肉更是流传至今,他的一生都是在漂泊中度过,可他的心态很好,无论什么样的风景他都乐于观赏,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他都泰然处之,“自喜渐不为人知。”大隐隐于市,苏东坡,始终保持了一颗赏风景的童心,修成圆绝,达到人生至境。
看今天,有谁受到那么重的打击仍能安之若素?人生的旅途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永远沉浸在痛苦中抱恨终生岂不是可悲的很。
放宽自己的心态,怀着一颗赏风景的心去面对生活,便会惬意得多!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还是东坡的词。看古今文人墨客,像东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没缘由的,就是喜欢读他的词,尤其是这阙《定风波》,读着读着,心境便会平和许多,淡然许多,许多放不下的就会放下。
快意人生,何不纵酒高歌一曲,为这寂寞的人生旅途增添一点欢快的旋律?
巴尔扎克包裹着睡袍,凝视着远方,两手叠合在胸前。学生们打量着雕像,一个劲地夸赞,令罗丹欣喜无比。有个学生把目光集中到雕像的双手上,不禁夸赞道:“老师,这手被您雕得太好了,简直像上帝创造的一样!”罗丹注意到那个学生的双眼紧紧盯住那双突出的大手,久久不愿挪开,心里莫名地变得不安起来。
果然,其他学生的目光也被雕像的双手深深吸引住,几乎齐声赞叹道:“整座雕像堪称完美,特别是这双奇妙而精细的手,真可谓天工之作呀!”
听着这番评价,罗丹的神情愈发变得凝重。学生们都恭维起老师妙手天成,仅凭雕像那双神奇的手就可以流芳百世。罗丹站在一旁,沉默不语。突然,他像想起什么,迅速退到墙角,操起一把斧头,直奔雕像而来。没等学生们反应过来,只听见“哐当”一声响,他已砍下了雕像的那双手。
学生们惊呆了,质问老师在干什么?
罗丹长吁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我原本也觉得这双手太突出,会分散人们对整尊雕像的注意力,现在你们都夸它完美之极,所以我不得不把它砍掉呀!”学生们还想说什么,罗丹挥了挥手,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你们要牢牢记住,一件称得上经典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个局部比整体更重要。”
在任何时候,整体都要比局部更重要,有时为了保护整体的完整,需要我们决然地舍弃完美的'局部。雕塑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罗丹深谙局部应当服从全局的道理,所以毅然舍弃了那双手。时至今日,巴尔扎克雕像依然屹立在法国巴黎艺术馆内,它的断手被睡袍遮盖住,面部神态则显得更加突出,好像独自在月光下行走着思考。罗丹的这尊雕像与《思想者》齐名,成为千古流芳之作。
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似乎也是如此。再完美的个人,如果在团队中是不和谐的个体,他对团队的成长也将毫无意义,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去有效地融入团队,成为团队的一员,而不是不和谐的个体,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但融入团队并不是“ 同流合污”,而是从团队中获取正能量,也回馈正能量给团队中的其他人,从而推动团队的整体提升。无法融入者,只能被放弃。
局部的完美,并不能让整个团体完美,相反,大家要一起进步,才是最好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