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头”可以是启人深思的客观事物、自然现象
客观事物、自然现象中常常隐含人生哲理,以此为“由头”,可以使文意更加直观而有味。比如时文《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的开头:
在危地马拉,有一种叫落沙婆的小鸟,要叫七天七夜才下一只蛋。由于鸟类没有接生婆,所以难产的落沙婆只有彻夜不停地痛苦啼叫。可恰恰是因为这痛苦的七天,使蛋壳变得坚硬,小落沙婆孵出来之后也更硬实,这便是一个母亲经历七天痛苦所换来的一个孩子健康的明天,而那彻夜不停的哀啼,是落沙婆在用另外的方式释放着肉身的痛苦。 接着作者分析“与这种落沙婆的小鸟相比,现在的妈妈们要幸福得多了??然而这没有痛苦的分娩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并联想到“我认识一个中年男子”,“他是一名音乐老师”,这位老师在弱智的儿子“快乐成长着身体的日子里”,“也以快乐面对着这一切。有人说他曾号啕大哭过无数回,可他的笑脸总会与朝阳一起升起”,指出“他找到了让痛苦流淌的出口,他像一棵每天都要挨一刀,每天都要缝合伤口的橡胶树,用爱不停地释放着自己内心的痛苦”,最后引述古希腊诗人“我身上有无数个裂缝,到处在漏水”的,归结出“痛苦使躯体千疮百孔,却让灵魂得到了升华”的主旨。全文用辩证眼光分析事理、审视人生,启发我们在苦难的生活中一定要坚强地演绎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
是啊,人总是喜欢这样,总喜欢告诉自己,大部分选的就是对的。可你们难道没听说过一句话吗?胜利永远是属于小部分智慧的人。如果那么多的人都拥有自己的智慧,都能有自己主见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成功的人就太多了。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你依旧选择听取大部分人的选择,那么就错了。大是大非谁都有自己的观点,谁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大部分人都选的是错的呢?就比如说,你面前有十元钱,大部分会去选择交给警察还是自己拿着呢?哈哈,答案可想而知吧?大多数人肯定都会选择自己拿着吧,因为谁都知道交给警察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失主,还不如自己拿着呢。很多人都抱有这个想法吧?可错了!交给警察也许并不是希望钱能物归原主,可能是希望自己安心一点吧。
是啊,少部分人才会选择这个。而大多数都选择私吞钱了!在很多问题前,我们都需要有自己的观点,正确的答案也许就是当初脑海中浮现的答案,那么请问为什么要去改变呢?你为什么要相信别人的答案呢?别人的答案就一定对吗?不见得吧,在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给自己坚定的信念吧,相信自己一次,相信你心中的答案。
希望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这个世界少一点随波逐流的人吧!
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文艺经典数不胜数。这些经典经受住时间的淘洗,往往积淀着民族特质、生活智慧。如果从经典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写起,截取独特的角度,容易
使笔下文章立论新奇,赢得读者的赞叹。如2005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没有了妖魔的取经之路》,是如此开篇的:
我只是一介书生,所以难免卖点书呆子气。每每看《西游记》,总觉得既然孙大圣可以日行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还有这妖那精的惦记着唐僧肉。
这是何永康教授激赏的一个“由头”。他说:“咱们小时候也曾痴想过,既然孙大圣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为啥不背上唐僧直奔主题呢?——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虽然‘想’了,却没有深究,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可以引发许多议论的绝好的‘话头’!这位考生以此为引发,立即生动、形象、不言自明地将好几个‘大道理’‘新颖化’了,如:患难同学见真情,疾风知劲草;尝尽人间苦,方能得真知;人性需磨炼,炉火出精钢;世上无捷径,征途即过程,等等。以上列出的这些‘大道理’,人人心知肚明,倘若是在考卷上再解说一通,阅读者肯定觉得是‘真理的重复’,颇感疲劳。”当然,从文艺经典写来,贵在“避熟就生”,需要不走寻常路,用创新思维挖掘经典的“另类”价值。
“生活里要是没有仪式感,就会弱化对彼此的想念。”我十分认同这句话,我在生活中就悟到了这句话的意思。
我现在依旧很想念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潘彦臣,尽管我以前总是欺负他,但至少我现在感觉自己有太多对不起他。如果我现在整天刷题,弹琴,或许并不会想起他。我尝试着玩我们曾经一起玩过的游戏,在同样的画质,同样的音效里,唯独没有他的身影;在我最爱玩的模式里,也不再会收到他的游戏申请;在“好友簿”里面,他的头像已经不再会亮起来。我突然非常地想念他,这个游戏仿佛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对我来说,这个游戏好像变得没有以前好玩了,但我还是开启了一局游戏,以此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之情。玩我们曾经一起玩过的游戏,就是思念最好的仪式感。
时隔两年,我又来到我们曾经一起运动过的球场。投一个三分球,进了,我却还在幻想着你会去捡球,然后回来和我一起练习。因此,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球已滚出老远,好一会儿,我才回过神来,你已经不是我的同学了,而且我还没有你的联系方式。整个球场空荡荡的,就我一个人打着自己的假想敌,没有一个人能给我传球。打着打着,我不禁潸然泪下。在曾经与你一起运动过的球场打球,就是思念最好的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不然就会弱化对彼此的想念。”我的生活中时刻有着这种仪式感,因此心中也常有思念。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另一半出差时,自己就懒着做饭,懒着洗衣,甚至懒着梳妆打扮。我们都忘记了我们要活好自己的生活。他不在你身边,日子也不能将就过,可以爱得忘我,却不能失去真我。应该做到没有你,我依旧充满力量。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爱自己同时拥有爱他人的能力。
总之: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会拥有怎样的世界。
有教养的'人,不会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不要轻易去“以为”别人的生活。多为别人考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做一个主动的人,给你在乎的人一些仪式感。
从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事件、一种潮流切入正题,往往可使全篇富于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请看时评《行善者最宝贵的品质》一文的开头:
英国人托尼,在西安创办“黄河慈善厨房”,2005年以来帮助了不少流浪者。他的善行媒体曾多次报道,从西安的《华商报》到广州的`《南方都市报》,相关报道我都读过;最近在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上又读到《托尼和黄河慈善厨房》。每次都很感动,这次忍不住要说说自己的感想。
主体部分,作者先作否定——“最令我感动的不是托尼的人生选择”“不是他的慷慨无私”,顺势推导出“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善良,即发自内心地对每个人的尊重,真诚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选择”这一观点,为全篇分析说理确立了“主脑”。围绕中心论点,文章既展示托尼感人的言行,又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普通人的生活常识”两个角度阐释了尊重他人人格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还深刻剖析了“托尼的态度在中国当下显得那么难能可贵”的原因所在。全文逐层深入,行文中始终凸显着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