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知识概说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一) 说明文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分: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说明事因、物因。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
1、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2、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二)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三) 说明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常见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梳理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到次、原因到结果、现象到本质、特征到用途、一般到个别(特殊、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总到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
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能还是不能。(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牢记】总之,无数次的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文体的阅读题,我们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文章中找到答案,说明文也不例外。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ü 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ü 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
1、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次序安排(照应论点);?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 议论文的结构 ?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类型: ①并列式 ②总分总式 ③总分式 ④分总式 ⑤递进式。
5、议论文的语言 ?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6、驳论文的阅读
?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7、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ü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ü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
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 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ü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ü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⑧、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ü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雁字回时,我骑着单车穿过八街九陌。天微凉,清浅的风中仿佛传来你附耳低吟的软语,声声入心。顿时间,心事悠悠浮动。
七岁,我刚吃完你做的早餐,浑浑噩噩地走出家门。你把我抱上自行车的后座,轻轻地放在垫子上。“乖乖地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晚上睡觉前我给你讲故事哦!”到了那幢高大的校园楼的时候,你转过上看我,阳光洒在远处的瓦房上,被瓦片格成一节一节的,似是有了节律的美好。而你的脸镀上了一层金,柔和又美好。我点点头,为了走进那一个个水晶泡泡般的安徒生的梦幻王国,我成为了老师同学们眼中斯文的好学生。
九岁,我像一只欢乐的小兽本想自行车的后座,迫不及待要向你“吟诗诵词”。或许没有如此风月,但也是别有风趣。记得一个星期前,我在床头发现一本书以及一张小纸条。你的娟秀字迹赫然纸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天起,我就总是稚嫩着声音对你朗朗道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这本读完了,很快又会有下一本出现在我的书架上。那本读完了……不,我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因为有你!我在这些书里,领略了礼拜“放白鹿于青崖间”的旷达;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屈原“纫秋兰以为佩”的执着……为他们人生中的欢喜而欢喜,忧伤而忧伤……
那时,每当车驶过林荫小道时,似懂非懂的我竟也怀揣了“醉卧花阴”的梦。江南初夏,红尘陌上,落花枯叶斑驳成了地毯,日光下树影婆娑,树身挺拔。你的眼时而落在远处被阳光赋予节律的房瓦,时而落在树上金黄摇曳的桂花上,留下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声声轻叹。多年后,我才懂了。
十二岁的时候,我不例外的和其他男生一样拔高了,已经超过了你。家里离学校远,你几年如一日,依旧载着我去上学放学。那曾令我“爬”上去都举步维艰的单车,现在显得好小。后垫上的我,因为别扭不再亲昵地搂着你的腰,不再用已经变了的嗓音是不是与你欢笑,不再憧憬曾经喜欢如今觉得幼稚的童话。我们之间开始少话了,林荫之中不再有你悠扬如泉水般清越的嗓音闯荡,有的是让我厌烦的絮絮唠叨。前座与后座垫的缝隙,成了我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上了初中,我想我应该长大了呢。便要求你和爸爸给我买辆新单车。你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几天后你去出差了。我一个人一次一次在空旷的操场上摔倒,但每想起“聊发少年狂”的`老东坡,再看看现在的自己,难道不应该为年少而轻狂吗?心中的热血翻涌了,不怕痛地挑开脚上的沙粒。终于,我也可以骑着单车,迎着晨风,张开双臂拥抱朝阳了……也是那时,高你半个头的我想起了你——那抹已经瘦小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想念。
妈妈!
你操持着这个三个人的小家,天天与柴米油盐打着交道,为我思前想后伤透脑筋。爱美的你有了白发,绿荫下的佳人也和厨房的油垢联系在了一起,眼角的皱褶平添波兰,只有眼中的爱波澜不起,愈演愈浓啊!
我又骑着单车,穿过九转回肠的小径。
又是一年秋,清风拂面,花香依旧,情正浓……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时刻关心着我们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还记得在我因为考砸了而心灰意冷时,她那慈祥的面容就会浮现在我的脑中,给我带来积极向上的动力。
那是一段舒适的午后时光,然而我却并没有感到舒适,因为我这次的考试发挥地很不好,可能是由于平时太散漫了,没有好好地约束自己吧,所以这时我只能颓废地趴在桌子上,想着一会儿老师就会批评,回家后母亲罚我,不由得泪水涌出了眼眶。
就在这时,我的同桌过来了,他看见我这般模样吓了一跳,赶忙安慰我说;“
同桌,你怎么了呀,怎么哭了呢?”我没有回答他的话,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见到我哭泣便安抚我说:“你能和老师说说到底怎么了吗?”他得语气很温柔,听到她的声音我的心情有所好转,但还是柚泣着。我现在不想说任何话,只想大哭一场。
老师见到我这样,那对清秀的眉毛皱了皱,随后让其它的同学都出了教室,让教室里只剩下我们两个,这时,我师抿唇缓缓开口道;“好了,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吗?”
我抬头看向老师,当看到老师那慈祥的笑容时,我好像没有那么伤心了,便开口说:“老师|,让你担心了,我其实是害怕我这次考试不好,你会批评我才哭的,而且,我很后悔平时没有专心听讲,才伤心。\"老师听完后笑着说;“原来是这样啊,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老师是不可能因为你的学习成绩不好,就批评的,在老师的眼中,你们每一个人就像是老师的\'孩子一样,在说了,挫折并不可怕,你要学会战胜挫折,这次没考好,那就下次再接再厉!”
听完老师的这番话后,我思维万千,心想:对啊,这不过是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已,如果我遇到这种小事就这么灰心丧气,那么我以后在遇到更大的挫折我又能怎样呢?不行,我决不能再这样颓废了,考不好我可以努力呀,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我一定要再接再厉,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我下次就一定能考好的。
就这样,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就会想起老师那慈祥的笑容以及那番教诲,然后我就告诫我自己绝对不能放弃,我要坚持到底,要身往直前。
谢谢你老师,你就是我心中那个为我提灯的人,总是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方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