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辗转反侧,一点也不想入睡,为之兴奋,想着明天去赶庙的事情。好不容易熬过可昨天晚上,今天早早地我就起床,吃过早饭就去找同学,一起赶庙会。
来到庙上,可热闹了,人们摩肩接踵,有的卖主和买主的讨价还价声,有卖主的吆喝声,有人们打招呼声……我和同学去唱戏的地方转了一圈,还买了一个冰淇淋,接着我们走回来,来到卖菜的地方因为今天妈妈特地嘱咐我说:“给你二十元,你买点蔬菜,买一点豆芽、小油菜。”我随口就答应,来到集市上有那么多卖菜的,我看的眼花缭乱,我也不会挑菜,也不知买什么样的好,只知道要货比三家。于是,就问了一下卖菜的叔叔,叔叔说:“油菜最好要是绿绿的,豆芽的芽是短的。”于是,我就去挑了,不一会儿就买起了,妈妈的吩咐我完成了。于是,我就开始我的搜吃,只要是能吃的我都尝尝。不一会,还剩5元,我都吃得饱饱了,实在吃不下了,再这样下去我的肚子就爆了,我给妈妈买的吃的吧!买什么那?于是,我就看见红薯了,我就买了3块。一看表都11点了,于是,我们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时间如流水,一天过的太快了,我真希望每天都有庙会。
出版一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的想法,是我们在推进文明旅游的实际工作中产生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朝历代都不乏游记佳作,这些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脍炙人口,传世不绝。春秋孔子周游列国,感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经历过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游访过许多历史遗迹、名山大川,殚精竭虑写出了千古巨作《史记》。从一定意义上说,唐诗、宋词、元曲的许多篇章正是产生于旅行、旅游之中,将它们作为游记诵读亦未尝不可。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圣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外,还有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关汉卿的《碧玉箫》、白朴的《天净沙·秋》等等。这些杰作虽体裁不一,风格各异,但无一不是历代相传的游记华章。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不满明末的腐朽统治,毅然放弃仕宦,游历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自22岁起到去世前一年为止,前后30多年中,游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60余万字传世佳作《徐霞客游记》。该游记记录了作者对祖国许多名川大山深入细致的考察,如对广西山峦的特点作了非常精辟的描述:自桂林至阳朔,是“石峰离立”的峰林谷地;柳州府西北则“两岸山土石间出,土山迤逦间,忽石峰数十,挺立成队”,“所异于阳朔、桂林者,彼则四顾皆石峰,无一土山相杂,此则如锥处囊中,犹觉有脱颖之异耳。”至贵县郁江两岸,更是“石山点点,青若缀螺”,石灰岩山峰已被夷为平原,地表上的石峰变成螺蛳形小丘;至今大新、天等等县,则又是“攒峰突崿,纠丛甚固”“千峰万岫,攒簇无余隙”的峰林地貌。这些描述现在读来仍感十分清新。我曾经在桂林乃至广西工作18个年头,现在读起《徐霞客游记》有关篇章,仍感到格外亲切。
还有无数的游记可以帮助我们重温丝绸之路曾经的繁华。当年的丝绸之路沿线,一支支驼队来来往往,满载着丝绸、茶叶、瓷器向西,又满载着香料、皮货、珠宝向东,悠悠驼铃声中更承载着造纸、印刷等先进技术的传播和艺术、宗教的交融。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马可·波罗游历中国、郑和下西洋是游记中反复提及的段落。今天的丝绸之路早已超越丝绸交易的单一范畴,成为沿线各国日益活跃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大通道,成为游客心驰神往的黄金旅游线路,正在产生并且相信会产生更多更好的游记。
世界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展迄今不过150年。而在中国,旅行虽然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则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短短35年,中国旅游业就已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相关的问题自然也陆续显现。旅游原本是休闲放松、怡情悦性的活动,但现在一些人仿佛患上了焦虑症,在旅游中无以自控,既不利于自我,也妨碍他人,使得人们对旅游既爱之,又恐之。综观一些国家公民的出游历程,大都有一个从不太文明逐渐走向比较文明的过程。如何让人们焦虑的心态静下来?如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真正优雅地享受美、传播美?读游记、品游记,乃至写游记,显然有益于实现此目的。
首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收纳了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唐代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唐代鉴真所著《鉴真和尚东征传》,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游录》,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民国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等10本游记。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旅游经典,正是为积极倡导寓学于游,寓思于游,寓教于游,学习先贤雅士,传承旅游文化。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南方过年。南方过年的传统习俗是逛花市、点灯笼。今年,我要在北京过年。我很好奇,北方是怎么过年的?
大年初一,我们全家一起来到地坛庙会。还没有进门,我就看到地坛门口一片人海。有爸爸妈妈带着小孩的;有一群朋友结伴同行的;还有互相挽着手的情侣们……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欢笑。
一进地坛庙会的西门,我就看到一条大大的卡通蛇,听工作人员说,这条蛇是今年地坛庙会的吉祥物。站好位置,我连忙让妈妈给我拍照。拍完了照,我们再向前走几步,就看到了很多小摊:有烤肉串;有梨汁;还有狗不理包子和一些新奇的小玩具。真是应有尽有啊!
咦,那里有一个“米上刻字”的小摊铺,是干什么的?我连忙挤到小摊铺前。只见一位三十岁左右的艺人,他正低着头,专心地用工具摆弄着一颗米粒。不到十秒钟,就在一颗小小的米粒上刻上了精美的字。真是技艺高超啊!
继续随着人流向前走去,我们来到了一个很大的舞台前。我看到一位杂技演员正在表演“垒铁圈”的平衡节目。他把几个铁圏用不同的方法把它们给垒成1。5米高。他再把一块木板放在垒高的铁圈上。然后,双手张开,猛地一下,跳到木板上,真像一只老鹰在展翅飞翔啊!台下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我也大叫起来“好,好!”
我们一路走,一路逛。这里有“泥人张”的福娃,那里有空竹的表演……我们的眼睛怎么也看不够,我们的嘴巴怎么也吃不够。
天色渐渐地暗了,当天的庙会也到了尾声,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地坛公园。原来北京的传统过年习俗就是逛庙会呀,真让我大饱眼福加口福啊!
据《北京晚报》新闻目击栏目报道:春节逛地坛,是京城不少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作为京城恢复最早的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地道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从最初简单地为人们提供春节休闲娱乐活动场所,到今天成为北京春节标志性一景,地坛春节庙会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使得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
在古坛的红墙碧瓦、苍松翠柏、坛台殿堂之间,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特色迥异的各地小吃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人们既能品味到承传百年的旧礼儿也能感受到许许多多的个性与时尚。
这些年北京城里的庙会是越来越多了,不光地坛、龙潭湖、厂甸有庙会,就连我们家附近的莲花池公园里都办起了庙会,听说北京今年举办庙会的地方有三十多处。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跟着爷爷和爸爸、妈妈去逛过庙会。什么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大观园的庙会,还有石景山游乐园的“洋庙会”我都去过。每年春节的庙会上都会有好多人,有好多有意思的活动,我喜欢庙会上热热闹闹的气氛。这不,那天去大姑家拜年,小姑又给了我几张大观园庙会的门票。爸爸说第二天就可以带我去逛庙会,我听了可高兴了。
早就知道大观园是曹雪芹在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住过的地方,也是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点,可是我已经不记清那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以前逛庙会的时候我只顾看那些好玩儿的东西了。这回在大观园里,我和爸爸把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大观楼等等这些《红楼梦》人物居住、生活的地方都仔仔细细看了个遍,特别是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认真去看看这是谁住的地方。漫步在雕梁画栋的屋舍和回廊里面,穿行在秀丽的假山和翠竹之间,我仿佛真的走进了《红楼梦》的故事里,和那些红楼梦中人一起窃窃私语。
走进来来往往逛庙会的人群,看着那些红红绿绿的福牛吉祥物,看着那些香气四溢的各地小吃,我的思绪才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来。
庙会不仅保留了老北京特有的风俗习惯,也继承了老北京悠久的文化传统,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欣赏到许多年前老北京的风貌,都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以后的春节庙会能够越办越精彩!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后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子一生71年中,有50余年在武夷山奉母治学中度过。
朱子奉母至孝,远近闻名,相传其母喜食他亲手做的汤饼。朱子每次出门远行游学,都要亲手制作大量的汤饼贡奉母亲,漫漫长日,以慰老母思儿之情,乡人感其孝心,相互效仿,以饼奉母,教化子孙,乡人遂称此饼为“朱子孝母饼‘’。
此次人文之旅,我们有幸来到了朱子的治学之地——武夷山,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在导游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一家百年老店,品尝了作为当地一大特产的朱子孝母饼。孝母饼有多种口味,包括玉米、大红袍、桂花、莲子、鲜肉等八种味道(除鲜肉外,其余口味都是甜的)。用手捻了一块到嘴里,瞬间,特有的'清香充分地与味蕾结合,满嘴余香,一点一点的咀嚼,细细品尝,融合得更恰如其分。尤其是桂花味与大红袍味,陷料自带的清新花香或茶香,品时更令人觉美妙,可谓是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甜的甜而不腻,咸的更显一份鲜美,足以称得上是武夷山具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美食固然令人神怡,但更令人称叹的是其背后的孝亲文化。林语堂曾说过:“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而今天的我们,在品尝之余,更应感受那小小馅饼背后深藏的孝亲文化,学习朱子,用心对待父母,关心父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这份可贵的传统文化。
很多人说当今中国社会是个没有信仰的社会。然而其实并非缺乏信仰,缺乏信仰,而是我们在前行中逐渐丢失了他们。一个丢下文化的民族,是空虚的,更是可悲的。我们总是抱怨社会乱象,却很少真正意义上地去反思,应如何去解决。
百年风云,朱子已逝,但朱子文化从未消逝,而我们要做的应是传承,这才是最重要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