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新闻说有着80年不凡历史的南京博物馆,如今焕然一新,再次对公众开放。我早就想去一睹为快了,但是因为平时学习比较紧张,一直没有去成。利用寒假,我和妈妈去参观了南京博物馆。
一进大门便看见一副五颜六色的奔马图在博物院中央,显得格外耀眼。现在的南京博物院总体分为六个馆:历史馆,艺术馆,数字馆,民国馆,非遗馆和特展馆。展馆里的游客非常多,我的妈妈顺着人流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
其中,民国馆令我印象深刻。它主要通过老南京街巷的情景再现,直观展示民国时期的市民生活。按照一比一的比例把当时的建筑场景真实还原,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火车站,站内陈列着民国时期的蒸汽火车头,它们现在已经光荣退休了,高速列车取而代之了老式火车,我不由得感叹科技发展的迅猛。踏入民宅,我发现民国房屋用的窗户都是靠两根铁杆分别插在两边来控制开关的,和我们现在的窗户大有不同。那里还有许多民国时的店铺,像名闻遐迩的太平西餐厅,历史悠久的交通银行,古朴的邮政局,还有富豪绅士乘坐的老爷车,街头巷尾的挑担郎,非常富有民国风情,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置身于场馆中,仿佛时光倒流,恍然回到了民国时代。
最让人感受深刻的是历史馆。它主要展示了人类在古代的文明,文化与艺术。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人们不但会创造工具来干活,而且也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在碗,锅,盆之类地东西上面开始装饰花纹,有简单的人、鱼、鸟的图案,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公元1406年,明代永乐帝开始修建故宫。《明史》上说,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幵无多少改动。
故宫里一共居住过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乐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统皇帝溥仪。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均建筑在8米 宽的巨大平台上,总面积约85000平方米。其中的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
内廷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这是皇帝及其嫔妃居住的地方,一般称为 三宫六院”。在居住区以北还有一个小巧别致的御花园,是皇室人员游玩之所。明朝和清初的皇帝均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交泰殿则是皇后的活动场所。清朝中后期,皇帝和皇后都搬至西六宫等地去了,最著名的是养心殿,从皇帝起,这里就成为帝王理政和寝居之所,慈禧太后也在此垂帘听政,时间长达40余年。
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紫禁城,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通过参观故宫,我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特点。
天斧神功的山石,造型优美,在此园悠闲漫步。给你一个心旷神怡的感觉,好不令人陶醉。军机处是我国明清时期议事重大决策的场所。令人可想,当年皇帝在此为保护国家疆土而在此作出的决定。它为巩固我国的国防做出过巨大贡献。
故宫的建筑,使我感到它是历代统治阶级生活,工作的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而我们寻访吴文化的第一站不是梅里,而是无锡博物馆,因为我们觉得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那里不仅是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怀着对吴文化的好奇之心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旅程。
我们站在无锡博物馆的大门外,感叹着它的雄伟与华丽,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它的深沉,向我们传达着历史变迁带给它的沧桑。进入无锡博物馆以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大气,还有它的与时俱进。在大堂里有一个非常大液晶电视在不断播放着博物馆的每个角落,同时大厅的另外一个液晶电视在介绍着无锡风景如画的景区和飞跃发展中的繁华城市。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访吴文化,因此我们将一楼和三楼作为重点来观看。
此次博物馆之旅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无锡城市故事,《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它在光影的奇幻空间里,在投影机的照射下,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讲述吴文化历史的漫漫长卷。从上古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历时两千多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无锡县。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一阵阵热闹的无锡话吆喝声,让我们置身历史的隧道,真实地感受到了几百前热闹繁华的无锡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吴文化的魅力之大。各种各样的石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不得不被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参观完了一楼,我们来到了三楼展厅—惠山泥人展区和紫砂艺术展区,刚进门就看到了两边的八个大字—泥塑雅韵、紫玉金砂,让我们顿时融入了吴文化的世界。从中我们知道了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它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让我们对吴文化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
参观完有关吴文化的展览以后,我们还去了五楼—血与火的城市记忆以及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负一楼的《虚拟西方艺术馆》,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虚拟艺术馆,它能让我们不出无锡就能感受到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一走进展厅,我们就被艺术馆里金碧辉煌的建筑,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给吸引了。我看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世界名画,名雕塑,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莫奈的《日出印象》,我们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并且还在多媒体画框上过了一把“名画修复”的瘾。这些地方虽然与吴文化没有关系,但是它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与吴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
半天的博物馆之旅,让我们增长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还要到这里再来参观。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为了欣赏各种文化特色,感受不同的文化韵味,体验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游行方式。
吴文化是氏族文化,也称江南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张其昀先生说“东南文化,不在苏杭,不在京镇,在无锡之梅里。”吴文化的前身,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是陕西“蛮民”从中原迁徙至长江三角洲所带来的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江南地域“土著夷民”之风俗融合而产生的氏族文化。泰伯、仲雍两兄弟是吴文化的缔造者。而我们寻访吴文化的第一站不是梅里,而是无锡博物馆,因为我们觉得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那里不仅是展示了一个城市的外在形象,同时也是城市精神文化的体现。怀着对吴文化的好奇之心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旅程。
我们站在无锡博物馆的大门外,感叹着它的雄伟与华丽,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它的深沉,向我们传达着历史变迁带给它的沧桑。进入无锡博物馆以后,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它的大气,还有它的与时俱进。在大堂里有一个非常大液晶电视在不断播放着博物馆的每个角落,同时大厅的另外一个液晶电视在介绍着无锡风景如画的景区和飞跃发展中的繁华城市。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寻访吴文化,因此我们将一楼和三楼作为重点来观看。
此次博物馆之旅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无锡城市故事,《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它在光影的奇幻空间里,在投影机的照射下,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幅讲述吴文化历史的漫漫长卷。从上古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历时两千多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终于有了无锡县。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雕塑,一阵阵热闹的无锡话吆喝声,让我们置身历史的隧道,真实地感受到了几百前热闹繁华的无锡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吴文化的魅力之大。各种各样的石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不得不被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参观完了一楼,我们来到了三楼展厅—惠山泥人展区和紫砂艺术展区,刚进门就看到了两边的八个大字—泥塑雅韵、紫玉金砂,让我们顿时融入了吴文化的世界。从中我们知道了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它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和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让我们对吴文化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
参观完有关吴文化的展览以后,我们还去了五楼—血与火的城市记忆以及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无锡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最后我们又来到了位于负一楼的《虚拟西方艺术馆》,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虚拟艺术馆,它能让我们不出无锡就能感受到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一走进展厅,我们就被艺术馆里金碧辉煌的建筑,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给吸引了。我看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世界名画,名雕塑,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莫奈的《日出印象》,我们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并且还在多媒体画框上过了一把“名画修复”的瘾。这些地方虽然与吴文化没有关系,但是它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知识,让我们感受到与吴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西方艺术。
半天的博物馆之旅,让我们增长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一定还要到这里再来参观。不仅是为了完成作业,更是为了欣赏各种文化特色,感受不同的文化韵味,体验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游行方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