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奋斗书写人生作文800字)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奋斗书写人生作文8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8 00:23:49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奋斗书写人生作文800字)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一】

是谁背负了人类的使命?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这样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伟人看似与我们离得很远并且有着一种地位的巨大差距感。可我更想称呼他为马克思先生,亦或者是马克思同志。因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理论更是在最初带给中国人民解放的精神力量。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感是远远小于那些西方国家政体的。作为一个启蒙者,让无数无产阶级的民众们用获得了武装自己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感谢马克思先生而不是崇拜马克思先生。

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用盲目崇拜主义去看待他一生中所作为的事情。而应该是去思考和审视。从一个朋友和平等地位身份角度入手去寻找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迹才是更为恰当的。所以,我才想称呼他为尊敬的马克思先生。

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真理,寻找着如何为人类全体幸福做出奋斗和贡献。他先是从黑格尔的著作中寻找哲学和政治,奉其为最神圣的理论和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与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却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正如法律的本质是为了伸张正义和公平,但却在现实中成为了有权者以及资本这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如果说原本他所奉行的黑格尔提出的真理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玉盘,那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犹如一阵阵细小的冲击波扩散在他的脑海深处,对于追求真理的他来说,足以将这次轻微碰撞所产生地裂缝扩散至玉盘的全身。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了自己最初精神导师黑格尔的思想,而是秉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不是历史的选择,而是人们本身具有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总说很多伟人带来了旷世的著作,但却本身的生活过得十分潦倒,十分悲惨。在这里,我不认同这些“选择精神就放弃物质”的极端观点。马克思先生本身的贫苦并非是外来因素造就的,是他自己选择的。正如他所说的,劳动产生的产品应当让劳动者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而不是厌恶感。他强调的是人本身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能动性。他用自身为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他多次决绝了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政府抛向他的橄榄枝,坚定地续写着自己的真理。

秉持真理,让它更好的改变世界。

我们感谢马克思先生,感谢他带给我们的真理和真理背后的故事。能看到一个苍瘦的弱小之躯推动者历史的车轮,燃起第一根火把,将人类指向光明。我们在此不仅仅得到了来自灵魂的精神灌溉,也被他那种为人类奋斗的奉献使命所感染。

向马克思先生致敬!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二】

诚信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那人为什么要诚信呢?因为诚信处处在我们的身边。首先呢,诚信是立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其次呢,诚信是齐家之道,唐代着名大臣魏微说过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然后呢,诚信是交友之基,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接着呢,,《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然后呢,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最后呢,,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三】

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把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课谱》读完,本书是作者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之内的课堂实录合集,也是作者不断提出并实践“诗意语文”理念的过程记录。对于任何一个语文教师来说,看这些课堂实录无疑是最快、最直观、最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学的方式、策略、理念,也是观察“诗意语文”的提法是否合理、理念是否虚无的最佳途径。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本前写的一篇前言,我以为这篇前言应该是“诗意语文”的理论依据、教本要义或思想旗帜,基本把该门派的主张和宗旨开张名义地表达了出来。且不说作者的提法有无商榷的地方,单就语文的几个维度的思考就值得任何一个语文人好好的考量与反思。

首先,作者回顾了“诗意语文”提出的三个阶段:“朦胧的激情”“去激情化”“激情的协奏”,作者紧紧地扣住一个“情”字来建构“诗意语文”的核心与灵魂。接着作者解释说,“此情非彼情,它有着审美的品格、语文的特质、理性的\'积淀、生命的关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发,一定关乎个体的内在体验,一定是整体的生命律动,一定折射出相应的态度和价值皈依。”如果说这一段话显得高深、玄妙的话,接下来作者的解释会清晰一些,针对这一“情”字内涵,作者从语文课程的价值层面进行了分解。

即,从语文课程本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品质,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所以以“情”为灵魂的语文就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也就是说,作者深深地抓住了“诗言志”“诗缘情”的文学传统,从“母语的诗性品质”上找到了语文的依靠和归属。从此种意义上说,在文学教育上这一块,作者的用力是有历史依据和理论高度的。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联系本体价值层面的分析不难理解,审美的解读也是从文学教育这一角度发展而来的,审美的解读不同于科学的解读、理性的解读、功利的解读,而是以观照和体认文本的情感境界为旨趣,最终走向自我的理解。在关注“情”,体验“情”,发展“情”的过程中,作者提出“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其实,陆机《文赋》里所的“诗缘情而绮靡”,既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又指强调诗歌整体上的美好,这正是作者的“珠玉在前”。

从语文课程的过程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不难想象,对于“情”的教学,其过程的把握与体认,只能是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的关系》里所提出的“熏,浸,刺,透”式的陶冶,这样才能达到作者所说的“理解言语生命、回归言语生活、融入言语情感、激活言语体验、丰富言语想象、培植言语人格”的理想境界。这还是从语文的文学教育角度得出来的过程评价,虽然牵涉到生命、生活、言语、想象、体验与人格,不过整体上还是以“情”作为语文课程过程的核心与对象。

从语文课程的主体价值层面上讲,“诗意语文”倾向于学生的游戏天性。作者提出这样观点,是基于儿童的天性——“自由状态”“忘我状态”“想象状态”“解脱状态”,并认为这些“状态”,即所说的“诗意的状态”。

四个层面,扣住一个“情”本体,从一而终,体现了“诗意语文”的理论主张与理论建构。不管对作者把语文课程归结为文学课程是否有争议,仅这一理论勇气与理论能力的展示,也就值得鼓掌,或许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真理”吧,如果全面了,估计意义也不大了。

其次,作者在实践策略层面提出“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提出从“文本细读”“整合”“陌生化”“诗性言说”“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因声求气”“寻根”等十个策略技巧进行归纳枚举。这一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意义不大,都是从文学理论里借鉴来的术语,而且还有不少是西方文论里的术语。不难看出,其实,作者在这一节内容上也并没有完全扣住前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所紧握的“情”字,来提出设计的策略与方法,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理论遗憾与不足。

最后,作者从“诗意语文”与“诗意人生”高度来展示出语文的某种彼岸意义。“止于至善”“自由对话”“精神相契”“体验幸福”“成就自我”等高度词汇最终把语文走向了“人生”意义,这好像是各派语文理论最后的“宿命”,都不得不走向的“唯一目的”。然后就是一翻美好的展望与幻想,所以作者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提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这一带有呐喊与呓语特点的理论抒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提法是否“诗意”,但觉着离一门学科的表述还有一段距离。

诗意,对语文来说,是需要的,但觉着还不够。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四】

不久前,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曲线为什么比直线美?就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就因为它是有折的,就因为它富有流动的韵味,就因为它能引导眼睛作变化无穷的追逐,因而能引起多元的思考,无论缺还是圆,月亮从不用直线勾勒自己的形象,假如月亮像一把尺子,望月的人将会急剧减少。如果人生像一根直线,那么,往事还值得回首吗?”

在我看来,这段话深含着被许多人忽视的追求的美。

追逐,从来只有艰辛,向来美?

对曲啸的坎坷一生,大家也许还记忆忧新,从“老九”到“牛鬼蛇神”,从农场到“班房”曲啸在历时十年的政治风暴中几经磨难,但他一直不忘研读政史,终于在今日大有作为。他一生迂回曲折,却又始终向前,可是又有谁会因他生活历程的\'迂回曲折而否认他一生的瑰丽,人生的价值?相反,这些迂回曲折、载着他追逐奋斗的心血和汗水,人生的瑰丽正是从这些血汗中闪光,因而它比他今日的荣誉还美丽。

追逐,决不仅仅是艰辛,它蕴含着人生的美,洒下的汗水,艰难的摸索,总会给人留下永久的记忆。记及往事,人们会庆幸昔日的追求没有落空,更觉得那艰辛的摸索在一生中的壮丽。曲啸的人生之路证明了这一点,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此种感受,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道出了众多追逐者的心态,明知人生多崎岖,偏去经历风和雨,究其所以如此,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的美正在追逐中。

有人也许会说,不是也有许多知名人士只求平淡一生吗?诸葛亮不也曾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吗?

人生有多种追逐,总的来看。有物质是的追逐和精神的追逐。我们提倡的是在精神的不懈追逐,而在物质追求上,则完全同意诸葛亮的超脱观,诸葛亮所言也是正是反映淡于物质追逐,设想诸葛亮先生若无事业上的追逐,怕是无叱咤风云的一生的。

许多名人都是如此:对事业成就的追求越多,在物质上要求就越少,人生的追逐也只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是壮丽的,物质上的追逐再多也只不过是在人生旅途中给自己多背上几斤重物,也只不过是在飞行的翅膀上多系上几斤黄金。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五】

是谁背负了人类的使命?

马克思,出生于德国,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这样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伟人看似与我们离得很远并且有着一种地位的巨大差距感。可我更想称呼他为马克思先生,亦或者是马克思同志。因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他的理论更是在最初带给中国人民解放的精神力量。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感是远远小于那些西方国家政体的。作为一个启蒙者,让无数无产阶级的民众们用获得了武装自己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感谢马克思先生而不是崇拜马克思先生。

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不能用盲目崇拜主义去看待他一生中所作为的事情。而应该是去思考和审视。从一个朋友和平等地位身份角度入手去寻找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迹才是更为恰当的。所以,我才想称呼他为尊敬的马克思先生。

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真理,寻找着如何为人类全体幸福做出奋斗和贡献。他先是从黑格尔的著作中寻找哲学和政治,奉其为最神圣的理论和知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黑格尔提出的“绝对观念”与现实中发生的情况却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正如法律的本质是为了伸张正义和公平,但却在现实中成为了有权者以及资本这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如果说原本他所奉行的黑格尔提出的真理是一个完美无瑕的玉盘,那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犹如一阵阵细小的冲击波扩散在他的脑海深处,对于追求真理的他来说,足以将这次轻微碰撞所产生地裂缝扩散至玉盘的全身。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了自己最初精神导师黑格尔的思想,而是秉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发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原理。

不是历史的选择,而是人们本身具有的\'精神力量。

历史上总说很多伟人带来了旷世的著作,但却本身的生活过得十分潦倒,十分悲惨。在这里,我不认同这些“选择精神就放弃物质”的极端观点。马克思先生本身的贫苦并非是外来因素造就的,是他自己选择的。正如他所说的,劳动产生的产品应当让劳动者产生价值感和满足感而不是厌恶感。他强调的是人本身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能动性。他用自身为例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他多次决绝了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政府抛向他的橄榄枝,坚定地续写着自己的真理。

秉持真理,让它更好的改变世界。

我们感谢马克思先生,感谢他带给我们的真理和真理背后的故事。能看到一个苍瘦的弱小之躯推动者历史的车轮,燃起第一根火把,将人类指向光明。我们在此不仅仅得到了来自灵魂的精神灌溉,也被他那种为人类奋斗的奉献使命所感染。

向马克思先生致敬!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六】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谱写美好人生作文800字【七】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