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咔嚓。咔嚓咔嚓。”手握生命的相机在生活这条绚丽的大河里,定格住无数美妙的瞬间,捧起心灵的相册,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又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天气,手拿着沉重的试卷,静坐在教室里。哎!望着这张“不堪入目”的.试卷,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当,当,当。”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陆续走了,我仍然呆坐在那儿,凝视着窗外,泪水如雨丝般划落下来。“嘿!在干吗呢?”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他将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走,吃饭去,不就是一次考试吗?没事儿?” “恩。”我边起身,边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我和他肩并着肩,走在长廊上。那一瞬间,我按下了快门,将这张“兄弟背影图”永藏心中相册,它使我懂得了友谊的真谛,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无处不在的!
幽蓝的月光从窗外撒进屋内,我躺在床上,享受着被窝的温暖。“我有些想吃甘蔗。”老妈的声音从客厅飘进我的耳房,“那我这就去帮你买点吧!”老爸那纯熟的声音传了进来。“算了,你看,都这么晚了?” “没事。”我看见老爸手中拿着外套,从我房前一晃而过。他将门轻轻带上,隐约听见下楼的脚步声。那一刻,我又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老爸的体贴关心,拍下了家庭温馨的一幕。它让我知道了,原来爱可以有许多表达方式。
紧张的期中复习,成堆的试卷,小山般的作业?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连续几次的考试失利更加使我烦躁不安,我恨考试!我咒骂着。又一次的科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使我甚至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怀疑,我这是怎么了?难道又是一次失误?我有些失落,不再想、像以前那样信心百倍,胸有成竹了。面对自己曾经“发誓”要实现的目标,有的只是无奈,无奈?晚自修结束时,我机械地整理了书桌,准备离开。“小a,”我听见陈老师叫道,我回过头去,他笑着说:“相信你,期中考试考这个!”老师边说边举起一根手指,我呆住了,随后立即重重地点点头。
“咔嚓。”我将这一刻保存在相册的第一页,它使我感受到师生间浓得如巧克力般的情谊,它让我明白了,原来一句鼓励,一句赞扬就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生之路。 “咔嚓咔嚓,咔嚓咔嚓。
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但也有些,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敬老、如同现在学生回家,开门的一般都为父母,叫他们一声给予最基本的问候,难道不对吗?作为学生也没有其它能够孝顺父母的途径,唯有这真心实意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住在常熟的发明家张小会也从立体电视中看到了这一消息,他暗暗想:这次真是个好机会,我可以把我发明的往事照相机带到北京去,它一定会发挥作用的`。立即就去!他乘着飘行车驶向北京。
不到一小时,张小会就到了北京。现代化的北京真漂亮啊,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蓝天、白云、绿地相映成趣。看着看着,一会儿就到了公安局。
他找到了局长,对局长说:“局长先生,我刚发明了一个破案能手--往事照相机。我想我的照相机能帮你们破案。它里边有一个感应装置,每到一个地方它就会感应到以前发生的事情,当然你要先调好时间,它就会把那个时间的事情拍下来,而且图象十分清晰。”“真有那么神奇?”局长半信半疑地问。“灵不灵我们就去现场。”
说完,他们一起到了银行。局长领他到了出事地点,张小会根据局长提供的案发时间,调好照相机,“咔嚓”按下了快门。奇迹出现了,照相机的显示屏上出现了两个外国人的身影,局长惊呼:“国际惯偷幽灵杰克和灰鼠路易!他们恐怕还在北京城里,我要把他们抓起来。张先生,真是非常感谢。”局长把相机中的照片输入电脑,秘密作了布署。两小时后,两个国际大盗在糊里糊涂中落入法网。
首战告捷,局长兴奋地拍着张小会的肩说:“张先生,你为咱们争了光。你赶快申请专利,还有,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将特聘你为刑侦处副处长。”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向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了这样的调查:
幼稚园的小朋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饼干、圆圈……各种答案“缤纷四起”,记者满意的笑了。
初三年的学生。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可他发现在场的同学们都唯唯诺诺,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后来老师指定一位读书前茅的同学起来回答,他说是零,老师满意的点头了。“是游戏币呀!”一位平常不起眼的同学小声的说,但是在老师的怒瞪下,又萎缩了。记者只能在心中叹息!
不晓得你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后是否也一样感叹,难道学生就没有个性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全面的、知识型人才或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人才。然而应试教育却在灭***这些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灌鸭式教育,老师又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也不会为难你,只要记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拼了命的背呀、记呀,真的恨不得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恨不得有小叮当的记忆面包……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积累,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真到了思想意识达成一致的境界。有时都怀疑了,到底考试是考我们还是考老师呢?无解。
就如同那群处三年的.学子们,明明可以的,可以各抒己见,然而却在老师的怒瞪下退缩了。放眼中国,有多少激情昂扬的学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股热情的火被浇灭。如何不叹息呢?
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一些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教育制度终于向前进步了——素质教育。虽说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考试,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应试模式。但中国现当代的学生们也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虽然完全抛弃掉应试教育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蛮棘手、难落实的难题,但在素质教育的“帮衬”下,也许不再有更多的学生遗落他们的个性了。
失落的个性,有点遗憾,但总是符合现实的;
失落的个性,有点残缺,但总是一种缺陷美;
失落的个性,有点叹息,但总是会取得进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