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前面的文章的知性、情感可以说是道德的基础,为道德观奠定基础。下面就三章内容作简要介绍。
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区别来源问题?作者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标题: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我们看怎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作者反对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情感主义的道德观。理性主义者认为,道德只是对理性的符合,道德和真理一样。这种观点错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属于人的实践活动部分,它对人的情感和行为发生影响,单凭着理性不可能有那种影响,所以道德准则不可能从理性中来。道德实践应该是理性和情感共同的产物。
(二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依据事实的推理,在这个方面理性也不是区分道德善恶的根据。因为我们在看到一个现象和事实时,我们判断是德或者恶是根据内心的感受表达的赞成与否,而不是进行推理,所以道德是情感或者是情绪的,而不是理性的产物。
第二节: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立论的基础是:道德不是被判断出来的,而是被感觉出来的。当一种品格或者行为使我们快乐,它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我们这种快乐或者厌恶的原则是什么,作者称为道德感,为何道德感能让我们对一个行为产生快乐或者厌恶哪?这是道德哲学解决的问题。在第二章里面就论述了道德感的两种分类。
第二章的标题是论正义和非议。
第一节标题是: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的德。
(一从道德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观察到某种品格或行为后自然而然出现于心中的,这是自然的德,休谟的观点应该是这种自然的德。另一类由人类为应付环境和需要而采用的人为措施或设计所引起的,这是人为的德。正义是人为的德。举个例子,按劳分配就是为了维护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人为设计的德即正义。
(二行为是动机产生,善良的动机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正义的行为不是有利己心,也不是公益心或慈善心。正义与非正义的感觉不是自然得来的,而是来自人为的教育和人类的协议。
第二节论正义与财产的起源。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正义的规则如何确立?另一个问题为何人为遵守正义的规则为德,违反正义的规则为恶?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正义规则是根据利益来确立的。这些规则与利益的联系有其特点,即正义的规则着眼于社会整体的利益,着眼于整个正义规则的体系对社会的益处。人人遵守正义规则将有利于社会,并最终有利于每个人的利益。
第二问题是为何人为遵守正义的规则为德,违法正义的规则为恶?人们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建立了正义的规则。在较大的社会中,人们不容易直接看到正义规则的遵守或者破坏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或者损害,但是人们对非议给自己带来的损害时不会看不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看到别人受到伤害是痛苦,得到益处是快乐。所以社会中正义行为中使人快乐的事情称为德,非义行为带来了恶的感觉称为恶。
第三、四、五节分别讨论了正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或者称为自然法则:第一条自然法就是第三节内容分别论述了现时占有占领实效占有添附占有继承等确定财产权的规则。第二条自然法则:为财产权发生调整和变化时确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取决于财产所有者同意之下的效用和利益。第三条自然法则是关于缔结协议后如何履行许诺的各种规定和形式,它们是为社会的方便和利益而作的一些人为的设计。
第六节的标题是正义与非义的进一步考虑。用一些论证证明正义是人为的德,而不是自然的德。在改节的结尾作了小结:正义和非以的区别以利益和道德为根据。人类自愿的协议和人为措施使人的最初利益得到确立,因此,正义的法则是人为的。对这些法则的遵守自然而然地产生道德感,这种道德感又可以通过教育等新的人为措施而得到加强。(573-574.
第七节论述了政府的起源。人们受利益的支配,并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依赖于遵守正义,但是人们仍然做违反自己利益的事,这是因为人们的情感有舍远求近的弱点,它使人们常常只顾眼前小利而牺牲长远的社会利益。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只有让少数人自己遵守正义的同时和执行正义作为他们的直接利益(即发给他们工资,并强制他人也遵守正义的法规,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的目的。这就是政府的起源,这些少数人就是政府的各级官员。
第八章的标题是忠顺的起源,对政府的服从是如何发生的。政府产生之前,正义的三个原则就已经存在了。在政府产生之后,人们根据履行许诺原则而服从它。这样,许诺就可以看成是对政府的服从义务的起源。起初,人们因为服从许诺而服从政府,服从政府因为在人们心目中扎根以后,受人的情感的影响之后,产生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契约的原始的约束力。
第九节的标题是忠顺的限度,结论是:对于暴虐的政府可以拒绝服从或进行反抗。原因是:政府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利益而建立的,人们对政府的服从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们的利益,人们的服从义务也就停止应该停止了。
第十节的标题忠顺的对象:政府。这一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对上一节的反抗学说作了一点补充,尽管理论上在某种情况下反对政府是正当的,但是实践上,这样做是十分有害的,因为会导致动乱和无政府状态。因此,对政府进行反抗应十分谨慎,只有在受到非常残酷的压迫下,才可以进行反抗。
第二,人们服从政府的权威性作了论证,人们在决定服从哪个政府或执政长官时,往往不是从自己的直接利益考虑,而是根据政府的权威,这种权威时通过政府的长期占有,现实占有,征服,继承和成文法所获得的。
第三,对英国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进行了辩护。感觉在论证的过程中先说反抗政府不好,又是对政府忠顺是被迫的。接着又举例说明英国推翻封建革命是正确的,论述跌宕起伏,总而言之,一个目的反抗政府是一个需要谨慎的事情。
第十一和十二章分别用前面的原理讨论了国际法和女性的贞操问题。
第三章标题是其他的德与恶,实际上讨论各种自然的'德。
自然的德来源于同情,立论的基础:道德善恶的区别依赖于人内心特殊的苦乐感,凡是使我们感到快乐的性质和行为是善的,凡是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性质和行为是恶的。人们可以借助同情有相似的感受,来判断是德的还是恶的。比如:人们可以借助对正义之德带来的利益的同情,产生了对正义的道德感。对于自然的德,同情也起同样作用。慈善,仁爱等都是自然的德,它们能够给其他人带来福利,人们由于同情受到慈善机构援助的福利,而使我们赞成这些德。
自然的德与人为的德的区别只在于:自然的德是由于带来的福利是来自个人的,并且针对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为的德是着眼于社会的。同情在自然的德方面比在同情的德方面更容易发挥作用。比如:汶川地震募捐有来自政府,集体,个人的等。
在道德上,能够产生快乐和痛苦的根源或品质有四种:对他人有用的品质,对自己有用的品质,对他人快乐的品质,对自己快乐的品质。这样分的。如何这样分,我也说不清楚。
第二,三节的标题是伟大的心情和仁善和慈善。
运用同情的原理,论述心灵的伟大时具体说明了上述能引起快乐和痛苦的四种品质的作用。
第四节的标题是自然才能。对人的自然才能与道德德性的异同作了比较分析。认为人的自然才能在能够引起快乐和受人尊重等方面与德是一致的。自然才能之所以受人尊重主要因为它们的有用性。
第五节具体分析了身体和财富方面的条件为什么会引起快乐和痛苦。
第六节是本卷的结论,分别对同情原理,道德的效用原理,道德感原理等作了简要的概括。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白发苍苍,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小到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对服装款式的追求,大到人生观的提升,价值观的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一个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
无论恶人还是善人,来到人世时带来的都总是一颗纯洁的心,一张可爱的脸,一身“本善”的人性,那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在茫茫人海中如果不掌握好自己的“舵”,可能就会迷失自己。纯洁的心可能会变得肮脏,可爱的脸变得阴险,全身散发出的是野兽般的气息。但人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悬崖勒马”“浪子回头”的事不是经常发生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都是爱美的,爱美让人鄙弃丑恶,追求美好。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心情舒畅,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人们总是在追求美,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的是完美的胜利,演员刻苦练习为的是精美绝伦的演出,常人的付出则是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潜意识中有对美的渴望,希望美能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生一世,谁敢夸口自己不会犯错。恐怕那些所谓的“圣贤”也不敢吧。人的一生就是犯错和改错的过程,人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完美的。只要我们能记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时刻提醒自己改掉毛病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能让自己散发出人性的魅力。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因为人有人性在支配。因此我们不能让人性泯灭,应该尽自己的可能让人性挥舞着翅膀腾飞起来。
写在前面的话,这篇读书笔记有点流水账之嫌,但是确是我对《人性论》的一个基本理解。遗憾之处在于对于知性一卷,因时间关系阅读并不完全,特别是概然推断一章,日后再补上。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休谟将人性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知性、情感和道德学(至于这个分类原则的标准何在,昨晚我舍友问到这个问题,我无言以对,今日看重新看书,休谟提到知性和情感这两篇是单独构成一系列完整的推理连锁的;我欣然利用这种自然的划分来试一试一般读者的趣味见原书第一、二卷前面的通告。休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的,因此他首先是从分解人性组成部分开始----这也是本书难读之处,中国论述人性大多直接提出观点,然后寻找论据,而缺少系统分析,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至今没有自己的人性论而仅仅拥有人性观(中国人的研究思维模式大多是从现象中寻找经验概括,后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来解释现象;西方人的思维大多从理论出发提出假设,然后通过观察现象来检验理论,而休谟也没有具体的给出人性的确切定义。知性成为休谟考察的起点。
上次读书会读完《影响力》,内心的第一感觉就是要重读《人性的弱点》,因为影响力的6大原则有作用,无非还是基于人性的弱点。对于人性的弱点这本书,我认为首先要深刻理解了这个题目的含义,这本书中没有一点提到人性有什么弱点,但是整体看过来,你会深刻的感受到,其实人性是多么的脆弱,人性是充满弱点的,你想获得好的人际关系,首先你要做到的就是承认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并且深刻认识到自身和他人的这些弱点,而后你再根据书中给到我们的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的各种技巧,进行运用,去克服好,规避好,善待好人性的这些弱点,自然你的人际关系处理就会有很大的进步,甚至你会成为人际关系中的高手。
我觉得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下,想充分吸收这本书的精华,第一要做到的就是:我们必须承认人性的弱点,并且善待这些弱点。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朋友,他说话非常直率,并且很直接,他每次都说自己这才是真诚,这才是坦诚,并且自认为这是自己很好的个性特点。
但是你和这些朋友交往的时候,往往还是有意无意的会被他有些话语所伤害,很多时候哪怕他的观点是对的,你也不太愿意接受。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是真诚的沟通吗?那是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你我都无法时刻那么强大去克服这些弱点,来为人处世,所以请认清这些弱点,请善待他,别对他们太粗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