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无论是曲折的爱情还是丰富的人物性格都让我意犹未尽。
傲慢、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
这是个曲折但却也美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偏见却很无情,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
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达西没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
读了简·奥斯汀写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我深深感受到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黑暗与政治的腐朽。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利益的纠葛,贴切的讽刺了人们内心的肮脏。
自小傲慢的达西搬到了一个村庄和朋友一起度假,而伊丽莎白的母亲为了让女儿能够嫁入富贵人家,不惜阿谀奉承讨好别人。当得知达西并不喜欢伊丽莎白时却处处诋毁达西。此充分显示了当时社会的婚姻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互相的利益可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
达西自小受的教育让他看不起穷人,尽管已默默爱上伊丽莎白,却不能降低自己的身份向伊丽莎白表白。与此同时,伊丽莎白也对达西产生了深深的偏见,认为达西是一个傲慢冷漠,自以为是的人。宾利与简彼此相爱,却受到宾利小姐的百般阻挠,一波三折。说明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加深了不同等级之间的人们的隔阂。仿佛是女人活者就是为了嫁给富贵的男人。也有男人活者是为了娶一位有钱的女人。人们的拜金主义,虚荣主义猖狂,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一切的理念占据了整个社会。
后来,经过许多磨砺,达西与伊丽莎白相互理解也彼此相爱,为了伊丽莎白,达西接近一些他仍然不喜欢的伊丽莎白的亲戚。为了爱情,他可以放弃一切,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抛开了金钱的利诱,完全以纯真的爱情为基础,与当时的婚姻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等级制度的残酷。也充分体现当时人性的丑陋一面。
要想改变目前高校外国文学课堂课堂的现状,吸引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排演外国名剧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好方法。讲完一篇名著后,教师可以分组安排学生进行自编自导自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名著片段表演比赛,之后再互相对照,互相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当然,外国名剧往往比较长,人物角色也不能很好把握,因此在安排学生表演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名剧片段进行适当改编,只要不违背原著精神和内核就行。例如笔者在讲完莫里哀后,要生表演莫里哀的喜剧,其中有一组学生表演的是《可笑的女才子》,他们钻研剧本,熟悉台词,讨论人物角色,表演时角色把握到位,人物语言诙谐幽默,模仿惟妙惟肖,加上适当的再创造和改编,达到了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而学生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也充分理解了剧本中的人物角色,领悟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风格,把作品里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收到了活跃课堂、寓教于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思维当中,教师似乎始终高高在上,有绝对的权威,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如今的社会中自然不受欢迎。所以教师要打破常规,在适当的时候,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和点评,充分展现和张扬他们的个性。教师可以先将外国文学各章节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估,区分详略,确定哪些章节、哪些作家作品由教师讲,哪些可以让学生讲解、评析。然后让学生尝试备课,制作和课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基础较好、准备较充分的学生作进一步指导,然后让这些学生登台讲解。也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以3-4位同学为一组,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合学生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各组推荐各方面能力强的学生上台讲课。学生互相评点之后,老师再作点评和补充,这样就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能更深入地了解领悟文学作品,使学生尤其是师范生掌握上课的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角色互换的另一端,教师除了参与点评学生授课之外,自己的课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做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上课的状况,也可以知道自己授课的不足,有利于反思和改进。笔者曾多次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有的学生课上得非常精彩,甚至超过老师,不能不说是打破习惯思维和常规教学方法带来的双赢结果。虽然说教师不易,教无定法,但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的外国文学教师,当好中文专业学生外国文学课程的领路人。
这几天又读了一遍傲慢与偏见,记得几年前第一次读时,可能没有过多的思考,只记得达西的傲慢以及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这次读完却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全书看似是写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以及达西的傲慢和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但仔细思考后发现这种傲慢和偏见应该是人们在当时那个国家、那个时代所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男士自认为是绅士,女士自认为是淑女,他们对于阶级观念尤为重视。我想这本书是带有抨击色彩的,抨击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性的缺点;同时这本书也是带有赞美色彩的,赞美伊丽莎白的独立,有自己的个性,敢于和封建思想斗争,赞美达西先生虽然傲慢冷漠,但可以因为爱改变自己,冲破封建的牢笼。
先说达西,第一次达西与伊丽莎白见面时,达西所表现出的冷漠、傲慢和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伊丽莎白和舞会上所有人对他产生了偏见;到达西发现自己喜欢上伊丽莎白,但想到伊丽莎白的身份地位,家庭关系的复杂和他是多么不匹配,认为会给自己带来羞耻感内心所做的斗争,以及因为身份地位阻碍自己的朋友与伊丽莎白姐姐的感情进展;再到他第一次求婚时所说的话,自认为他的求婚可以带给伊丽莎白多么大的荣誉,伊丽莎白会多么的对他感激涕零等,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的傲慢。但所幸的是经过伊丽莎白拒婚的打击,这位绅士懂得了自我反省,认识到父母从小教育他的身份观念很可能导致自己失去心爱的女子,我想他应该也经过了一番苦苦挣扎,最后不顾自己姨母反对,抛弃了身份的光环,做了很多从前不敢想的事情,比如帮伊丽莎白的妹妹和韦翰征婚(他们是私奔走的,在人们眼中是很丢人的事情,而且韦翰的为人很是虚伪,是曾经的达西所讨厌的人。)
达西说,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是使得我开始爱上了你。那是在好久以前的事。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是走了一半路了。
再看伊丽莎白,她可能是在当时那个时代比较独特的女性,机敏聪慧,谈吐不凡,敢于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愿服从家里的安排拒绝柯林斯的求婚(柯林斯也算是有点身份的人,以后还会继承伊丽莎白父亲的遗产,最后自己的好闺蜜嫁给了柯林斯),第一次拒绝达西的求婚(在本书中,达西是身份地位最高的一个,伊丽莎白的母亲开始对他很有偏见,当然不排除自己高攀不起的嫉妒心态,到后来伊丽莎白宣布要和达西结婚,母亲态度180度转变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当初拒绝的是多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到后来了解到达西的真实为人,发现他竟然如此善良可爱,爱上他,也说明她是一个敢于直面内心,勇敢的女孩儿。
最后,我想,虽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人性的缺点其实一直都在,不仅仅是傲慢、偏见,还有贪婪、***、 谎言等等,如何去克服这些缺点,就需要每个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有不断学习的心态,像伊丽莎白一样。相信当我们所有人的素质达到一定的高度,有自己正确的三观,这些缺点就会越来越少了
教师上课照本宣科,缺乏激情,当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关于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风格、作家作品简介、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人物性格和艺术成就等还是要讲授,但不能面面俱到,可以采用概述串讲的方式,将经典名著和一些精彩段落的诵读和鉴赏应作为授课重点,可以采用课堂朗诵的方法,唤起学生美好情感,使他们在诵读中感悟人物、了解人物,外国文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笔者在简要介绍作品背景之后,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产生强烈共鸣。继而请学生带着情感朗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花园相会”“相思殉情”等精彩片段,读到动情处,个别学生流下了泪水。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诸如语言、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里主人公奇妙无比的冒险故事,以及歌德《浮士德》里的.五个场景等都采用这种片段朗读加鉴赏的方法,学生收获很大。
暑假里我看了好几部电影,其中一部电影《狮子王》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
《狮子王》讲的是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一只叫辛巴的小狮子,它全身都是棕色的毛,长得神气十足,是个聪明又调皮的小狮子,它有一个非常爱它的父亲。可是它的叔叔刀疤想要争夺王位,千方百计地想要***掉它。为了保护辛巴,父亲被刀疤给***害了。辛巴难过极了,没有了父亲,自己又被赶出了自己的王国。看到这时,我也不禁为辛巴的遭遇感到伤心和难过。后来,辛巴遇到了两位好心的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辛巴又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地长成一头大雄狮。它又回到了自己的王国,勇敢地打败了刀疤,夺回了王位,成为了狮子王。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多么得伟大!他们时时刻刻地帮助我,教会我们怎样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像辛巴的父亲保护辛巴一样。朋友的互相帮助也很重要,以后我要改掉胆小的习惯,去认识更多的好朋友。
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阴险狡诈还是待人真诚,是小肚鸡肠还是宽容大方,并不是通过人的外表所能看的出来的,它是需要经过长期的交往而逐步被人了解的。这一点在《傲慢与偏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书中的主人公达西应该说是那种宽容豁达,很有包容心与同情心的一个人,可在他刚一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得不到除彬格莱一家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的喜欢和了解,因为他表面上看上去是那么的“傲慢”,那么的“不通情理”。而韦翰出场时,却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明是非通情理的伊丽莎白的喜爱,只因为他是那么的“可怜”,只因为他被达西“弄的那么惨”——没有当成牧师,并为此失去了很多的财产。
当然,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辞,他在贬低达西的同时,不自觉中抬高了自己。于是人们便轻信了他的话,于是达西便成了人们的敌人,韦翰便成了人们的朋友,于是他的目的便达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人们的偏见,也是世俗的偏见。而这种偏见不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但事情的发展往往并不是随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在韦翰与丽迪雅私奔时,韦翰所有的缺点,他的阴险狡诈,他的不负责任,他的爱慕虚荣便全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而这时达西的豁达,大度也便随着韦翰缺点 的暴露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为了保护丽迪雅的名誉,达西不顾屈辱几次与韦翰协议,要他和丽迪雅结婚,并为此不但为韦翰还清了债务,而且为他买了一份职务,并给了丽迪雅一千英镑。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事先韦翰曾经是他憎恨的并不屑与之谈话的人。而当这所有的一切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人们半是惊愕,半是欢喜,因为事情的发展是这么的出人意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有一个前提的——钱。有钱人只会与有钱人交往,有钱人是不可能与穷人交往的。同时,有钱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钱首当其冲,社会地位,家庭背景也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同样重要。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因此,结婚就成了人们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女孩在找寻对象的时候,第一眼看中的便是钱。只有嫁个有钱人生活才会幸福,只有嫁个有钱人才能踏入上流社会。于是嫁个有钱人便成了女人挤入上流社会的跳板。而这种心理不光体现在女性身上,连男性在物色对象的时候也把女方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放在头等位置。有钱人要讲究门当户对,穷人也想通过婚姻来改善地位,象韦翰。就在他与丽迪雅私奔的时候,他仍没有与丽迪雅结婚的打算,他考虑的仍是找个阔女人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然而说丽迪雅愚蠢,说她傻。这是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缩影,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们唯钱至尊,惟利是图!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