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晚上,我和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明月。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挂在幕布一样的天空,像一个大玉盘。月亮倒映在水面上,让人以为月亮真的掉进了水里。看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我小小的思维中情不自经的冒出几个小问号。为什么在中秋节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为什么要吃月饼?中秋节还有其他的习俗吗?
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我们早早便在庭院前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我们才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我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就有些讲究的,长辈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妈妈告诉我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这时已经是午夜了,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我们在庭院中吃柚子,妈妈一边剥着柚子一边说:“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在这个中秋节的晚上,我不仅仅会吃月饼、赏月亮,还懂得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就例如,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在阳台上眺望着福州美景……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仿佛是一座又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岭,高楼的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那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车辆川流不息,一辆辆飞驰而过,卷起一阵风。到处绿树成荫。
看着看着我心动了,便对姑姑说:“姑姑,我们去玩玩吧!”“好!”姑姑一口答应。我们先来到了南江滨。只见四处绿意盎然,花香扑鼻;那美丽的花园里到处百花斗艳,花团锦簇,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我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走了许久,我和姑姑拖着疲惫的身子,好不容易爬上了金山大桥。金山大桥就像一条睡着的巨龙,横卧在闽江中间。
站在桥上,一阵阵风拂过,我俯视着南江滨,眺望北江滨,真是心旷神怡。
“想知道福州的过去的`样子吗?”姑姑问。
“想”我回答。
姑姑意味深长地说:“过去我们福州被称作‘纸裱福州城’,到处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这些都是旧福州的写照,房屋大都是用木材建的。而现在一座座高楼先后竣工;你看现在道路都是柏油路,给交通带来方便,车辆不会‘乱蹦’了。哪像以前,道路凹凸不平,每当下雨路就泥泞了,走路不小心就会摔倒,没下雨时,到处尘土飞扬。那时,连最热闹的南街,也只不过宽4、5米。那时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热闹非凡的中亭街,中亭街都是欧式风格建筑,“即使不到欧洲,在中亭街也可饱览欧式建筑!”我情不自禁的说。这意味着福州的发展是多么迅速啊!
中亭街到处人山人海,我与姑姑走进一家电器点,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那以前的黑白电视,已退休,代替的是背投彩电、高清彩电、等离子彩电等。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走进商店,大约十分钟后,那个中年人推着购物车,笑容满面地去结帐,我想他一定买到了心仪的电器。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电视啊、空调啊、液化气啊、洗衣机啊、冰箱啊……天热只能扇扇子,做饭得烧木材、煤球,洗衣服得用手洗,食物放久就不新鲜了……以前我们每个月只能吃一斤肉,吃肉等于过年,常常吃地瓜,还有哪已吃厌的萝卜干……你看现在到处都有超市,买菜多便利,物美价廉,人们穿着时髦,哪像以前都常穿着打着许多补丁的衣服,要有一件好看的衣服是不容易的。现在女的靓,男的酷;女的青春靓丽,男的西装革履,英姿飒爽;老的端庄朴素,少的可爱活泼……真是变化太大了。好了,我们去吃肯德基吧。”说完,我们出了电器店,姑姑拉着我朝肯德基走去……
夜幕降临了,我和姑姑又来到了解放大桥,解放大桥上灯火辉煌,仿佛是一条飞架台江与仓山的彩虹桥。中洲岛也亮起了五颜六色的灯,活像是点缀在闽江上美丽的宝石。
当我正陶醉在这迷人的福州夜景时,姑姑说:“我们该回家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我的家乡——福州在一天天地发展,在一天天地进步,我相信它必定会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重庆,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许多人认为,在大城市过的节日,习俗没有在农村过得那么“有声有味”。中秋节,农村的月光总是比城市的皎洁;重阳节,在农村轻松就可以找到的山岭和茱萸;但在城市中已变得奢侈;在元宵节,农村独有的鸟叫,元宵节才过得更有情趣等等。但是,在我心中,重庆过春节时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味。
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迎接春节的到来。远远望去,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光,这灯光不是一般的色彩,而是五彩斑斓的,将春节的到来和团圆的喜悦如春雨般——“绵绵情义”洒向了大地。
在春节这场“戏剧”中,主角的位置非鞭炮莫属了啦!在小区里,总会不时发出震人心扉的爆竹声,让人心潮澎湃。放下手中的作业,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到楼下小区指定放鞭炮的地儿玩上几回合。瞧去!一发接一发的烟花如飞天银龙般直冲云霄,一个个爆竹如昙花一现,照亮我们的心灵。相信在这么强大的力量下,被天神锁进深山的“年”肯定不会再来祸害人间了吧!
春节,不论是什么地方,做着怎样伟大事业的人们,总是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亲戚朋友聚一聚。每到饭点,走廊上的酒肉味沁人心脾,让人防不胜防,垂涎三尺,真想对那些美味“大开***戒”。吃完了晚饭,五湖四海的朋友,亲人们开始在一起谈天说地,聊家常,其乐融融。夜深了,我们连睡觉的影都还没有。
说起春节,怎么可以少了“压岁钱”这出压轴戏呢?每当孩子们收到长辈们用红包装满祝福的沉甸甸的“压岁钱”的时候,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同时,为了表示对长辈们的敬意,我们做儿女的也不望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婆这些至亲献上一杯热茶。
春节就如浮云朝露般悄然而去了。但是在正月十七的夜晚,孩子们面带微笑地睡了,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那“压岁钱”的保卫下,在新的一年中会平平安安;父母也面带微笑地睡了,你也别问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在晚辈那饱含温情的茶水的祝福下,新的一年必定会一帆风顺。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仅是传统的习俗,而是一种精神文化。小时候爱春节,为的是那些让人爱不释手的压岁钱;现在爱春节,为的是与家人们多聚一聚,多聊一聊,发扬一种孝、礼、敬的优良品质。
春节在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开了帷幕,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推进,过年的氛围也也越来越浓。进入二十几号,人们已经开始收拾房子、购置年货了。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让我们成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个独具风味的瞬间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连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种过年的顺口溜我们这儿的小朋友都会说,也正体现了我们这儿年前的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摆上灶糖供奉灶王爷,相传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以求得来年的兴旺和富裕。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浆糊、贴对联,使整个家内外一新,红红火火,还要把“福”字到着贴,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们就忙着购置年货,而且年货中一定要有鱼,寓示着“年年有余”。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它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曾关,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到了晚上零点,大家都会拿着烟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欢庆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爆竹声中给没能归来的亲人打电话问候。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只要在这天晚上开开心心,来年就一定能事事顺心。
“初一初二磕头儿”,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装齐发,去走亲戚串门儿,给各位长辈们拜年。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有压岁钱啊!大家聚在一块儿,叨叨家常,说说知心话,别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则是“闺女们回娘家”的时候。这一天是母亲们最开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儿回娘家,即使再远,女儿们在定会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不用说这几天出门游玩的时刻。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庙会,玩玩游戏,一家子在一起真是“乐亦无穷”啊!
这样浓的年味儿大约要持续到元宵节,过了正月十六,过年的氛围将会慢慢黯淡下来,人们就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一年的收获会有一个总结,新年的理想也会重新树立。人们会在每年的春节中,有更好的收获,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