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秋风把梧桐叶吹得沙沙响,一片片交头接耳。满天的星辰在月亮的带领下,要去天河打水呢!水里的鱼儿都跳出了水面,冲着天空,仿佛要吃掉月亮似的。
岸边的草丛里,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提着灯笼,小声议论着什么,不时发出一阵笑声。他们一定在捉蟋蟀吧,我想。小时候,我不是有同样的经历吗?那时,我用小桶盖,用小笼装,望着同伴们着急的样儿,一个劲儿地笑……想到这儿,我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咧开了。田间的.小路,那么温柔地向前延伸着,上边还留着小脚印。小虫子像演奏家一样,神气地唱着小曲儿,还往外边一个劲儿地瞧着呢!草丛轻轻地摇曳着,好像在欣赏音乐会。我也陶醉了。在这片诗情画意中,我想起了家人,便写下了《夜书所见》。
在一个烈日当空、赤日炎炎的夏天,天上万里无云,云彩好像都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滚烫的。柳树姑娘热得低下了头,知了也在树上叫着热。
一个身穿红衣蓝裤,戴着一顶草帽,大概六七岁的小孩子骑在一头老黄牛的背上,高声地唱着歌。黄牛缓缓的走在在林间小道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着,振动了树林中的每一处角落。他唱着唱着,突然就不唱了,他让老黄牛停止了行走。大概是想捉住那只正在柳树上叫着的知了吧,只见他蹑手蹑脚地走向了知了,猛扑一下,知了似乎发现了正在向它靠近的危险,从这棵树飞到了另一棵树了,让牧童扑了个空,他再扑了一次,手还没碰到知了,知了就又飞到另一棵树上了。牧童十分不甘心,心想:今天我非要捉住这只知了不可。他飞快地跑回家中,找了一个网袋,又拿了一根竹竿,做了一个套知了的网。他来到了停知了的那棵树前,屏住了呼吸、轻手轻脚地靠近了知了,猛地用网一套,就套住了那只知了,知了在网中垂死挣扎着,也不济于事。
太阳临近了头顶,牧童骑在老黄牛的背上,嘴里哼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一个夏日,火辣辣的太阳烘烤着山脚下的林间小道。这时从远处晃晃悠悠地走来了一头肥壮的大黄牛,背上驮着一个大约9岁的牧童。只见他浓眉大眼,头上戴着一个用柳枝编织成的小草帽,光着一双小脚丫。牧童横坐在牛背上,一边挥舞着手里的柳条,驱赶着牛身上的苍蝇和蚊子,一边高声唱着那动听的歌声。嘹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回荡。树林中的蝉也一起使劲地鸣叫着,好像在和牧童进行总决赛。
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用手轻轻拍了拍牛的头,牛便停下了脚步,转回头看着背上的牧童,好像在问:“小主人,怎么不走了?有事吗?”牧童迅速滑下牛背,一溜烟地朝路边的一棵树跑去。哦,原来这棵树的枝头趴着一只乌黑光亮的蝉。牧童轻手轻脚的往树上爬去。这时蝉儿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也不再高声唱歌了,并迅速收起羽翼,往高处的枝头上爬去。牧童知道蝉的警惕性很高,于是就躲在一堆树叶后面,一动不动,连大气也不敢喘。过了好久,蝉才感觉没有危险,终于放松了警惕,在枝头上张开燥热的翅膀,继续唱起了歌:“知——了!知——了!”牧童看到蝉不再注意四周的动静了,就小心翼翼地靠近,以讯雷不及掩耳之势朝知了抓去。可惜,蝉逃走了。过了一会儿,蝉又唱起了歌。牧童快速爬上了树,这次可是非常有信心的。他趁知了没有防备,轻轻一抓,哈!终于抓到了!牧童把蝉放在身边的小篓里,骑着牛回家了。
“烈日似火,王孙公子…把扇摇…牧童树下…拾柴忙……”一阵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响起,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半骑半躺在一头黄牛背上,在那里引吭高歌。只见那牧童光着膀子,浑身是水,而那条裤衩却是***,显然他刚才还光着屁股蛋在水中玩耍,牛角上,一条柳枝上串着的几尾小鱼就是明证。玩累了,躺在牛背上休息一会儿,唱唱歌。哎,怪不得小牧童会那样的兴致勃勃呢!其实,小牧童也是半工半读;半天读书写字,半天放牛割草。在村里也算得上是读书人呢!这不,这大半天下来,小牧童歌声不断,唱的还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呢!
“山明水秀,荷花盛开…”歌声依然悦耳。突然,黄牛“哞”的一声,牧童的注意力被黄牛的一阵轻微***动吸引过去了,在他面前的一棵小树上,一只知了在爬动。歌声嘎然而止,牧童轻轻地翻身而下,慢慢走到树边,他边走边用手指竖在嘴前,警告黄牛不要发出声响。只见牧童凝神观注,双手合十,突然出手。说时迟那时快,只听那黄牛又“哞“地一声叫唤,知了在牧童的手掌合拢之前,“知”地一声,飞走了。牧童大怒,回头大骂黄牛不该坏了他的好事!那黄牛也是被牧童宠惯了,摇了摇毛绒绒的双耳,甩了甩尾巴,竞把头一扭,不理那牧童……
每次回国,我常看到以下情景:年轻的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对我讪讪一笑:“我们现在也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儿规矩,多点儿个性。”
这种论调让我很困惑,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我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看到,谈何素质呢?
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地方。在家庭聚会上,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
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每次家庭聚会时,我们会给孩子们安排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在绝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必须参与亲人之间的互动。自由活动时间没到或大人没有允许,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先生的表哥一家4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家自助餐厅。表哥的大儿子,14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他爸爸却拒绝了:“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家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15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还站起身给大家幽默地声明:“我在以后的30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15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的对面刚好是Brahim10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是抱歉,我只会用中文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与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没想到Armin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提一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
后来我和表嫂聊天:“你们在美国住那么大的`房子,家务一定很多吧?”她说:“前几年有点儿累,不过4年前,他俩一个6岁、一个10岁的时候,就好了。他们的衣服都是自己洗、自己叠,每周一人打扫一天卫生,一人做两顿晚餐,所以一点儿也不累,因为大家都在共同分担。”
这种教养,其实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也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是从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一点一滴学到的。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备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约束力,不要再说“那是欧美的自由和素质”。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