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针对的是依据“性别中立(gender neutral)”来解释性别歧视。
“差异论(difference approach)”者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存在着对性别加以区别的正当事例。社会如果照顾***的妇女的利益或实施性别分开的体育比赛,就是把性别因素纳入了考虑。
但是差异论的成功相当有限,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是在性别不平等的背景下被界定的。差异论认为只要妇女在性别中立的规则下能够依据自己的能力去竞争男人所界定的角色,这就是性别平等。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是男人界定的。比如,消防员、警察和军人这样的工作,往往规定申请者的身高和体重不得低于某一标准。这些官方规定是性别中立的,但是由于一般男性的身高体重都要大于一般女性,这些规定实际上把很多女性排斥到这些职位之外。
因此,解决之道不能只是消除歧视,还要拥有权力。平等的要求不只包括女性有平等机会去追求男性规定的角色,还包括女性有平等的权力去创造可由女性规定的角色,或者,去创造男性和女性都愿意平等追求的非基于性别的角色。
2. 针对的是群己权界(public-private distinction)。
虽然性别平等已经得到确认,但是人们仍然持有古典自由主义者那样的假设:性别平等只适用于家庭之外的关系。正义只关涉有契约依据的家庭之间的关系,而家庭由男性主导,所以正义关涉的是“公共领域(public realm)”—成年男性之间的行为准则就是双方的契约。而家庭内部关系则是只由自然本能或同情来进行管理的“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
自由主义者拒绝对家庭行使干预,是因为他们信奉公域与私域的二分,把家庭视为私域的核心。“公域与私域的二分(dichotomy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有两种观念。这两种观念都不认为家庭应该免于法律改革。
第一种源于洛克,是指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的区分,意思就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区分,国家是公共领域,公民社会是私人领域,这一观念下家庭落在了国家和公民社会以外的领域。政治谱系上几乎所有男性理论家都曾经赞同“把女性局限于家庭领域的依据就在于女性的特殊化、情绪化的非普遍属性。”
第二种源于受浪漫主义影响的自由主义者,是指社会领域与个人领域的区分。浪漫主义者把社会生活(国家和公民社会)当作公共领域,把个人私生活当作私人领域。这种观念下女性有个人隐私,甚至是家庭之内的个人隐私。
当代女权主义者接受自由主义者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基本看法。但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通常拒绝关注家庭,通常的\'理由是:家庭属于私人领域。然而家庭是性别不平等的核心场所,女权主义者就不能认同这种忽略。
3. 这个论点声称,对正义的强调本身就反映了男性的偏见,而任何要想照应女性的利益和体验的理论,都要用对关怀的强调(emphasis on caring)去代替对正义的强调。
整个西方哲学史都在进行这样的区分:把据说是女性的家庭生活所要求的直觉、情绪和特殊气质与据说是男性的公共生活所要求的理性、公平和不带情感的思维区分开来。在性别的分界线上分离了“不同的道德劳动”。当代女权主义一个重要的分支论证说,我们应该严肃对待女性的不同道德,我们应该视之为一种独特的道德思维的模式;并且他们认为,女性的天生的直觉气质不只适用于私人领域,这种气质具有理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公共意义。吉利根(Carol Gilligan)认为,道德问题源于相互冲突的责任,而不是源于相互竞争的权利,要解决道德问题,就需要女性所倾向的“另一种方式”的思维模式—情境性的叙事思维模式而不是形式化的抽象思维模式。女性的道德观由于关怀行为,认为只有对责任和关系有了理解,才会有道德发展。
前些天,在校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有几点感受,想发表一下。
第一次读完这篇文章,其实感觉鲁迅说得有些过了,但是,重读一遍,又感觉到,文化的取舍真的没有这么简单,一味地守旧或一味的接受,都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与痛苦。我过去一直强调,要保留自己国家的文化,坚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层“拿来主义”的思想。
我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后,更加坚定地认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败文化的同时,也要有新的先进文化来替代,莫成为把自己的“鱼翅”送给外国人,而把“烟枪”“烟斗”往自己家搬的情况再次重现。
我们国家有些有识青年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迫于言论自由与高压政治,也没有过多说些什么,这里我也不便对这个问题展开言论,也没有资格;而更多的人,则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写的文章而蒙蔽头脑。鲁迅曾经说过:“我的作品,不论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现在有很多人也深有体会吧。
既然一个国家的.文化要革新,那么“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来,而创造性的思想也越发重要,这又不得不讲到教育,当然,中国的教育现状人皆见之,病态的制度和无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这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学生,想象一下,一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当商品一样卖来卖去的,这有多么恐怖。并且改变学生的,是这样的一种制度而已,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不举例说明了。
前面说到创造性,那么真正负责国家大业的创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员中,有大半是为了求得高薪职位,而并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学;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学的人,承担国家文化接替的人,却拼命在过四六级英语,而无心去研究科学,如此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么来用优良的新文化来替代呢?
而看看现在,被称为“90后”的青年,国家20年后形态的预兆,又是如何呢?层出不穷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鱼翅”,而大量引进“烟枪”“烟斗”并大口地抽着毒品,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却形成了个文化空缺,这些糟粕来填补,这不是继承了晚清失败的命运吗?
网络小说的盛行,低俗小说的流行,这不都是精神毒品吗?而被这些“毒品”所侵害的又是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我想,30年代的鲁迅如果看到1个世纪后的30年代还是一样,鲁迅又会有什么样的言论呢?
《拿来主义》写得精彩,对文化取舍的建议也值得我们参考,而又有多少人会想到一个世纪后的国家呢?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能够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务必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能够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对待别人的思想也能够研究和挑选。那里想强调的是研究是挑选的基础,在思想上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某些人为了自己的一些原始***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这是一重悲哀!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而失去了高贵的生命!而有更多的人则在别人思想的统治之下低贱的活着!
在中国的社会里,在思想上出了不少伟人,但更多人的是思想的奴隶!因为统治者明白思想的威力,他们都擅长用思想来统治人民!所以,人们大都还在麻木!因此我说:醒醒吧!
全书一共4个大部分。正文之外,序言也不要错过才好。确实是从中文版序开始就很有想法呢。
不能求多求快,而是蓄势向前。
作者回答问题的角度,是简单而且生活化的,他说“人们很容易错误的认为刚收的邮件非统小可,而事实上却不过是鸡毛蒜皮。”这简直是工作中的日常。这些被迫相信的“重要”侵扰了我们的计划,惯性加班和费力不讨好,均有可能拜“分不清孰轻孰重”所赐。所以作者通篇在讲清楚一些朴素的道理,专注精要事务,可以通向成功,但成功会带来太多的选择和机会,其结果是最初通向成功的那个专注点土崩瓦解。盲目的追求更多,会失去更多本来更重要的东西。
精要主义不是说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最重要,而是在输出一种观念“懂得如何将真正重要的事务和其他一切区分开来。”它告诉你,不要做超人,而是做一个懂得取舍和平衡的聪明人,不能求多求快,而是蓄势向前。
更少,但更好。
想拥有更轻松但是创造更多价值的生活,不是掌握更多时间管理策略,而是做事之前先问问自己:“这些事情值得我投入时间和精力吗?”
想起一个特别喜欢的财经评论员,他写的文章也提到普通人和股神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普通人会分散投资,了解的多投资一点,不十分了解的\'少投一些,这是简单的分摊风险的道理,这是不能赚多,也不会赔多的一种投资策略。但是投资大亨的策略是,没研究明白的是绝不会轻易碰的,转而投资那些十拿九稳的项目,降低的是任何可能发生损失的概率。
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部分。“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由此可见,世间万物规律,胜算握在那些有自制力的、会换算精力成本的人的手中。
书中选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作为开篇,“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真是甚是喜欢呢!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而“拿来主义”延续到今天,又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新的警示,更有了几分启示。
当年,鲁迅先生告诫国人不能只“送去”,还要“拿来”,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今日,大多数人已经能够脱离纯粹的“送去”主义,学会“拿来:陌生人初次见面,微笑着伸出手,以为对方要跟你握手,正要伸手时却发现对方堆着的笑脸是在索要见面礼;有求于人,低声下气亲登三宝殿,对方平放手掌看似胸有成竹,了事易如反掌,正要道谢才看穿对方那隐晦地勒索“劳动费”的“假动作”……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拿得准,拿得狠,不拿白不拿,拿了还要拿。如此看来,国人是否有点矫枉过正呢?
未必如此。
现在的“拿”的思想也许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像从前的无私奉献只会出现在极少数人身上,毕竟这是不符合经济利益的,只是不切实际的美好愿望。等价交换才是原则。然而如此个“拿”法,未免让人们产生恐惧,同时萌生从别人身上“拿”回来的***,于是便是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尽头的堕落。
与上述的情况一样,盲目地追新跟风,盗版商无休止的盗取,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的掠夺,在人们眼中似乎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拿”了。然而鲁迅先生的拿,是放出眼光的拿,是文明的拿,而不是横冲直撞的拿,像野兽争夺猎物的拿!先生的原意惨被曲解。
说到底,到底该怎样拿呢?
要拿之有“法”。“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二是“方法”。要拿,就要堂堂正正地拿,正如要拿别人的技术,别人的资源,要通过正当途径去拿,而不是投机取巧,藐视法律的存在;也不能生怕吃亏就拼命去拿,要如先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那不是拿,是抄。
要拿之有“道”。不能以个人主观因素决定,什么该拿,该怎样拿,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乱拿一气还不如不拿。
要拿之有“利”。利人损己的大概没有人会做,但是损人不利己的蠢事还是有不少人做得出来。要拿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但是不能不顾后果,应该尊重被拿一样的意愿,最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被拿,才能实现双赢,这样才是“新拿来主义”的最高境界。
大胆地拿,小心地拿,“拿来主义”将在新世纪得到发扬广大。
最近国家公布了节假日新的放假规定,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要给国民放假,这一消息无疑是个好消息,它体现了我们重视本国文化传统、重视传统习俗的精华。
对于这一消息的发布,有人说:重视传统就该取消外国节日,像圣诞节、情人节等我们中国影响了年轻一代。
诚然,这些假日确实影响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响了消费和心理等许多问题,但是不是说这些外国节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情人节,使我们更加重视与友人的感情、重视与爱人的感情,使我们的感情关系更浪漫、更和谐;
圣诞节,给孩子们增添了乐趣和幻想,给大人们增添了节日的欢乐和内心善良的归属,……这些都是外国假日的优势。
所以我们说:取消外国节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们不能向外国一样,各种风俗都跟着学;我们也不能把外国节日一棍子打死。我们辩证吸收,将中国节日和外国文化的精髓融合,我们世界一体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节日特色,形成浓浓的民族激情!
对待外国节日,我们要大胆的说道:拿来!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另一作品,针对党政府的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论调,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他提出概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文化遗产,又要分清华,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运用“继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阐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道理。局部比喻也十分生动,贴切,用潺头比喻懦弱无能的逃避主义者;用“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主张全盘理解的投降主义者。
而点明中心主旨的拿来主义含义是:对于外国文化外国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灭的态度,即吸其精华。
文中的两个句子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内含讽刺意味。
如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则是反语,讽刺送去主义者的自愿其说往自己脸上贴金。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能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讽刺送去主义者由送物到送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