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工作也是这样,态度再好,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不能胜任,也是做不好工作的。无论做任何事情,态度与能力同等重要。作为事务的领导者、组织者,首先强调态度一定要积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竭尽全力的态度去完成工作任务是正确的,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强调态度问题就是思想引导为先。但同时也要强调能力问题,不能因为忽视能力问题而影响全局工作。对个人而言,因能力问题完成不了任务,并不是个称职者,应发奋图强,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胜任本职工作。
今天又是高考的日子,很多考生都在炎炎夏日中奔赴考场。每年的高考都不乏有发挥超常和发挥失常的学生。有些学生的水平都差不多,为什么考出来的成绩却大相径庭?这时我们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心理素质。其实高考就是考两种能力,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二是你的心理素质。有很多考生平时掌握的基础好,但是一面临考试就两脚发软,大脑一片空白。而往往那些在高考中真正取胜的人都是心理素质较好的考生。
心理素质,可以说是决定成就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曾研究发现,在那些成绩平平与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身上,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如我们伟大的科学家爱迪生,他曾经试验一次电灯泡试验,就经历了上万次失败,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怎能在这种频繁毁灭性的打击下依旧做到桃花笑春风呢?爱迪生曾遭遇一次火灾,当他被人发现时,他正在火灾堆中平静地看着火势,并对他的儿子说:“快去叫你的母亲,她恐怕一辈子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这种淡定与平和,是普通人无法超越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淡定与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爱迪生给后人创造了那么多的发明,成就物理新时代。
心理素质,不仅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就方面有很大的意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更是有不可忽视的功能。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压力大,时时都面临着下岗,失业的风险。甚至是学生,也有着考试挂科的心理危机。在这些沉重的打击下,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这是导致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心理素质,更要懂得如何去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获得身心的健康,从而取得成就,扬起人生的船帆。
在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希望朋友们都能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顺利地披荆斩棘,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这种人就像一块海绵,能时刻吸收甘露让自己逐渐得到提高的营养,最后在工作中成长起来。他们把每一次的任务,都当作是砸在自己头上的机遇,努力地去做到尽善尽美。这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弥补了能力不足的缺陷。俗话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做得多,历练得多,能力也就逐步得到提高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工作态度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这一点应该无可厚非。
一九一七年,梁漱溟考北大落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欣赏梁漱溟的才华,特聘梁漱溟为北大讲师。梁漱溟果然没有辜负蔡元培的希望,他刻苦钻研,后来以《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轰动学术界,终成大名鼎鼎的教授和学者。
试问:如果梁漱溟没有碰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蔡元培,碰到的是一个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主考,他还能成为北大讲师吗?想必又要成为“唯分是举”的牺牲品了。
分数等于能力吗?我思索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青史留名者极少有高中状元的,连中三元者更是寥寥。也许大家还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旁,落榜后的张继彻夜难眠,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可是,又有谁会记得那年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状元是谁呢?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历经无数科举,却屡试不第。然而,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能力的认可。“写人写鬼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便是后人对他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由此可见: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分数高的人,那么分数高的人能力就一定强吗?也不尽然。
美院教授陈丹青欲自主出题招考研究生,原因是她发现学校招考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很高,而绘画水平却平平。面对连一篇文言文都翻译不下来的研究生,上海某大学历史教授惊呼:“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死背历史课本的庸才。”
“高考奇才”张非,曾在四年间两度考上北大,一次考取清华,却因迷恋网络被北大、清华开除。一个能在高考中“叱咤风云”的人,却不能抵挡网络的诱惑,这到底是张非个人的悲哀呢?还是我国人才选拔标准的悲哀呢?
如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一样,对当代的中国学生而言,“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然而,分数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怎样使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应该成为被一个教育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诚然,能力强不一定分数高,分数高不代表能力强。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对选拔标准做一些调整,使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分数上,相信对于人才的选拔还是大有益处的。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课标改革正在各地进行,高考的命题趋势也正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选拔标准将逐步变化,我们的人才素质也将不断提高。
知识,也就是前人经过不断探究、不断摸索出来的`理论。知识怎能说不重要!如果我们不学习它,我们就无法去探索新事物,人类就无法得到发展,必然会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可想而知,知识的重要性不低于生物对于氧气的需求。 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洗衣服、做饭、电焊等等。如果人类没有或者丧失技能,纵使人们想得多好、多周全、多周到,也只能是空谈。人们无法进行实践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所以,技能也很重要。 以铸剑为例:一个铁匠如果只知道道理却不去实践,怎能铸出一把好剑?另一个铁匠不懂铸剑原理,而一味去打铁,也不会铸成一把好剑。如果两者兼具,即懂得铸剑原理,又掌握打铁技术,他就会在铸剑道路上得心应手。如果他能不断改进技术,不断创新,相信他最后的成果一定是丰硕的。所以说知识和技能都很重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做成做好事情,还需知识与技能兼备。有想法还需有能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