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的虫子作文(田里捉虫子的优秀作文)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田里捉虫子的优秀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2-26 06:32:11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田里捉虫子的优秀作文)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一】

我们客厅的一盆花总是落叶子,每次妈妈扫地都会说:又落了这么多叶子,过不了几天叶子会掉完的。爸爸说:可能是需要晒太阳了。于是,爸爸就把它搬到外面,有了阳光的照耀,希望它的 叶子能茂密起来。

可是,几天过去了,叶子好像更少了,除了枝头上有些绿色,其他的地方都是光秃秃的,妈妈说:这花半死不活的,赶快给它加些的.肥料吧!

我和爸爸正在看电视,妈妈在外面大叫:老公,老公,快出来。我和爸爸赶紧出去,妈妈说:你快看花上,哪绿色不是叶子是虫子。我凑近一看,吓了一跳,天呀,就是虫子,一个个有三四厘米 长,都趴枝头上一动不动,不仔细看和花的叶子真一样,这虫子可真是伪装高手呀!

爸爸找了一个细细的小棍子,一个一个把这些害虫从花枝上剔除下来,妈妈数了数一共五条。把那五条害虫除了之后,妈妈还是不放心,又仔仔细细的看每一个花枝。花杆,果然又在花杆上发现 了两条和花杆一个颜色的虫子,和那五条应该是同一类,只不过为了保护自己颜色变了。这狡猾的虫子,最终也没有逃过妈妈的眼睛。

妈妈还很自责的说:我怎么早就没有发现呢?好好的花被这些害虫祸害成了这个样子。我说:妈妈不是你太粗心了,是敌人太狡猾了,它还会变色,我们为花儿看好了病,相信要不了多长时间它 就会茂密旺盛了。

妈妈笑着说:借你吉言。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二】

今年暑假,妈妈带着我和皮皮到乡下的奶奶家,玩得可高兴了,晚上在院子里捉虫子就是其中的一件。

我们吃过晚饭,大人们在院子里乘凉,我和四个弟弟妹妹在院子里玩。天黑了,奶奶便把房檐下的灯打开,把院子照的亮堂堂的,壁虎立刻登场了,不一会儿,一些小飞虫和飞蛾就飞来了,集结在灯附 近,壁虎趴在墙壁上注视着飞虫们的动向,随时吃掉它们 。停了一小会儿,刀客——螳螂、蚂蚱、土蚰子、蛐蛐和甲克虫也相继登场。门口的飞虫越聚越多。其中有一些更大、更健壮、颜色更鲜艳。这 下张皮满意的说:“有这么大的蛐蛐,如果我捉几只回去,斗蛐蛐那准是第一。”妈妈不让我们捉螳螂,说它能捉害虫,是一种益虫。我和张皮、刘洋只捉那些个头比较大的蚂蚱、蛐蛐和土蚰子。比较 小的两个弟弟妹妹也每人拿个瓶子跑着捉虫子。我们每个人都猫着腰,两眼紧紧盯着停在地上或墙上的飞虫,手成弧状,猛一下捂上去,把它放入瓶子里,如果没捉到,虫子蹦到哪儿我们就跟到哪儿, 再接着捉。不一会我们就捉到几只蛐蛐、土蚰子、蚂蚱等。其中有一只甲壳虫长的非常漂亮,绿色的外壳,头上还长了两个长长的角。

经过我的观察,那些虫子总往灯光亮的地方爬、飞,于是便问妈妈,妈妈告诉我们它们具有趋光性。

今晚收获真不少,即捉了虫子也长了知识。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三】

站在城外,女孩发现稻田已经不见了,眼前全是垃圾,到处是一团团的垃圾。。。。。。”

看见稻田,原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现在却让小女孩感到童话中才可能有。小伙伴们也不信,连爸爸看到竟然也开心的像个大男孩。。。。。

城市中对环境的污染太大了,到处都是一团团白色的垃圾,原来的稻田哪儿去了呢?这还得从人类说起,人类的开垦和对城市的'污染一直没有走向正轨,让今天这美丽的城市仅仅封存于童话之中,成为真正的美好的童话。

这让谁不感到伤感呢?可是在伤感的同时,又有没有一份内疚?

这是一份对犯下过错的内疚;是一份自责的内疚;是一份羞恨和恼怒的内疚。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到此为止吧!别再让内心的自责和内疚延续下去了。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别在大量开垦和污染环境,一起来保护环境,就能使地球重现昔日的美好。

愿稻田童话别再是童话。

稻田里的虫子作文【四】

秋收季节,忙于生计没有回去参加田间作业,心里矛盾之余,甚是激动,农村生活会立即填满记忆。

记得春耕时分,父亲总是带上烟袋,牵着一头黄牛,扛着犁耙下田去了。看着一行一行新翻的泥土,我便开始漫长的想象。父亲挥鞭的动作,是他一生最美的姿态,还有那斥牛的声音,就响透我的童年……

当家乡的布谷鸟叫醒沉睡的春雨后,父亲就开始将发芽的谷子均匀洒在泥床上。同时,也洒下了希望。

三月的阳光躺在父亲的背上,有种说不出的温暖。插秧季节,父亲一手抓秧苗,一手蜻蜓点水般将秧苗插入田里。水里冒出一个泡一个圈,弄碎父亲弯曲的身影。

蛙声四起的暑假,父亲将粗壮的稻穗挥镰收割,脱粒,肩挑搬运至家,几乎每个步骤都是那么稔熟,在我眼里,父亲挑的是汗水与尊严。

一季的农忙,如一场甘甜的夏雨,又快又短。过后父亲又要开始计划将收割后的稻田翻土,插秧……

每次大风吹过稻田,金黄色的稻浪就是我记忆里最美的画卷。因为,这里会让我想起父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