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我的家乡在陕西。陕西人如今扔把春节叫做“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传说——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每当寒冬将去新春将来的夜晚,便出来食人,使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野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的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贴对联、放爆竹的风俗习惯。
年味最浓的就是放鞭炮。新年的钟声一响,整个夜晚都成烟花爆竹的世界。大家说,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我跟表哥堂哥一有空就放鞭炮——当然,我是经常有空的。我们白天放很粗的“大炮”,像划火柴一样的擦炮,摔在地上就爆炸的摔炮,还有点着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的冲天炮;晚上,我们就放烟花,放礼花弹。“满天星”、“冲天炮”……各个村庄的上空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烟花,耳朵里传来的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渲染着新年的氛围。
——这就是家乡的年味儿!
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载着归家的人们,还有那大包小包的年货,也载着人们的期盼回家!通向细长隧道的巷道,一对对春联喜气十足,趣味横生,一个个“福”字刚劲有力,金光灿灿,一辆辆车上走出满面春风的儿女;一扇扇门前站着神采奕奕的父母。楼满,一间间屋里飘出欢声笑语;路窄,占道的是丝丝缕缕扯不断的亲情。
——这就是家乡的年味儿!
年味最浓是子夜。家家灯火通明,喜气洋洋,全家人欢聚一堂,各种小菜摆满饭桌,,一家人开怀畅饮,共叙亲情,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既有口福,填饱肚子,还温暖心坎。
——这就是家乡的年味儿!
心思涌动,欢歌飞扬,这就是家乡的年味儿!
又一次寒假,寒风深深刺入心中,待到身体麻木是,“过年”会让你洋溢出温暖。
年,是大孩子们回忆的时候。我的妈妈每年初一晚上都会一边看春晚一边讲述她们小时候的趣事,过年的时的欢乐,总是向我论述现在过年的年味不浓,没有她们小时候浓。说什么过年就像过一道坎,每次过完年自己都觉得好累。只是我不这么觉的。
听着妈妈讲述以前的年,就犹如听故事一样。可以幻想出过膝盖的大雪压山的情景,一夜之间河水冰冻“三千尺”的风景,还有孩子们在结冰的河道上开心的尖叫声,直入云霄的冲天炮会把夜晚染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年夜饭时热气腾腾的气氛,手中紧撺这压岁钱的幸福感......
年,对我们小孩来说就是最欢天喜地的时候。但正如妈妈所说,现在的年味确实不浓。明明是举国欢庆的时节,却只有体现在春运中。
年味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更高体现在团圆,开心。过年嘛!就是中国人抱在一起的时候。
春去春又来,又到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这一天也少不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晚上,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阴历9月初9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每到这个节日我都会想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9月9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记得重阳节那天秋高气爽,大家一家人去了__乐园,由于我很喜欢爬山,父亲刚买好了门票,我就拉着母亲飞快跑到山前,山上很多人已经手拉手成群结队地直达山峰了,我也兴致勃勃地往山上爬,但还没爬到半山腰,我就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正好前面有座亭子,我和父母就进来休息,这个时候母亲给我讲了重阳节的起源。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须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每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的苦头。村里有一个叫恒景的青年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找了很久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千辛万苦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引导下,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不只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从此将来恒景不怕风吹日晒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9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使用方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9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个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筹备。中午时分,伴随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忽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这个时候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于剑下,从此9月初九登高避瘟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听了这个故事我很地感动,犹如是有一股能力注入我的体内。我大踏步地向山上爬去,不久终点便就在我的眼前。
在下山的路上,母亲告诉我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我便想起奶奶一直都有肩膀酸痛的问题,正好路边有卖棒槌的摊档,于是我花了五元给奶奶买了一个,计划送给奶奶。
那一年的重阳节是我过得最有意义的重阳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