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星期天的晚上,我吃完晚饭,爸爸叫我背书,我走到书房,拿起课本吞吞吐吐地读起来。
过了十分钟,老爸走进来说;儿子会背了吗?我摇了摇头:还不会,爸爸亲切的声音变的凶起来,他严肃的说:钦军滔在店里背书,是认认真真读,一下子就背掉了,你呢?背就要背个半天。我听这些话,感到十分伤心,格外难过。
爸爸严肃的说:这课文没背掉就别想睡觉,我听了心都好像快碎了,接着我立刻认认真真的读了起来,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爸爸这样严格的对待我,其实是想我好。我却还这样不听话。我令爸爸太失望。从今往后,我要改正这个缺点,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喜欢爸爸。
因为这个坏习惯啊,我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上一次,用完了双面胶,随手往后一扔就去玩了。这下可好了,这一次要用,找不到了,怎么办??
还有一次,我用完了缝衣针,扎在床上,才过了几分钟就找不到了,自己放弃找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竟然把我扎到了,痛的我大叫一声,吵醒了大家。
这还不算什么,这一次,我们数学,本来是可以拿120分满分的,但是啊,我一个不小心,把一道数学方程题给算错了,其实我已经写好答案了,但是,写的`时候,抄错数了,真马虎啊!
怎么办呢?我可不想被人叫做“马虎大王”!哎呀呀,我得赶快把坏习惯改掉,不然就糟糕了。好,实行A计划!A计划其实就是让妈妈天天提醒我,让我不要马虎。但是,还没有实行几天,妈妈就不耐烦了,哎!A计划失败啊!
不行不行,我可不能就这么放弃!B计划开始!我的B计划就是,自己准备个本子,记住我要记住的东西,然后再桌子下面压一张写有“加油加油,不要随便扔东西”的纸条,还别说,这方法真的挺好用的,真的让我短时间内都没有乱扔东西,但是,只是短时间怎么行呢?我要把这个坏习惯彻彻底底的清除掉,好,再接再厉!
为了把这个坏习惯彻彻底底的清除掉,我要出动C计划啦!C计划是什么呢?(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哈哈,不卖关子了,C计划就是——在脑海里提醒自己,一定要认认真真的,纸条不可能在考试的时候也带着,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
现在的我,已经把坏习惯给改掉了,变成好习惯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我的爸爸是个高个子,妈妈和我总喜欢叫他“高佬”。爸爸有一双大眼睛,长着一头又硬又粗的黑发,他的头发特别整齐。妈妈常在爸爸吹头发的时侯说:“高佬”又做包子了。我听了捧腹大笑。
爸爸是个司机,皮转特黑,他不讲卫生,不爱刷牙,所以爸爸的牙齿全是假牙,他还经常跟我争抢电视看。
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爸爸有什么好喜欢的?但是你不知道,我爸爸却是个乐于助人的大好人。有一次,我家前面的路上发生撞车。车上一家五口被困在倒翻的车箱内,爸爸看见了,一边报警一边回家拿工具和叔叔们去救人。爸爸靠在车子上,使劲地把门撬开说:“你们怎么啦?受伤了没?”车上的司机说:“小孩都没有大伤,只是吓坏了,我的脚可能断了。”爸爸迅速把小孩子一个一个救出来,再与赶来的警察和医生把受伤的司机救出。在场的人都夸爸爸做得好。
嘿,爸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我喜欢爸爸。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