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古代有位思想家孔子老爷爷曾经说过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让我至今都不能忘记。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在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飞吧,小白鹭!》。这本书完美的诠释了尊重这两个字。
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在这本书中有四个故事,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还属《飞吧,小白鹭!》和《青蛙历险记》。
在《飞吧,小白鹭》中讲述了有一个跛脚的男孩叫做阿忠,再班上有许多同学嘲笑讽刺他,让阿忠深深的感到自卑,有一天,他来到自家后面的竹林里。由于很多白鹭鸶在这里落脚筑巢而形成了一处白鹭鸶林。忽然,看到了一个小白鹭从鸟巢上摔了下来。阿忠关心受伤的小白鹭,鼓励它克服身体的缺陷,勇敢飞向自己的天空,同时也逐渐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向前踏出了一步。在这篇文章中我懂得了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境遇和条件不同,但人生来平等,这种平等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才有人类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才凸显出平等的可贵。
在《青蛙历险记》中讲述了在一个星期天,大青蛙由于要帮小青蛙追气球,导致被露营的许嘉文他们抓住了。在同学们玩腻了大青蛙后就把它放进一个对于大青蛙来说像高高的城堡一样的水桶里。三宝和五宝想救出爸爸来却差点被抓住。后来,许爸爸劝诉嘉文。许嘉文想通了把大青蛙放了水里和家人团聚。这篇故事让我懂得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尊重自然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路明灯,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会好好琢磨书中隐含的道理的。以后我会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与人为善。
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有钱以后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你有钱后只看到而看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人私心特大,人私心较小而已。但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整体,我们一只翅膀的天使,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与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说话也变了味,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你也在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生存的权利吗?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人的所作所为,的将被人们唾弃,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人人都能点,世界会和平,安宁。生活得,充满快乐……
孔子把“恕”作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我们是否也该把“恕”作为自己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凡事都能切实从家长及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即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句解释是――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吗?”孔子说:“大概是‘恕’这个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当时,孔子把“恕“作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他对“恕“的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我们大力倡导师德师风建设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把“恕“作为自己终生奉行的一个字从而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说明一下我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即:“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据此,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同样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终生奉行的一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在我们教师群体中,无一不是家长抑或将来也要成为家长,我们的子女必在(或曾在、或将在)某一学校接受某一阶段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呢?我想,所有家长的答案应该都不会脱离以下内容:要有责任心;要有爱心;要有(教学)水平;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且能“应付”考试);要有礼貌得体的言行;要有榜样意识――“身正为范”嘛;要有广而丰富的知识面;不要无缘无故地开展有偿补课(更有甚者,上课“点到为止”,从而让学生非参加有偿补课不可。);不责骂、处罚学生,等等。也就是说,作为家长,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不负责、没爱心、没水平、低俗、势利、无榜样意识、常责罚学生的老师。既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不妨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以上家长的答案逐条对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家长心目中希望遇到的教师形象呢?亦或是有丁点儿符合家长不希望遇到的教师形象呢?如果我们作为家长,深切地思考以上家长的“希望”和“不希望”,思考“己所欲”及“己所不欲”是什么,既然“己所不欲”,那作为教师,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什么权利让此“不欲”因为自己而在别的家长身上发生从而“施于人”呢?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我相信所有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我们不妨回忆、思考一下,在我们曾经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喜欢的,甚至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老师是谁?是哪些?他(她)们的形象是否符合前述家长的“希望”?在当时,偶有自己不甚满意的老师,我们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是不是希望老师也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替自己想想?我想答案也是肯定的。今天,如果我们真的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思考问题,亦真正想想“己之所欲”及“所不欲”,既然“己所不欲”,那我们作为教师,又有什么资格和权利让此“不欲”也因自己而在学生身上发生从而“施于人”呢?
所以,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凡事都能切实从家长及学生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从而真正做到“自己不想、不愿意、不喜欢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绝不能因为自己而发生在别人身上”即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我们的师德师风建设就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