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到水城苏州,仍旧被这美景折服,如诗如画的美景总会令人对这颗明珠心驰神往。富饶的江南水乡孕育出无数碧水青山,一山一水似少女般眉清目秀。这次,我终于领略到了苏州一绝——太湖。
那里的天是朦胧的,朦胧得落日也变得飘渺;那里的水是宽广的,宽广的与天相连;那里的船是宁静的,宁静的似乎不曾醒过。湖水一片连一片,连到天上,连到云里。若不是远处的青山连绵,怕是无法分得清水天交界处。除了微风泛起的涟漪再无可以打扰这明镜般的湖面。
雾沉了,天暗了,日低了。我踮起脚尖,轻轻地,站在了岸边的石头上,手一划,便是一片散开的涟漪,手指间是清凉的太湖水,慢慢捧起,那水清的可以洗净心灵一切尘埃。我玩得不亦乐乎。来到岸边栈桥的尽头,面对夕阳,品最后一抹霞光,心中没有一丝杂念,只是一味地沉醉在了夕阳的余晖下不能自拔。
然而,湖水的宁静再也盖不住夏日狂躁地激情。
“嘭”地一声,壮丽的风景绽放了。音乐喷泉,原本冰冷的铁管迸发了,平静的湖水喧闹了,安静的人们精神抖擞了。这巨大的喷泉一飞冲天,似壶口瀑布般虎啸狮吼,如黄山高峰般高耸入云,又仿佛滔天巨浪般排山倒海。云锦般,那灯光渲染的水柱飞跃;怒吼般,那令人胆颤的水声喧闹;纱帘般,那飘飘欲仙的水雾缭绕;刀剑般,那频频变幻的喷头扫射;他们挥舞,交织,碰撞,伴随富有激情的红色老歌,整个吴江的夜都变得热血沸腾了。
这美丽的江南水乡,竟如此秀丽也如此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桂林山水漓江风光,九寨沟景色宜人,西湖水如痴如醉,哪一个不是名震海内。这地图上的一抹湛蓝,令我流连忘返,啧啧赞叹。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山水美如画,太湖之景便只有一个“绝”字了。
我爱浩瀚深沉的大海,爱奔腾不息的长江,爱汹涛澎湃的黄河,爱活泼欢快的小溪,但我最爱的是我家乡那美丽而温柔的太湖。
闲暇时光,我总喜欢在太湖边散步。微风抚摸你的胸膛,大树为你撑起巨伞,眼前的太湖美景一览无遗。
远处,几座高大的山峰在湖中静静地伫立,像与我捉迷藏,有时,连高山上的树都看得一清二楚,是那样苍翠欲滴;有时,又隐隐约约,是那样遥不可及。再过来,就是波光明灭的湖水了。静静的湖水像一面明镜。你好,太湖!你那宁静的微波让整个春夏秋冬充满温馨。雷阵雨的到来,又让你变得热闹起来,雨水敲击湖面,似乎在为你朗诵动人的诗篇。近处,是无边的芦苇在翩翩起舞。微风吹来,芦苇小姐与风大哥一唱一与,阵阵浪花为芦苇小姐唱摇篮曲。
这太湖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高大的山峰!你强壮的臂膀是要我与你扳手腕吗?你好,静静的`湖水!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青青芦苇!你跳一段段优美的舞蹈,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我躺在环湖大堤上,周围静静的,好像自己成了这太湖的一员,在这优美寂静的地方歇息、玩耍……
天渐渐地黑了,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太湖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回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一天世俗的烦闷无从化解的时候,拿出这本《文化苦旅》,在字里行间与秋雨先生一起欣赏大江南北,登越高山峻岭,在感受自然风景的同时感悟人生……
昨夜,再次翻开这篇《沙原隐泉》,再一次细细品读鸣沙山的狡黠与月牙泉的静谧,感悟人生的起伏跌宕。
秋雨先生与沙的厮磨正如我们与成长中日渐增加的惰性互搏:“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松,与它厮磨。”随着岁月一点点的流逝,心中的惰性也在一天天增强,消磨你的意志,散去你的功力……年少时的意气风发、鸿鹄之志已成为一种回忆。
我们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仿佛秋雨先生登鸣沙山。
“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少,简直像儿时追月。
“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它总在的,不看也在。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路罢.……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我们对人生与事业的追求目标可能是不易到达的,但是只要欣赏这个过程,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走到自己的顶端。
“我们努力追求顶端,也许,当你登上山顶时却发现最美的风景竟在山底……
“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秋雨先生由此感叹: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人生何尝不如此?
我去过鸣沙山,也见过月牙泉,可惜当时没能有秋雨先生这样深的感悟。我只一戒凡夫俗子,只会用眼睛去欣赏大自然奇妙的安排。面对静静躺在鸣沙山底的月牙泉,唯有惊叹大自然的造化。我也艰难的爬上一座不太高的沙山,享受快速滑下的快感。只记得在爬的时候曾几度想放弃,可禁不住旁人滑沙时快乐惊呼的诱惑,终于爬到一定的高度,并体会了一次极速运动的快乐。却没想到,在拜读秋雨先生这篇《沙原隐泉》时会有这样深的共鸣。
人生,犹如在沙漠中行走,犹如在鸣沙山攀登,只有用自己的脚,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每当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无论是深、是浅、规则的、不规则的,心中都会为自己留下的脚印而高兴,才发现,自己竟然走了这么长,爬了那么高,留下了一条飘逸的波动的曲线,无论是挫折、无论是成功、无论是辉煌,无论是……,都是人生之经历,都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正如泰戈尔的中诗中所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足已。
太湖是苏州的一个大湖,它身在有桥有水的苏州,好像不太适合,就像一个爱拼拼图的小男孩,把草地拼到了天空中。但好像也没有拼错,太湖跟苏州其它的小池子相比,显得更加壮丽了!
走到太湖边,“隆隆”的巨响会划破你的耳朵,这是浪拍打在礁石上的巨响。大浪在天空中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绽开的烟火;有的像点点泪珠;有的像一匹飞马,展开了它的翅膀,飞向远方;有的像一根弯曲的长鞭,“啪!啪!”我的衣服也被这长鞭打得湿漉漉的,好像在哭泣。
在这大浪里,芦苇生了根,没有被这弹摇滚音乐的疯狂歌手给连根拔起。我真为它们虚惊一场,当又一个大浪冲来时,我捂住了眼睛,可是芦苇,它的身姿却依然在浪里摇摆,它不是在静静的小池中随微风摇曳了,而是在跳疯狂的摇摆舞了!
在太湖的岸边,有粗壮的柳树,这些树的树干两人无法合抱,这并不是人们说的姿态优雅的垂柳,而是粗壮的柳树,一棵真正的、顽强的生命。我轻轻拔下一根长长的柳枝,扔进迎面而来的一束水花中,让它带走我对大自然的骄傲、敬佩与惊讶吧!
我站起身,目不转睛地凝视远处那株芦苇,柳枝上的一只麻雀,还有那翻滚的浪,想把它们永远留在我心中。太湖是苏州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壮丽拼图。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妙笔生花,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
有人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美丽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静听风声鸟声
大地默默无语
我似乎看到
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
从作者的文笔下
哗哗的奔泻
尽情的释放
...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一种回到家中那般安闲,那般享受。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及人群,每每、处处无不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的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1.解冻,多么贴切的解释。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3.路就是书,书其实也是路。
4.水,是道教的教义的象征。
5.以使命为学校
6.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该是游历时最好的状态。
7.藏经洞的故事不仅令人悲哀,还令人战栗,如同亲生父母把女儿送进宜春院。
8.这个想法不错——不知道马可·波罗是否同意?
9.先有生态后有文化——李希贵校长说:文化是做出来的,这有什么不同?
10.山庄背影,诸多回味。经余秋雨老师这么一写,我还真想去那里走上一遭了。
11.1927.6.2,王国维先生在颐和园投水而死?
12.又了解了我不知道的清史,原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咸丰避难山庄也死于此。
13.嘉庆不明不白死在避暑山庄,道光不喜欢也不愿意去了,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没有强大的内心力量支撑,不衰才是怪事。
14.文化生态意义上的认同。
15.康熙,把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人的旅行是否也如此,是释放生命的过程?
16.木兰围场,秋猎,为期大约二十天,康熙共参加四十八次。
17.木兰围场,狩猎,大规模军事演习始于康熙?
18.康熙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19.打、***、流放,打是轻刑,***是极刑,流放不轻不重。
20.宁古塔并非塔,满语宁古为“六”之意,塔为“个”之意,据说这里曾居住过六兄弟。
21.流放宁古塔,坐标:黑龙江省安宁区。
22.文本认知和现场认知有天壤之别。
23.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
24.文明最集中的地带,成了仇恨最集中的地带。
25.大勇似怯,大慈无朋。
2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之大幸!
27.沧海归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28.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布,何惧毁谤。
29.柔软与坚韧并存,有这样的妈妈,儿子的心无旁骛,不在意流言蜚语就顺理成章了。
30.还会再读,越读越有味道。
31.以前一直没有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作品,对他的了解也是来自媒体,当然多数都是负面的。后来偶然看到他的作品,发现文字真的极具吸引力,欲罢不能。怪不得余秋雨老师的近照看起来极其温润平和,相由心生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