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3 22:46:18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一】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送了一袋麦子。

“去年小猴哥哥把一袋麦子全种下了地,获得了丰收,我也要种下地,一定能收获更多麦子。”小猪看着金黄的麦子,美美地想。

春天,他扛着锄头来到田里,用锄头把泥土挖开,然后把麦子撒进土里,最后再铺上一层薄薄的土。麦子像是睡在了暖和的被窝里一样。小猪拍了拍沾满泥土的手,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小猪被热得一动都不想动,懒洋洋地说:“等下雨了,麦子就有水喝了。”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地躺在凉席上呼呼大睡。

秋天,天高气爽,到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小猪走出家门,一看,别人家的`田里金灿灿的,一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告诉主人丰收的季节到了。可自己的田里却是光秃秃的。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嘟哝着:“难道没有下雨吗?我的麦子怎么没有了呢?”

这时,土地爷爷出现了,他拄着拐杖,慈祥地问小猪:“小猪,我给你的麦子是怎么处理的?”小猪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土地爷爷,我的麦子都死了。”接着,小猪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土地爷爷听完后,语重心长地说:“小猪,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努力,千万不能偷懒啊,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小猪惭愧地低下了头。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二】

一天早上,我早早起床来到学校,躲在离垃圾筒不远的花坛里。没过多久,那两个身影提着塑料袋出现在垃圾筒边,他们把垃圾分别装在了几个塑料袋,然后慌慌忙忙地离开了。

第二天,我约了几个同学,准备“抓捕”这两个捡垃圾的人。约6点钟,我们带上水枪,又埋伏在花坛里,约3分钟,那两个身影再次出现,他们把垃圾分类装进口袋。这时,我第一个纵身跃出花坛,用水枪顶着一个人的背,大声吼道:“你们是谁?在这里干什么?”那两人被吓得心惊肉跳、魂飞魄散。我用手小电一照,原来是我们班的两个同学。我非常纳闷地问:“你们俩天天到这里捡垃圾干吗?”他俩只是微微一笑,就不理我们了,继续分捡垃圾。

我一无所获,而他们俩神出鬼没的样子,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跟踪这俩人,掌握他们的“犯罪”事实和证据,然后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见他们二人提着垃圾出了校门,我赶紧尾随而去,只见他俩在一家废品回收站左顾右盼一阵后,进入店内,一会儿就悄然离去了。我飞一般跑到这个回收站,一打听才知道这两个人是来卖垃圾的。那么他们卖了钱又会干什么“违法勾当”呢?我不得不继续“侦查”下去。

瞧他们拿着钱喜滋滋的样子,就知道这两人一定会买零食美滋滋地享受一番。哼,别洋洋得意的\'太早,一会儿被我抓个正着,看你们还高兴得起来不?可他们什么也没有买就回到了教室,这可让我扑了空。

第一节课后,我看见他俩又在滴滴咕咕,我想这俩人肯定要行动了。果然不出我料,还没有等我回过神来,他俩已经离开教室。我急忙追出去,看见他们进了学校门口的邮政局。这两个人胡芦里究竟装的什么药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躲在远远的一个公用电话亭,见他们已经离开邮政局,连忙进去打探,原来他们把刚才卖来的钱寄给了一个偏远农村的希望小学,署名垃圾王。负责收汇款的营业员告诉我,他们俩早已是邮政局的老客户了,但至今还不知道他们真名呀!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捡垃圾“别有用心”,做了好事还不留名,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三】

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送了一袋麦子。

“去年小猴哥哥把一袋麦子全种下了地,获得了丰收,我也要种下地,一定能收获更多麦子。”小猪看着金黄的麦子,美美地想。

春天,他扛着锄头来到田里,用锄头把泥土挖开,然后把麦子撒进土里,最后再铺上一层薄薄的土。麦子像是睡在了暖和的被窝里一样。小猪拍了拍沾满泥土的手,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小猪被热得一动都不想动,懒洋洋地说:“等下雨了,麦子就有水喝了。”于是,他就心安理得地躺在凉席上呼呼大睡。

秋天,天高气爽,到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小猪走出家门,一看,别人家的田里金灿灿的,一片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频频点头,好像告诉主人丰收的季节到了。可自己的。田里却是光秃秃的。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嘟哝着:“难道没有下雨吗?我的麦子怎么没有了呢?”

这时,土地爷爷出现了,他拄着拐杖,慈祥地问小猪:“小猪,我给你的麦子是怎么处理的?”小猪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土地爷爷,我的麦子都死了。”接着,小猪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土地爷爷听完后,语重心长地说:“小猪,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努力,千万不能偷懒啊,否则,必将一事无成!”小猪惭愧地低下了头。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四】

马上过年了,土地爷爷驼着背,手拄拐杖,身背麦子,一步步地走向树林中央,小猫,小狗,小兔早已在哪儿了,土地爷爷把一袋沉重的麦子放了下来,小猫看着这袋麦子,疑惑地问:“土地爷爷,今年怎么只有一袋麦子呢?去年每人都有一袋麦子呢。”土地爷爷含着泪水,伤心地说:“今年遇上了饥荒,这可是最后一袋麦子。”话音刚落,土地爷爷就看见小猫他们在抢麦子。“这是我的!”小狗愤怒地说。“不对,不对,这是我的!”小猫生气地说。“不对,不对,你们都错了,我警告你们,这可是我的。”小兔又生气又愤怒。土地爷爷赶紧跑过去,说:“不要吵了,这一袋分成三部分,你们每人分一部分,这样行了吧?”于是,小动物们拿着自己的麦子,开心地走回家了。

小兔回到了家,看着这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想:哈哈,我最爱吃得东西马上就要诞生了。他迫不及待地把这黄得发亮的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小猫看了又看这些麦子,心想:这么好的麦子,我可舍不得吃,还是把家里的食物先吃完吧,再吃这些麦子。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猫经常把麦子放在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

小狗觉得这是上等的麦种,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处理这些麦子,小狗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我把麦子全种下地,就有更多的收获。”说干就干,小狗把麦子全种下了地。

时光过得真快,一眨眼,一年过去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土地爷爷又来拜访小兔、小猫和小狗。

他先来到小兔家,土地爷爷问:“你去年的麦子享用得怎么样了?”“那还得谢谢你,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西,我一下就吃完了,到现在还回味着这美味的麦子。”说着,他又垂涎三尺。看着小兔可爱的摸样,老人忍不住哈哈大笑:“你真是个小馋嘴。”

告别了小兔,土地爷爷快步向小猫家走去。来到小猫家,问小猫的麦子吃得怎么样了,小猫拿出麦子,仍有一半,老人说:“不错。”

最后,土地爷爷来到小狗家,他问:“你去年的麦子呢?”小狗神秘一笑:“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狗到里屋一看,啊,这是一堆又一堆的麦子,好像一座又一座的金子山,小狗说:“我把所有的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您瞧。”老人给了他一个奖杯,他说:“这是你的奖品,小狗,下次继续努力。”

土地爷爷走时,小狗给了他一袋麦子,等小狗说再见时,土地爷爷已经走远了。

一袋垃圾的故事作文【五】

出了门,强烈的温差使我更觉寒冷,小跑着拐向荷花池南街,再过一会儿就到家了。

平日喧嚣的街冷冷清清,只有几家商铺主人铲雪之声,在街道上空悠悠地回荡着,有些无力。

然而令我惊讶的是,路边竟还有一位老奶奶推着破旧的三轮车,上面摆着一个白色的泡沫箱,红色的字格外醒目:“米糕,一元十个”。

我不禁走上前去,老奶奶正坐着打盹,见我来了打起精神:“姑娘,你买一袋吗?”

我并没有打算要买,只是奇怪这样的天气,她竟然还出来摆摊。她看出了我的意思,眼里流露出请求:“不贵,是自家的老手艺,好吃着呢,天冷,买一袋吧!”

我只得掏出三块钱,她高兴地摸出三袋热腾腾的米糕递过来,顺手将钱放进一个破罐子,我扫了一眼,那里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钢镚儿。

“趁热吃,好吃呐!“她笑眯眯地说。我解开袋子——好些个玲珑的小东西!梅花形状的米糕,缀着些黑芝麻,白白胖胖,整整齐齐,又嫩又可爱。在这阴冷的天气里,它们一个个好像对着我笑似的,好温暖!

更美的是那袅袅的香气,也如梅花香一般,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来:梅花林中,采撷一朵,刹那便成了一块喷香的米糕。

“这糕……卖得也太便宜了!”我说道,老奶奶笑了:“都是老主顾了,哪能涨价!生意不好做啊!”她突然瞥见我手上肯德基的.打包袋,皱了皱眉头,嘀咕了一声:“现在的年轻人……”便不再言语。

我端详着她,她脸上有着关切,有着愠色,夹杂在一起。在这样的一个老人、这样的一袋梅花糕面前,我那肯德基的袋子,仿佛耷拉了下去。

她回过神来:“快吃!你怎么不吃?凉了吧,我来给你换一袋。”她抢过我手中的糕,又从箱底掏出一袋更加热腾腾的,塞进我手中,我嗫嚅一声“麻烦您……”她却笑着:“不烦,横竖今天也卖不完了!”

我静静解开袋子,小心地捏了一个塞进口中。梅花浓郁的香气,缓缓下肚,仿佛钻进了我的心中。眼前的糕,真仿佛梅花一般,万分明艳,吃完一块,唇齿留香,内心也亮堂起来。这梅花糕,仿佛印在心里了。

“好吃吗?”她笑眯眯地问。“嗯,好吃!”我赞不绝口,她十分幸福地笑着:“你们说好吃,我就开心。”

听后,我不禁有些震撼,她的幸福,不在乎那破罐子中寥寥几枚硬币,不在乎寒风中独自守着小摊,而只是源于一份普通的快乐,一份内心的满足。而她不知道的是,她守着这寒风中的三轮车,更是守着一份渐渐被遗忘的传统。

我揣着三袋米糕离开,感到沉甸甸的。嗅着那馥郁的香,我相信,这样的米糕一定不会失传;这样的老人,也一定会以她的一颗慈心,给别人送去难以忘却的幸福吧!

幸福真的与金钱成正比吗?不,其实,幸福只是一份坚守,一份执著,一份爱,足矣。

倘若钱真的能买到幸福,我相信,标价是“一元一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