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荐读书作文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8 13:20:38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一】

我是一个《酷虫学校》迷,家里收集着已经出版的七册《酷虫学校》了。假期里我去新华书店的读者俱乐部借书,看到了《酷虫学校》第八集,我央求妈妈给我买回来了属于我自己的第八和第九集《酷虫学校》。书一到,我就爱不释手地看了起来。

《酷虫学校》是一部描述关于昆虫的最有趣、最可爱、最爆笑的科普故事书。学校里共有四个班,分别是甲虫班、飞虫班、杂虫班和幼稚班。这是一个充满着欢声笑语的学校,里面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当飞虫班的枯叶蝶走过了大孔雀蛾的身旁时。枯叶蝶说:“臭美什么,再美也是个短命鬼!”大孔雀蛾没说话,只是把扇子样的翅膀一扇,把枯叶蝶打下了树枝,把正在打盹的小盲蛛砸的只剩下7条腿。酷虫学校还是一个团结的学校。有一次捕鸟蛛老师和狼蛛001同学失踪了,飞虫班和甲虫班的同学也来帮助杂虫班的同学共同寻找。原来捕鸟蛛老师和狼蛛001同学是被蛛蜂抓走了,蛛蜂是所有蜘蛛的噩梦。寻找期间它们发挥了飞虫班膜翅目和蜻蜓目会飞同学的特长,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为了加快行进速度,食蚜蝇任命擅长草地行军的蟑螂和虎甲同学做前锋。中间它们解救了被一株食虫植物茅膏菜的粘液给粘住的螳螂,又把因为争吵而撞在带刺是苍耳上的红火蚁送回了学校。可就在鼻涕虫发现了狼蛛001身上的刚毛时,同学们遇到了几只难缠的黑蚂蚁,就在食蚜蝇要派出蚂蚁和举腹蚁前去谈判时,甲虫班的屁步甲同学就冲了上去,朝着黑蚂蚁们“突突突”、“哒哒哒”地发射了一顿他的超级无敌连环屁,炸得黑蚂蚁们落荒而逃。第二小队在发现了一只蜡蝉若虫后,并在他的带领下找到了昏迷的捕鸟蛛老师。超级小队员们一路上仔细搜索着每一寸土地,但一无所获,就在他们灰心丧气时,一只强壮的蛛蜂从他们眼前飞过。更重要的是,一根灰色的毛从他身上飘然落下。在同学们的威逼利诱之下,蛛蜂最终乖乖地交出了狼蛛001、酷虫学校还是还有许多的新闻,所以学校就有了记者——跳蛛同学。他每天都去其他班收集新闻,期间也惹出了许多麻烦。酷虫学校的校长很特别,他是一只蝗虫——-一只没有鞘翅、没有毒牙的家伙。他是如何当上校长的,同学们不知道。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家族庞大,繁育能力强,生存能力强吧!

《酷虫学校》这套书让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昆虫的知识,也让我知道了昆虫并不可怕,以前我可是很怕它们的。《酷虫学校》里还有许多知识和未知昆虫,需要我不断的细细研读,而且我自己也想写一本书叫《爬虫学校》,希望有机会写给小朋友们看。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二】

理清了学校的组织结构,并弄清了其运行机制,要实现学校的高效运转,就把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岗位协调、整合起来,以实现组织目标,撬动学校高效运转的油门。

在书中,李希贵校长对支持人员、研发平台、教育教学一线、战略高层、中层管理者这五个部分进行了新的制度设计,每部分内容都辅之以北京十一学校具体的实践案例,便于读者参考操作。在学校运行机制这一部分,最终指向的是教育教学一线,这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

“良好的教育重在过程,成绩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李希贵校长不以分数作为考核教育教学一线效益的标准,他强调从三个方面考核教育教学一线的效益:一是师生关系;二是学生学分情况,也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必须获得规定的学分的情况;三是教学成绩。学校并不排斥好的成绩,但会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尺度,一方面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符合规律的方式去追求分数。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运行才不会在运行中失去教育的本真,偏离运行的轨道。

李希贵校长提出,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来调整工作重点,是战略高层的运作方式,要在校园里创造市场,运用市场法则,把人才流动机制引进校园,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做到人尽其才。为解决纵向管理中出现的基层对信息的屏蔽的问题,书中提出让双线监督成为纵向管理的标配,除了正常的上级对下属的直接监督之外,还有设置另外一条监督的通道,一般由非直接上下级,包括第三方实施监督。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三】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学校推荐读书作文【四】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