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那天,妈妈带我到射阳的一个部队去参观无人驾驶的飞机。
一到那儿,我就看到几位解放军叔叔抬出一架比玩具大一点的飞机,可它比玩具飞机沉多了,好象是铁做的。飞机被放到了一块空地上,这时,三位解放军叔叔走过来,一位拿着遥控器,一位操作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位用望远境观察飞机。
不一会儿,随着“轰”的一声,顿时间飞机上天了,火箭助飞器也随着落了下来。飞机在我们头顶上空飞旋,快看不见的时候,我看见离我不远的地面上有一架小型雷达在转,我发现它转的方向和飞机在天上的方向是一致的,我觉得很奇怪,就去看看遥控器和电脑操作的情况,原来遥控器怎么指挥飞机就怎么飞行,你看,让它抬头就抬头,让它拐弯就拐弯,电脑上还能立即反映出来,真神奇!
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能操纵这个无人机,那该多好啊!
上周,张叔叔送给了我一架小型无人机。我心里乐滋滋的,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我心中流过。
在此之前, 我一直不知道无人机长什么样,今天可总算见识到了。
它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这个家伙"长"着四个旋翼 ,每个旋翼上都有一个小型螺旋桨.下面还有可以充电的线。它是通过遥控器来指挥的。并且,机身上还可以挂摄像机进行航拍。酷毙了!
接着,在没有看懂说明书的情况下,我便进行了试飞。结果,我眼睁睁的看着飞机愈飞愈高,并伴随着前进和嗡嗡的声音,很快就使我心生惧意。便不再操控它。突然飞机像失翼的鸟儿一样急速下坠,啪的一声栽倒了墙边。
看样子得找一个空旷的地带,于是我和爸妈每晚都去体育场试飞。过程中不断有人问我的飞机,我的感觉那就像晴天一样,灿烂无比。
这么多天以来,我都没有控制好它的操纵,只能让它平稳着陆。不过白玉曾说过:万事开头难、仲由也说过:欲速则不达。
在众多的玩具中,我唯独对它情有独钟。我非常感谢叔叔给我买了这个玩具。
《无人知晓》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
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四个没户籍的孩子生活。因为不想让房东知道她有这么多孩子,所以除了大儿子明能出门,其余三个孩子只能呆在家里。后来妈妈因为谈恋爱离家出走,只留下一点钱,让明照顾弟弟妹妹们。孩子们过得越来越艰难,无助地等着妈妈回家的故事。
弟弟妹妹想要的零食明基本上都给他们买,自己却不乱花钱。过新年那天,他站在超市门口等着蛋糕降到最低价才买回来。
明请店员姐姐帮忙在信封上写弟弟、妹妹和他自己的名字,并分别装上钱。回家后,他高兴地对弟弟妹妹们说:“妈妈给我们发新年礼物了!”弟弟妹妹们高兴起来,不再抱怨妈妈没回来陪他们过新年。
京子是一个爱弹钢琴的女孩,但她只有一架玩具小钢琴,所以她把妈妈给的钱放在一起,攒着将来买钢琴。他们生活得越来越艰难,没钱买吃的东西的`时候,京子将自己攒钱买钢琴的钱拿出来,让哥哥给大家买吃的。
因为没钱交水电费,家里已经停电、停水还停了煤气,所以他们只能去公园上厕所、洗衣服、洗头发,接饮用水。在这么艰苦的生活中,孩子们却很乐观地面对。
他们在公园里玩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植物种子,并采集起来。还拿回家不少泥土,用不同的器皿写上自己的名字种下种子。
茂是家里最调皮的孩子,但他是家里照顾植物最认真的,他每天都给植物浇水,这时的他乖得不得了。
这部电影最悲惨的地方就是妹妹小雪站在阳台高高的椅子上,等妈妈回来,不幸摔下来受伤了。可是因为没有及时去医院,所以小雪去世了。
哥哥明知道小雪最想看飞机,所以他将妹妹埋在了可以天天看飞机的地方。
导演是枝裕和在电影细节设计中埋下种种希望,孩子们种下的种子都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好像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妈妈一定会回来。
这本来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导演通过调整影片色调的手法,让整部影片一直都充满了淡淡的、明亮的色彩。
特别让我感动的地方是最后一个镜头,白晃晃的夏日阳光下,孩子们自由地走在马路上,调皮可爱的茂还在电话亭里捡到一块钱。
电影在这里就结束了,我的心情也从悲惨、难过中飞出来,渐渐明亮起来。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度过我们亲密无间的生活。
《无人生还》真的是我时不时就会翻出来看看的一本悬疑作品了,泛滥的***,人性的猜忌,可怕的心理暗示,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现代的悬疑小说写手应该受阿加莎奶奶的影响也比较大,《亲爱的阿基米德》之类的很多小说都能找到这本书的影子……
这本书应该是童谣***人手法的开端了吧,我们从故事的一开始就能从书名知道了这十个人的结局,甚至书的第一章就能猜到众人的死法,但是你丝毫不会有被剧透的感觉,反而跟着剧情的发展一步一步进入到那个封闭的孤岛,更揪心每一个人的死亡,更疑惑到底谁是下一个死者?
正如希区柯克所说:真正的悬念是一开始你就知道有凶案要发生,你甚至知道凶手打算怎么做,比如一颗炸弹被放在箱子里,那么接下来所有时间你都悬着心,既想知道炸弹会不会响,又想知道人们会不会或怎么样发现这枚炸弹。
最后的凶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这是一部2013年的片子,因为我没有为电影贡献票房的习惯,所以没有去电影院。五年之间,我多次听人说起这部片子,这“人”只是一个人,我的一个朋友。他喜欢徐峥,《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都不是丢人的作品。而且在他看来,《无人区》大概是徐峥最好的作品之一。当然不止是徐峥,同样对我有吸引力的,还有黄渤和宁浩。所以在五年之后的一个夜晚,我终于鼓起勇气在我热得灼人的lenovo上提心吊胆地看完了这部“大西北公路片”——提心吊胆是因为六岁高龄又经过换脑手术的lenovo,随时会死机。
也许赵葆华所说能代表部分审查委员的看法:“为了好看,为了艺术极致,不惜违背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最主要的失误是丢失了艺术家的一份社会责任。”委员的思维总是奇异地平庸,这种对“一个好人也没有”的反感,对没有树立榜样意识的遗憾,是属于不知道什么世纪的中学教师的审美。何况,也并非一个好人都没,那个陶虹不就是个好人吗?——也许是听了赵委员的建议加上去的吧?
而事实上《无人区》涉及的最严重的“政治正确”问题,并不在此。那种黄沙万里的地界,我们虽不一定都见到过,但大概都知道那是什么地方。电影里没有明确给出地点,只说是西北,这是聪明而且礼貌的。但或许正因为说是“大西北”,辐射面积反而更大。这不是那个孙悟空他这五彩祥云的侠骨柔情的西北了,而是一个狰狞恐怖的西北。“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徐峥为名利远赴西北,就是一个文明人进入了蛮荒世界。不仅是贫穷、粗野,更是狡诈、残忍。“无人区”不是真正“无人”,而是无政府,无法制、无文明。我能明白导演的苦处,并不是他硬要把这顶帽子扣在“西北”头上,而是在偌大的中国,要找到这么一块“无人区”,只能是“西北”。
“政治正确”成为一种纠结,就在于美好的理念与坚硬的现实之间的残忍的撕裂。而现在西北的某一部分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才在某些境况下,言说变得更加坦白。
不过,这片子本身的立意不是为民族团结呐喊。必须要落在某一个特定空间里的事件,也不是特定空间本身的属性。一部好片子,脚踩在地上,手却必须想要“摸着天”。《无人区》是想有一点“升华”的企图的。毕竟盗鹰的老大多布杰说过,“你出你的书,我贩我的鹰,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文明与野蛮的区别只是有了刀枪,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电影一开头就用猴子的故事,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放下自私,互相帮助。而年轻的律师却用一件纯技术的——似乎是更科学的看法,来推翻了这种道德说教。他说是火,才让人成为人。其实电影的立意与孔孟之道无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啊!要的是互相帮助,与人为善。所以从结构上看,整部电影好像是在完成一个不大高明的由遗失到重获的道德说教。但如果真以为这是一部德育片,未免太迂腐了。因为无论宁浩还是徐峥、黄渤都不是写出《复活》的托尔斯泰。
他们不是托尔斯泰,所以年轻律师必须得死。潘肖逃不了法律的审判。只有大师能抵抗流行意识,面对法制的责难,宁浩们聪明地选择了另一条路,让他壮烈牺牲——然而,难道只有“大团圆”才是俗套吗?壮烈牺牲也是另一种流行情绪。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这是电影审查的问题,我是不能同意的。比电影审查更可怕的,是民意。比民意更可怕的,是牢笼中的自己。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更陈旧的问题的延续,“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即便是已经重新做人,也必须去死。因为接受法律的审判,远不如慷慨就义伟大光荣。因此我们也就无缘看到更精彩的展开。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