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董建华1937出生于上海,10多岁时移居香港。因不会讲广东话,同学们又听不懂他的上海话,常常被取笑。董建华人小志气大,主动与同学们交谈,一字一句地学习广东话,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消除了语言障碍。17岁时又到英国读书,父亲寄给他的钱仅够学费及生活支出,所以到了暑假,他还得去打工,如到餐厅服务、去煤气公司铲煤等。董建华在回忆学生时代这段经历时说:“不会说广东话要学,不会说英语要去英国,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炼。我喜欢为自己定下一个长远的目标。定下目标,我便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从小就培养出这样的个性。达到一个好的目标,是人生的乐趣。”
分析:很多人都希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在羡慕别人的机遇与成就时,不妨先学习董建华,为自己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
话题:“成功之路”“目标与实践”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大约2300年前,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约莫400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并不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了什么就轻易相信,他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切物体如果不受空气的阻力,在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伽利略有如此的创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并发现了抛体运动规律、摆振运动规律等。
作为一个即将从浙大毕业的本科生,竺可桢校长的事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鼓励我脚踏实地努力,也激励我不断开拓创新。
和所有浙大人一样,竺可桢校长于我,是紫金港校门口石碑上的那经典的两问:“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显得更为关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的使命,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精神。浙大所希望培养的,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才”。
竺可桢校长于我,更是紫金港基础图书馆里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语:“不盲从,不附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富有理智的头脑,不肯盲从的习惯,以及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正是我们青年读书人最应努力培养的优秀品德。每每去到图书馆,这句话都让我更加清醒,也让我更加明白“求是”二字的真谛。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得到了竺可桢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三年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未来学习之路的鞭策。我很感激学校给予我的肯定,但我更加明白这个奖项所蕴含的责任。和竺可桢校长比起来,我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我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太多太多。那么,就让这个荣誉会成为我未来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吧,我会不断追寻竺可桢校长的脚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担当的人。
我的浙大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我知道,我的“求是路”,永远都不会结束。竺可桢校长的`精神一直会留存在我的心间,指引我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会一直记得“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努力成为一个求真务实、能主持风气的浙大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