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桥,我们就是路人;您是树,我们就是鸟儿;您是雨,我们就是小苗。啊!您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老师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知多少个圈圈点点,您的爱体现在点点滴滴。不论风霜雨雪,不论病情严重。您的爱体现在身身影影。不管犯错之深,不管失败之馁,您的爱体现在句句声声。您的教育,您的负责,您的热忱,更突出了您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师啊!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是啊,那天中午我永远都忘记不了。“哎呀,上学要来不及了”我便加快了作业速度,做得我都不想多看上几眼,那字实在是太丑了。我骑着车急速的赶到了学校,本想和其他人对一下答案,但是时间却出乎我的意料,居然早到了!我正准备下楼时,老师居然来了,我跟老师对视了一下,还是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儿,正当我回教室时,老师逮住了我,知道来龙去脉后,告诫我:“作业不能跟别人对答案,这会对我有害的。”我也深深的反省了一番,发现我真的错了,错得太离谱了……
老师,您的白发说明您的伟大,您的累眼象征您的敬业。那次数学模拟,也是我至今难忘的。那天老师收走厚厚的考卷之后,便乘夜加班,批改好了,第二天,你还用了几节课帮我们讲解,温习。您像一支红烛,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就是——燃烧!不停的燃烧!我想说:老师,您辛苦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的爱,比山高,比海深。您的播种,我们定能成为大树;你的关爱,我们定能成为栋梁!
在人生的黄金年代,在浪漫的花样年华里,追梦的我们走到了一起。也许我们的相识只是短暂的几年,但我们却喜欢长久地沉醉于此,同窗情在我们的心中显得那样弥足珍贵。
初次迈入开中的大门,面对偌大的校园,我喜悦着,可又迷茫着。喜悦着能来到这一片精神沃土,去放飞自己的梦想;迷茫着独自一人来到新的天地,又能否找到共度风雨、患难与共的挚友。
两年,真的很快。一个懵懂的少年,在风雨的冲刷中历练着自我。而一切的一切,我不得不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窗。
同窗情如同一杯香茗。在它刚入口时,很淡,微苦。就如刚接触陌生的同学,并未有太多的感受,或许还会重复地放大他的缺点。而时间往往才是最伟大的品茶师,它告诉我们香茗的幽香需慢慢品味才可,同窗的不凡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出现。
同窗之间并非没有争执。还记得那几天,只因一个关于责任的问题我们竟抛下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开始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最终,又有多少人滴下了泪……如今回首,或许稚嫩才是最好的修饰词。
可更多时候,我们体现的是彼此间的友爱。在女生轮到抬水时总有一些热心的男生出面相助;在运动员在田径场上拼搏时也有同学递出一杯清凉的水;在班级获得荣誉时大家都露出幸福的微笑……美好的时光总是太多太多,怎是一时可回忆得完的。
十八班,多美的一个整体。我会肆无忌惮地呐喊:“我爱你”。只因这是一份纯洁、真挚的爱。
而今18岁的我们,面对的更是至今最大的挑战,或许也该称为机会。迈入高三的时候,我们之间仿佛多了一份默契:彼此互助,相互鼓励,为了梦想无悔!
古人有十年寒窗苦读,但我们有我们共同拼搏的`兄弟姐妹们,有疼爱我们的老师们,故我们不叫寒窗!也正因如此,我们应该称作追梦的少年。
同窗情,不是简单的物质共享、语言交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互助。有些时候,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一个默契的眼神就已足够。
同窗情,这是一朵馥郁芳香的花,这是一支典雅婉转的曲。放在心头,想念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回味,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同窗情,是永远抹不去的一份依恋!
有着“中国廊桥之乡”美称的泰顺,现有廊桥36座,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15座廊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座廊桥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顺廊桥之所以闻名遐尔,除造型独特外,整座廊桥不用一颗钉子,全为竹、木榫结构,每座廊桥的建筑风格又不尽相同。
我去过最多的就是泗溪廊桥,俗称“姐妹桥”。其中北涧桥有着“世界最美丽廊桥”的美誉。溪东桥也叫姐姐桥,建于明隆庆四年,有廊屋15间,中央之处高起楼阁,两头翼角飞挑,就像是盘龙卧虎,颇有吞云吐雾之势。北涧桥系妹妹桥,位于泗溪镇下桥村,距离溪东桥仅1公里,建于清康煕十三年,桥结构造型与姐姐桥相似,有廊屋20间。
与溪东桥相比,北涧桥更显秀美与热闹。
她的美不仅在于桥身的轻灵飘逸,虹桥的独特结构,更在于四周环境。两条溪水在桥边汇合,溪水清澈见底,水面上还有一条石头矴步,它可以浮在水面,这是过河的.好工具,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廊桥的一部分。一步一个脚印,人在矴步上行走,犹如在弹奏七彩音符,随着脚步声,附合着溪水的流动,不就是一首动听的旋律吗?小溪边的小石头可是我练习打水漂的最佳工具,拿起一个扁扁的石头,弯腰一甩,看着石头在水面轻盈地舞动,心中是异常的开心。沿着溪岸,一条小路将人引向桥头和村子。在桥头有两株千年古树,一株是樟树,四季常青,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像草原哨兵一样。宽大的华盖犹如一只巨手将北涧桥轻轻拂拢。
踏着被岁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阶,走入有木廊遮风挡雨的通道,登上楼阁极目四望,清风送爽,桥下流水潺潺,青山碧水尽收眼底,心旷神怡。溪水、石阶、古树和廊桥,古色古香聚到一处,再加上青山绿水交相辉映,俨然就是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画。
家乡忆,最忆是廊桥。绿水摇波,一曲廊桥吟梦调,何日待重游!
——题记
故乡是一只扯不断的风筝,飞翔在脑海,勾起了我的记忆。“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月牵动着多少让人为之心动的情思。每当我抬头望见那一轮明月,不觉中已被它的柔和静美所吸引,不管有多少烦恼,都似乎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漫步于乡间小路,清风载着故乡熟悉的气息,轻轻滑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沁入我的心里,像母亲的手那么轻柔。有人说,月是故乡的灵魂,无论在哪里都能照亮游子的回家路,温暖漂泊的心。
如果说故乡的月让我感动,那么故乡的云更是让我震撼。故乡天如碧海,云像海上的轻舟,静静地、轻轻地漂泊,生怕惊醒大海的酣梦。大的、小的,白色的、紫色的云块,看上去如掉了色的蓝布嵌了几枚图案。那图案一会儿像金鱼,一会儿像白鲸,一会儿又互相碰撞,互相招手,不愿亲近,但又不忍分离。秋天的傍晚,云被太阳照得更加绚烂,更加有魅力了。云朵轻轻飘着,一会儿像轻柔的棉絮,若飞若停;一会儿像奔驰的骏马,好似要奔赴疆场;一会儿像殿宇宫阙,金色的阳光勾勒出了它的轮廓。太阳继续下落,天边的云时而像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腼腆地站在面前,穿着彩色的衣裙,翩翩起舞;时而又像彩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巨大雕塑,壮观而庄严地矗立在那里。“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风。那风有时像一首舒缓的催眠曲,让我疲惫的心得以休憩;有时像润物无声的涓涓细流,洗去尘世的`铅华,还心灵以本真;有时像母亲轻柔的手,无论多么躁动的心,在她的轻抚下都会变得平和、安适。我静静地聆听和感受着故乡的风,在它的怀抱里安然入眠。
我爱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爱那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是他们哺养我长大,教育我成人;是他们把我送出村庄,又把我迎回家乡。我该怎样报答你们,我的父老乡亲?我会用我的智慧和汗水,甚至是生命,使故乡的月更明,云更炫,风更柔,使你们的笑容更美。
小学同学,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虽有同桌的你,课桌中间画起“三八线”,偶尔吵吵闹闹。虽有竞争对手暗自较劲,一旦毕业,第一次分别,女同学眼泪汪汪,男同学一夜长大。惜别,纯净了最初的同窗之情。
初中、高中,从豆蔻年华到花季、雨季,恰同学少年,一同飞扬青春的旋律,经历成长的烦恼,承受考试的压力,走过叛逆的日子。一起哭过,一起疯过,一起因为不平的事而愤怒过。做人的基石深深埋下,友谊的种子悄悄萌芽(还有慢慢长大的滋味一起品尝)。
其实,当初的我对同窗之情并没有多大感觉,认为只不过是学习中的一种理所当然,然而,那一次,我才明白,有些东西失去了就真的不再回来。
大家还记得去年冬天的那场大雪么?至少,它给我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就是那场大雪,让我们亲爱的小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远地告别了她深爱的校园。怀着再也不能报答父母的愧疚,带着那无法实现的`香港大学梦,就这样遗憾地走了。刚得到消息的我们真的不相信,真的不敢相信,也没有人愿意相信。可是,现实总是那般残酷。
于是,顾不了家人的极力反对,顾不了朋友的好心劝阻,顾不了陌路的步步艰难,顾不了风雪无情的肆虐,在一股无形力量的牵引下,我们自发地聚集到一起。经过漫长的路途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小班——那座冰冷的坟墓。所有人都沉默了,忘记了寒冷,强忍着泪水,那一刻的万千感受,无须言、尽在心。
风雪无情人有情,这一切的一切,只因那伤难以释怀的两年同窗之情啊。
或许你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或许你对同窗之情并没有这样刻骨铭记,可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你感觉不到么?
你们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来学校报道时,是谁领着你一点一点熟悉这陌生的校园?你们是否记得,当你想家了、受委屈了,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憋着哭声、咬着手指头的时候,又是谁给了你依靠的肩膀,让你放肆地宣泄呢?你们是否还记得,当你发烧烧到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是谁给你递上一杯温暖的开水,又是谁不顾老师的责备坚持陪你去看病呢?
人生岂能尽如意?逆境中,同学是一把火,燃烧你的激情,教你屡败屡战,永不放弃;顺境里,同学是一块冰,劝你头脑别发热,宠辱不惊;风雨中,同学是相携相扶的臂膀,是遮风挡雨的那把伞;阳光里,同学是蓝天上飘荡的白云,是雨后的那道彩虹。
取得成绩了,最想与同学分享,最想汇报给母校;遇到挫折了,最想倾诉给同学,最想得到安慰于同学。能因你喜而笑的是同学,能因你悲而忧的也是同学。在求学之路上,因为有同学,所以不寂寞,因为有同学,所以有快乐。
所以,请珍惜这份美好的情谊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