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仔细观察着城外的田野,只见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庄稼有气无力的摇晃着。护城河水浑浊得看不见底,散发着臭味。
我捏着鼻子走进城里,一看,街道不像街道,房屋不像房屋。懒人王国的人蓬头垢面,似乎从来没洗过澡,走路还抻着懒腰。有的在家里睡懒觉,发出哼哼的\'呼噜声。
我看不惯那些,便走进王宫找国王说:“启奏国王,您的百姓都好吃懒做,这样下去国将灭亡啊!”“那你说该怎么办?”国王问我。“您应该制定一项法律,号召人人都要勤快,如有不从,定斩无疑!”国王很满意我的建议,吩咐手下人按我说的作了,还聘任我为懒人王国的丞相。
一周以后,我走出宫殿视察,发现城外的田地长出了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庄稼,山清水秀;城里街道整洁、鸟语花香。人们个个西装革履,讲文明,爱劳动,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城门上的“懒人王国”已经改成了“勤快王国”。我高兴极了,因为我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全国的人都很感激我,他们把我高高的抛起。
“快醒醒,上床睡去。”我听到了妈妈的声音,睁开眼一看,发现自己掉到了床下。
“哈哈,是梦游懒人王国啊!”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向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了这样的调查:
幼稚园的小朋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饼干、圆圈……各种答案“缤纷四起”,记者满意的笑了。
初三年的学生。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可他发现在场的同学们都唯唯诺诺,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后来老师指定一位读书前茅的同学起来回答,他说是零,老师满意的点头了。“是游戏币呀!”一位平常不起眼的同学小声的说,但是在老师的怒瞪下,又萎缩了。记者只能在心中叹息!
不晓得你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后是否也一样感叹,难道学生就没有个性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全面的、知识型人才或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人才。然而应试教育却在灭***这些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灌鸭式教育,老师又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也不会为难你,只要记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拼了命的背呀、记呀,真的恨不得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恨不得有小叮当的记忆面包……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积累,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真到了思想意识达成一致的境界。有时都怀疑了,到底考试是考我们还是考老师呢?无解。
就如同那群处三年的.学子们,明明可以的,可以各抒己见,然而却在老师的怒瞪下退缩了。放眼中国,有多少激情昂扬的学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股热情的火被浇灭。如何不叹息呢?
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一些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教育制度终于向前进步了——素质教育。虽说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考试,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应试模式。但中国现当代的学生们也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虽然完全抛弃掉应试教育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蛮棘手、难落实的难题,但在素质教育的“帮衬”下,也许不再有更多的学生遗落他们的个性了。
失落的个性,有点遗憾,但总是符合现实的;
失落的个性,有点残缺,但总是一种缺陷美;
失落的个性,有点叹息,但总是会取得进步。
其中一个说:“但愿我有朝一日交好运发横财,一夜成为百万富翁,牛马成群金银如山,吃饱睡足享清福,那样的日子过得才快活。”
另一个说:“但愿我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居万人之尊有权有势,谁都对我俯首贴耳毕恭毕敬,那才叫气派十足。”
“你们愿望固然不错,毕竟美中不足,”第三人不以为然:“但愿我有幸得遇活神仙,求得长生不老药学到飞升术,无忧无虑无牵挂,上天入地随我便,这样的好日子过得才惬意呢!”
三个人正谈得津津有味,一个老农肩扛锄头收工回家,听了微微发笑。
“你笑什么呢?”三个人大不服气:“难道你有比我们更好的愿望?”
“我哪能比得上各位呢,”老农慢斯条理地回答:“要说有的\'话,但愿世上少些平日不干活、只知想入非非做白日梦的聪明人,不然的话,你们恐怕都要饿死了。”
有这么一个懒夫,日上三竿,依然懒得起床。其妻不悦,催道:“还不下地干活去,误了农事,这还了得?难道来日等着去喝西北风?”懒夫回应道:“急什么——早晨露水白洋洋,不如晌午晒太阳!”
晌午时分,骄阳似火。因其妻惦记着地里的农活,想到懒夫早上的\'许诺,又催道:“田里那一大堆的活儿等你去做,怎么还躺着呀?”懒夫指了指热浪灼人的天空说:“贤妻呀,别催了——晌午太阳上晒落,不如黄昏夹黑摸!”其妻无奈,只得由着懒夫午睡去。
待至夕阳西下,正是夏天干活的最佳时机。妻子惦记着懒夫晌午时说过的话,又催促起来:“趁着天还没黑,干点活吧;要不,今天又将溜走了。”懒夫听了,正色道:“急什么——黄昏蚊子乱纷争,不如明天起五更!”
懒夫就这样消磨着时光。翌日凌晨,他又故技重演着……
妻子失望了,她终于明白没有责任意识的等待永远是懒夫为自己好逸恶劳的生存方式所找的一个完美借口!
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但也有些,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敬老、如同现在学生回家,开门的一般都为父母,叫他们一声给予最基本的问候,难道不对吗?作为学生也没有其它能够孝顺父母的途径,唯有这真心实意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