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序,作者把自己平日里的所思所想写成十三个小篇章,代为序,序名为《幸福在哪里》。看到第一个小篇章时,我感触颇深。如文中所说,周围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戴上水晶、宝石,那里藏着每一个人内心的秘密,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抚慰,而起因是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我曾经就是这类手腕上戴着信仰的人,当年的考编失利,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紧接而来的压力是无人指导的困惑、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的焦虑以及因为远在山区单位上班导致的不自信。当我戴上水晶初始,可能是因为心理作用,觉得心中豁然许多,但一段时间后,焦虑仍然存在,因为心中始终存在着工作调动的***。后来在不经意间听到市区一些老师的抱怨,我慢慢思考:在山区上班是不是也有一些好的地方呢?没有那么多工作量,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文中有句话:“在大城市,我们活在自己的小团队里,对世界的了解少之又少;小镇或是人口稀少的村庄,没有这些小团队,你必然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工作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其他多姿多彩的东西,于是我学习放慢了从大学就习惯于竞走的步子,观察生活中的沿途风景。我有更多的时间继续学习我爱好的声乐,安静地写一篇文章,看我感兴趣的书或者追一部长剧。
文中的一句话更是能说明我当时的心境,“你是否做得到,众星捧月时还记得自己是谁?被视而不见时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可以接受夸张的表扬,却不可以接受夸张的批评?”我回头发觉,过去五年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洗礼,大学里同学们投来的崇拜与信任的眼神,与工作后一些同行投来不屑与质疑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便思考为什么我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我自己真正要追求什么?
我逐渐感受到重过程、轻结果的意义,开始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本身、理论本身、课堂本身、孩子本身,而不去攀比成绩、名次、荣誉,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幸福,就像陈奕迅的一首歌《稳稳的幸福》中唱道:“有一天,我发现自怜资格都已没有,只剩下不知疲倦的肩膀,担负着简单的满足。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后来,有了让自己都感到意外的好结果。若你现在问我:“你幸福吗?”我的回答是:“是,我是幸福的。”因为在生活上,我比以前上班更方便了;自身价值上,我比以前更有职业认同感了;专业发展上,我有更多的同事可以交流学习了。
也许,工作量会比以前多,但我仍然觉得是幸福的。幸福在哪里?有一首歌大家都听过:“幸福在哪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力,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幸福在哪里?它在精心的耕作中,它在知识的宝库里,幸福就在你闪光的智慧里”。所谓幸福感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如果我们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可以感受孩子成长的光荣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我们便能感觉到幸福。
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曾经年少轻狂,但那时只有简单的生活,追求也是简单,人虽一无所有,但是过得简单快乐,便拥有无处不在的幸福。我想,内心强大,简单生活,身心平静,真心满意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的幸福。用心,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守望藏人索南达杰几乎品一己之力在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直至被***害。
农民张正祥守护滇池几十年,家财散尽,妻离子散。这样的人我们的身边不常见,可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阅读和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之后,觉得索南达杰、张正祥们活得很单纯,很理想,很浪漫。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地守望着自己的“麦田”?回答只能是:信仰!一般认为:信仰,是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神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现在,我们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的信仰,只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家痴狂地崇拜者某个人,应该说那是一个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如今社会的多元,各种主张,各种价值观和我们这个城市的小汽车一样多,并且各自存在,稍有碰擦,妥协的不多,争论的不少。见解如此多样,且能并存,岂不正是自由的理想国?讽刺的是,几乎人人都在抱怨束缚太多,没有自由。于是大家开始探讨幸福在哪里。白岩松,一个资深的媒体人,在《幸福了吗》一书中讲述了不少真实的事件,表达了不少真切的感受,与其说他在书中和读者一起探讨着幸福的根源,不如说是在扪心自问:我幸福了吗?在他的陈述和自问中也坦白了一个媒体人理所应该的担当,一个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9.11”的沉默在白岩松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新闻评论部充满自由空气的年会是情感的沟通,是激情和压抑的释放;放弃《时空连线》、《新闻会客厅》、《中国周刊》制片人这样的官职,重回一个单纯的主持人角色,这是他在权利面前可贵的平静和坦荡;总理参加的座谈会,直言不讳地评议国务院部委,可鉴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担当;四川地震赈灾晚会现场临时放弃对蒋敏的提问,地震救援直播中讲述笑话,表达了他对于爱的主张;“7.13”申奥成功之夜演播室里的尖叫是热情的张扬;耶鲁大学《美国梦,中国梦》的演讲展现了他的自信和开放……书中很多这样的细节都是作者在和读者一起分享着自己的幸福时光。这幸福不一定是快乐,有时也是热泪盈眶的,不一定兴奋和激动,有时也会黯然神伤。
突然想到白岩松的另一本书《痛并快乐着》,稍改一改,痛并幸福着。正如他自己所写到的:“假如真正有理想有责任的新闻人,永远感受的是痛苦,甚至在领导的眼里,反而是麻烦的制造者,并且这样的人,时常因理想和责任而招致自己与别人的不安全……”能痛并快乐,因为心中是真实的,灵魂是真实的。白岩松在书中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见解,梁老认为,人类面临又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人和物之间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任何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明天,开始信仰。”也许这就是白岩松给我们的答案。有信仰是幸福的,守望自己的麦田时幸福的,所以索南达杰、张正祥们是幸福的。甚至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考尔菲德也是幸福的,尽管他迷茫、彷徨、困惑,但心灵深处仍有自己的守望:“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也要寻找,属于我们的守望。
花了好几个星期把白岩松的《幸福了吗》读完了。
有人说,300页不到的书,居然花了几个星期看,可见效率很慢。其实不然,因为最近工作忙,傍晚回家后,吃完饭就看会报纸,看会书,白天太累,导致晚上比较泛困,看了一会就想睡觉了。所以正因为这样,幸福了吗才刚刚看完。说到整本书,基本上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来展开,以此点出种种幸福。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呢。有父母爱,有朋友帮助,有自己乐意做的事,这就是幸福。
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性。过分追逐名利,看似是在追求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幸福,其实是在摧毁幸福。我不认为钱很多就一定幸福,钱少的人家也团团聚聚开开心心地围着火炉吃饭;钱多的人家,也有不断弄着离婚,婚外情的人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钱,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内心,能否经得起诱惑,抗得起干扰。这年头,世界太乱,有钱人太多,不少人都在加紧脚步拼命赚钱,并且有些人赚钱是有违道德的。世俗的社会,物质的人们使我们更加陷入了一种混沌。幸福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自己。在来说说白岩松,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给人以正直,聪慧,儒雅的形象。
看到书中他自己介绍偶尔也踢球,还是最佳射手,突然发现自己有点像他,个人境界成就方面都不如他,但有些地方却出其地相似,不是我妄自菲薄,内心里真是这么觉得的。幸福一直是个话题,曾经有个笑话,说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幸福需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幸福。
这些奇异的造型让公园变得更加美丽,引来更多的人前来与它们合影留念。人们脸上挂着笑,我却看到背后那些造型在哭泣。
本是一棵棵苍翠的松柏,它也有自己的理想,它每天都在努力,将埋在土里的根往下扎了又扎,因为它想钻上蓝天,看一看那云朵的!
不幸,园艺师来了,挥动着电动大剪,他的`心中早有了模版,他知道松柏与冬青应该以怎样的姿态与公园匹配,于是,嗞嗞嗞,刷刷刷…….它们被无情地削尖了肩膀,削去了伸展的手臂,削去了伸向蓝天的梦想……
园艺师是专门为它们理发的,怎耐树和花草不能说话,如果能说话,它们一定会反问:“当你们坐在理发店里,理什么发型,理发师是不是一定得征求你们自己的意见?”园艺师一定回答:“那还用问?”
树们又问:“可是你,征求我们的意见了吗?”
于是轮到园艺师无话可答。
开篇,白岩松借用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这本书表达在这个世界,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过别人的生活。幸福不是比较级,你只要内心平静祥和,知足常乐,你就是幸福者。
幸福是动态的,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理解与要求不一样,当吃不饱饭的时候,能饱餐一次白米饭,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当没有钱购买一本书而拥有一本书的时候,是一件幸福的事……幸福也是纵向的,比较自己的生长过程及生活的环境去感知幸福,就会感到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但是今天的人们,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需求越来越多。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人们的需求从低层次的需求转向了高层次需求,随着人的***日益增多,对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人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浮躁,幸福感随之减弱,甚至缺失,正如文中的一段话,“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得也抱怨。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其实一个人幸福与否,归根结蒂是内心的***在作怪,它让你那颗平静的心时时处于挣扎与困惑,导致幸福感缺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