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由“读”和“感”两部分内容组成,当然重点是“读”。“读”是“感”的依据和基矗“感”是“读”的生发和提高。文章做在“感”字上,功夫下在“读”字上。有的考生说:“写观后感嘛,还不是随便瞎吹吹”在这类“瞎吹吹”的观后感里,有的议论好象“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有的引了原作一二句话,不作具体分析,就夸夸其谈;也有的为了“标新立异”,甚至曲解了原作的基本精神,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不肯在“读”字上下功夫,没有吃透原作的基本精神。
景物描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动到静,由人到物等。总之,只有把握好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新自然。景物描写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按时间的发展顺序写,如按四季的交替顺序写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二是按空间的顺序写,如按从远及近的顺序写一座山的样子。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溶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在方法上,可多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带有人的特点,让写实与想象完美结合在一起。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平时要多观察、多练习,把你所看到的最美的景色写出来,让写景,就是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自然景物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气氛,突出中心,抒发感情。
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但没有努力一定不会成功。你努力过吗?你成功了吗?或许你不知道,努力是成功的邻居。
自己的舞台自己创造、自己的歌曲自己写完、自己的青春自己奋斗。如今的我们是青少年,这个时期,不拼搏,不努力,你还能做什么?要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
记得读二年级时,我的数学很差,差到老师都不管教我,但是老师每次上课都叫我上去黑板上做题,可是我呢?没有一次做对,面对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数学学好,我并不比别人笨,只是比别人不努力罢了。
在学校,我请教一些成绩好的同学,他们都很耐心地给我讲解。回到家,我让爸爸教我,爸爸还不知道我连那样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但依然很认真地教我,由于我一直听不进去,爸爸也失去了耐心。课下,我自己找题做,慢慢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
又有一次,老师让我去做类似的题,我回想自己平常时的练习,小心翼翼地写出了答案。老师喜出望外,又高兴又惊讶:“你终于会了,下去吧。”
直到三年级,我做那样简单的题才完全没有障碍,可这时,同学们已经会做更难的题。我就跟在他们身后,一步一步地向前。
在六年级时,我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成绩突飞猛进,在班里的成绩名列前茅。六年级下册时,还被老师调去参加奥数比赛,在小考中,我的数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时候我就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我今后的学习也是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一切都源于我最初的努力,如果当时我自暴自弃,不努力学好这一科,也可能没有今天的我。
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发现一个小问题,便马上解决。对于自己的弱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去学习。
在这个年纪,我们一定要去努力。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而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
当你努力了,并取得了成就,你会明白,成功并不遥远,成功的邻居就是努力。
这里所说的“读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了“观感”等。这些“感”都要与“读”、“观”、“看”相结合,“读”、“观”、“看”之后才可能有感。感想文的文体要以感为主,以读导感。切忌平均笔墨,抑或本末倒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