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谈话》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的著作,被誉为“教师必备书”的著作之一。这本著作中,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这种形式,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容易的多,更能够思路清晰地去感受书中每个章节主要内容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思考。
目前,虽然这本书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在前六章的阅读过程中,感受最深刻的就属赞可夫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章节中所阐述的内容。赞可夫在本章中说:“师生之间互相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的尊重老师。”这句话让我想到,现今多数师生之间关系,要么是管理专制型的师生关系,要么就是放任挚爱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却很少。赞可夫的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那首先就要获得学生由衷对教师的尊重。可是,学生对教师由衷的尊重却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基础上,即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正当的权利。
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呢?用“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是否就是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如果是的话,那些放任型的师生关系中难道教师没有用“爱”的态度吗?尊重做法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我有些茫然了!接着读下去,当我看到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我明白了,尊重学生是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而且这种爱是要面向全体的孩子,而不是个别的孩子。这样的爱才是高尚的师德。我们用这样的爱,不仅会在学生面前树立真正的威信,也会感化那些学困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但是,“严”是不是意味着,就像传统教学那样,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呢?
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真是传统教学那样,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岂不是很快就会变成专制型的吗?所以,这里的“严”是在不违背新课程理念中‘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这里的“严”和“爱”是紧密结合的。老师尊重了学生,那学生也会在感激中尊重老师,并在以后的行为中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对于教学来说,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不应该着急,应认真听完学生的话;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不应该是主宰者。二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上,并不能完整的回答一个问题,不会说出思考的过程,教师只要引导说出自己的想法,时间长了,他们就会有种习惯,回答问题就会越来越棒。所以,我特别同意赞可夫所说的:“给儿童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是培养意志的必要条件,也有助于巩固教师的威信。”
当然,要真正做到“严中有爱”,需要教师去了解每一位学生。只有了解了他们,我们才可能对阵下药付出我们的爱。那如何了解一个学生呢?
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耐心和善于观察的能力。这也正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不仅要想到集体,也要想到个别。其最终还是要面向每一位学生,爱每一位学生,才是真正爱的态度。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真正的民主化。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健全发展。
正如赞可夫所说:“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爱与其他东西不同的是:它会越分越多。这样的爱,需要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学会付出,慢慢体会其价值所在。这样我们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自从踏上了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我便觉得,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一般。举例来说,服装设计师,凭借他的聪慧,设计一套服装,设计得很有创意,很出色,那就是他的成功;机件加工者,加工制造出一批批合格的零件,那就是他的成功;而教师不一样,教师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青年学生,因此,教师在对待自己工作时,不能情绪不好,更不能冷漠,而要满怀激情,要对学生付出全心的爱,还要像对待学生个体一样对待他们带有生命温度的作业。
今天,我读了苏老的这条建议,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满怀激情的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懂得了,学生对学习是否有热情,是否有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教材里的课文,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不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那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从心灵上走进课文,要透过文字达到和作者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唯有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分清,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哪里需要学生如何切入思考。如此,教师,学生,课文,才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如此,学生才是用心灵来学习,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克服难题的成就感。
记得,我在我们学校讲《将进酒》那首诗歌时,有那么多领导和同事向我表示祝贺,他们说,他们好久没听到这么好的语文课;他们说,我和学生都融进诗歌里去了。是啊,在备课时,我反复读《将进酒》,在读的过程中,我忘记了周围的世界,我觉得,自己已经幻化而成为李白,我感受着他怀才而不被重视的伤痛,我体味着他落魄却乐观自信的达观,我怀拥着那万般愁绪却不乏豪放的愁绪。是的,我的学生们在我的感染下,也被诗歌陶醉了,他们的心灵与诗文碰撞出动人的火花。那一堂课,李白属于我,也属于他们。
记得,那年教高二时,任晓智同学满怀自己对“金果”(一只狗的名字的怀念,写下一篇感人的《怀念金果》的周记。我将这篇文章在班里读了。同学们很受感染,且受此影响,纷纷写自己曾经养过的猫,自己曾经看到的鸟。一时间,班里掀起了抒写对动物情感的文章热潮。这应该就是苏老所说的对学习的情感在学生之间是可以传染的吧。
幸福其实很简单。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能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让学生的学习愿望与日增长,这便是教师的幸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能够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资料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所以,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资料,总是对自我的一次充电。
《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明白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在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并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所以,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教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日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很多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明白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所以,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仅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目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创造性的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当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一样。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当然,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能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劳动减轻到这样的程度,就是让高年级学生在两小时内,至多3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而让八年级学生完成功课的时间不超过1到1.5小时呢?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恳恳地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得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我感到,企图通过把某些章节从教学大纲里删去又把另一些章节加进来的途径来“减轻”高年级学生负担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能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
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不要求学生背诵教科书的课文,……这些教师喊学生到黑板跟前来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带着他的笔记、草稿、练习本、教科书以及补充读物,并不让他逐字逐句地复述教科书里的教材,而是让他发表议论,进行探讨。在我们学校里,例如在文学课上,高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常常引证文学作品的原著。
现在采用的教学法常常包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用形象的话来说,学生只看见每一棵单独的树,而看不见整个树林。例如,在学到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时候,学生不分巨细,把每个细节和日期都记住,而不是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事件,不会从细节中进行抽象,去把握整个事件的总的轮廓,思考它的意义、实质及其对人民命运的作用。
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
童心于教育弥足珍贵。没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没有完美的教育。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又必定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们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种情感,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当教师把爱心自然而然的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教师当作老师。这时教师所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教师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教师故作尊严,学生只会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教师“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教师。这样,教师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哲理——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
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不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和教师的心贴得更近。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
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依恋感,有时会产生连教师本人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教育的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因为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意味着按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人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这种养成教育,带有某种强制性。作为社会人,不遵循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的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对违纪者以必要的惩罚。凡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不是教育中的真爱。
前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