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经常想如果自己永远都自由自在的那该多好啊!在念书的时候就想着放假,而在家时又想着去念书。为什么?因为缺少约束。曾经看到过一条公益广告:有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而且不停的动,旁边就出现一行字“约束是为了飞的更高”。开始我还有点看不懂,但仔细想一想,是啊!没有约束就没有动力,没有约束人就会变得懒散。风筝如果没有一根线来牵引、约束它,那么它就会在风中迷失方向、迷失自我。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有很多:掉进池塘里、挂在树梢上'飘落到马路上被路过的汽车碾碎……
虽然约束是好的,但不能过多的去约束,否则就像我说的肯定会被逼疯!
有句歌词唱的好“我要飞得更高,我要飞得更高”,还有一句俗语说得好“飞得高摔得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是我的个人观点,写得不好不要见怪,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想要飞得高固然是好事,但你无止境的往高处飞,总有你累的时候吧?总有你飞不动的时候吧?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失蹄”。好好想一想当你飞不动、累的时候你怎么办?那就会掉下来,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摔得当然响了,对吧??
其实生活中也是着样,在家有父母的`约束,在学校有老师和校规的约束,走上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及国家法律的约束。人走到哪都会受约束,所以你看那些想要摆脱这些约束的人大多数都没有好结果。在学校不遵守校规的人有的被开除,有的学习成绩很差;走上社会不遵守法律的人大多数都要进监狱。虽然有些人也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却没有别人过得好,但总比那些进监狱的人强吧?约束可以督促你前进,约束可以使你更坚强,约束可以使人飞得更高……
约束在帮助你的时候,同时也制约着你!
比如说现在的世界状况吧,向着现代化、多极化发展,但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所以自然约束着发展;人们想探索外太空,无奈科技还没有达到那种水平;小时候个头比较小想要高处的东西却不能如愿等等。但是这种约束只是暂时的,人与自然可以和平相处,保护自然与发展经济可以同时进行,科技发达是人们便可以继续探索外太空,等长大了个头高了就可以拿到高处的东西了。
约束,一种动力;一种制约力;一种爆发力。认清约束的度,会使你受益匪浅!
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是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现实生活中,有过这么一则新闻,一位男子闯红灯给救护车让路而被罚款。网上人们知道纷纷议论,认为男子做的对,不应该受到处罚,可有的人却认为男子应该收到处罚,觉得这就是规则,不遵守规则就应该受到处罚。最后在人们的争议下,决定取消对男子的惩罚。
所以,规则与道德修养是相互并存的,如果规则不按客观情况制定,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毕竟规定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生活。
在我的个人的经历当中,也曾看过类似的一幕,让我久久难忘。那天我乘坐公共汽车回家,刚好也是下班的高峰期,车上的人很多,挤的`似乎没有一点儿缝隙,忽然前方传来一阵争吵声,我往里一看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位年轻的姑娘,只见那老奶奶手叉着腰,脸上凶狠狠的指着位置上脸色苍白,手摸着肚子的年轻的姑娘说了些不好听的话。听了一阵才知道,原来是小姑娘坐了应该给老人的位置,老奶奶认为小姑娘没有道德修养没有做到尊老爱幼便开始与小姑娘争吵起来了。车上的乘客看不下去,便出来为小姑娘说几句,坐在小姑娘后面年轻的小伙子站起来想把座位让给老奶奶,可老奶奶坚持要小姑娘让座,不愿坐下。周围不满的声音更大了,为小姑娘说话的人更多了。在乘客的语言攻击下,老奶奶承受不住红着脸下车了。乘客松了口气,小姑娘感激的微笑。要是乘客们坚持要小姑娘让座而不是帮小姑娘说话,后果就会不一样。由此可见我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我们应该也要有道德修养。遵守规则而没有道德修养是不合理的。
参天的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部默默支撑;生活的美好靠的则是规则与道德修养。
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如何严密也不能够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的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促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
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自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其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加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
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私以为,校长的做法、学生所受待遇是妥当、公平的。
学生为私人目的违反校规,将珍藏图书带出馆外。倘若事件到此结束,毫无异议地,学生从校规与道德两方面来说都应受惩治。但哈佛楼发生了大火,使学生带出的书籍成为孤本。到此,学生违规行为该被如何处理?先是学生违规,后是哈佛楼大火,难道哈佛楼的大火或学生手持孤本书便能使学生违规的行为不再违规,因而不受惩处吗?或者,若哈佛楼未大火,学生便应受惩治;若哈佛楼大火,学生便不该受惩治?这显然不对,学生保护了孤本完全是偶然结果,对待违规惩处方式并不该受外界因素导致的偶然结果所影响。况且,动机上,学生也并非因预知火灾,为保存孤本而违规,只是为己私欲。
那么,为什么所谓的“道德观点”认为学生所受待遇是不公呢?这是因为,“道德观点”混淆了学生两个不同的行为过程。行为过程如上文,是为个人目的违反校规的行为,应受批判。行为过程二,则是学生深思熟虑后,在个人利益有受损风险的情况下,冒着被处分的风险,将孤本交还学校,保障了学校、集体的利益。而这应受褒扬。因而,我赞同校长对两个行为过程,一采取开除处分,二表达感谢的做法。校长奖罚分明,学生所受的待遇是公平的。
校长之所以说“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正是因为“大众道德”“舆论道德”常常犯这类混淆错误,与屡经完善的校规相比,并不大可靠。
但是,又有观点认为,从处理方式可能造成的结果来看,学生可能因遭开除心生不满,下次不再为集体牺牲个人利益;可能促进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发展。这其实是误解。先不说,校长并非只有开除,而是也有感谢。就算采取肯定的处理方式,也只是使学生产生一种假装为集体主义牺牲个人利益便可以得到好处的错误认识。而奖罚分明的做法将使学生认识到,违规就应受罚,但即使违规,也会可以进行补救而受认可、感谢。而从是否促进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角度说,倘若采取肯定的处理方式,只是促使其以后学会为利己行为添上伪装——假装为集体主义牺牲个人利益——而已。
综上所述,我认为校长的态度与做法无可非议,学生所受待遇正显示了校规公正,而非不公。当“舆论道德”与校规冲突,屡经完善的校规更加可靠。不过,对于“道德观点”,也应深思,不应抱有偏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