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豪气干云,睥睨天下的勇者。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震慑了多少秦汉交替之际纵横沙场,精明强***猛将。受万人敬仰不敢对视。
然而,这样一个风云人物却也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他,项羽败了。却不是败给了他人而是败给了他自己。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
项羽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满自大。项羽小时候学习书法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而已经,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看到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抱负远大的项羽,但同时也一个浅尝辄止,自满的项羽。
其次项羽他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史记》的几个片断。
章邯率领他的部(bu)队在新安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所望”。
对项羽的残暴,项羽却似乎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于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来说是一个致命伤,所以,项羽的成长史只是一部勇猛史,却忽略了个人素质的修养和塑造胸怀天下的君王气度,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项羽的悲剧还表现于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于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曾为项羽效力,“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却不能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力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
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是项王的“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于看重武力却忽视了身边的人才,是项王失败的重因。
假如项羽是一个知人善任,勤谨周密的人假如项羽是一个善听意见,从谏如流的人假如项羽是一个能屈能伸,宽宏大量的人。假如……
那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将不会是项羽统一全国,继承秦皇天下的不将是刘邦,一路凯旋,高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就不会是刘邦!
现在常听到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说简单点—性格决定命运。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被万夫所指,世人所不,而项羽在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将军,一个让人望其项脊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人们的骂声,有人说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韩信打败了项羽,可我说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将被打败的命运。
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同时具有先天的领导力和不凡气度,他懂得带兵最重要的是要立军威,项羽一向言必行,行必果,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同时能征善战,机智多谋,带兵打战同样所向无敌,仿佛出世就是与众不同的大人物大英雄。
项羽除了上述特征外,最重要是他非常的自信、坚强,果敢,威猛,这样无比的自信,使他很少相信别人,他只相信自己,他个人能在万敌之中进退自如,百万雄兵指挥起来同样应对自如得心应手,同样他也刚愎自用,性情暴戾,因为他的能力之优秀他常常目中无人,口出狂言,一般人在他眼里都是凡夫俗子,极少有人能让他敬佩。
但他最大的错误不是鸿门之上没***掉刘邦,而是对于韩信的轻视,韩信本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韩信熟读兵书,有谋略有胆识对军事之事了如指掌,能忍他人跨下之辱就是为了不负身平所学,为了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在项羽帐下时虽是小兵一个,但每每都能未卜先知,对项羽的作战思路了如指掌,后来他投靠了刘邦,在九里山逼得项羽弹尽粮绝才让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其实项羽完全有能力避免他最来的结局,韩信、张良、刘邦三个之中他任意***掉其中一个都不会有入最后的下场,但他从来不是一个真正滥***无辜的人,他的骨子里是存有仁义之心的。如果最后时刻他过了江东,也许历史将会是重新改写。一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他的命运,回顾项羽走过的路,心痛伤感的同时,我们发现—性格决定命运。
“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在绵绵岁月长河中,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在如此短暂的人生岁月中,一个人成功与否,就像“木桶原理”一样,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智商,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情商,一个人身上的品质,我认为就是习惯的堆积,如果拥有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个人就能从容应对变故,就有良好的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就能与人友好相处,那他便容易走向成功,反之,则会一败涂地.
让我最受益的是第二讲,里面有讲到“什么是习惯 ,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
对呀,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若你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实际上你也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因为你有什么习惯就很容易传给孩子什么习惯。作为学校教育教师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我们不仅要像父母那样地教育孩子,同时,更要像优秀的父母那样感染示范孩子,让他们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 个人的习惯多在小时候养成, 正如作者孙云晓教授书中所述:“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话语虽不多,但击中了“习惯”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班主任和母亲,这段富有哲理的话语,让我对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有了更加深的认识,也使我感到教育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将是如此地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考习惯对孩子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是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我们都希望每个孩子都拥有辉煌成就的一生,那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健好习惯教育,切勿在孩子不良习惯形成时,才想起去应对,不良的习惯不仅影响幼儿身体健康,更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到那时就为时晚矣!你的任何努力都将是事倍功半、效果甚微的啊!
当然,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又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形成和巩固的,急于求成,效果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结合日常教学有步骤的进行养成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孩子渐渐步入正轨,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并与家长们积极配合、家庭学校共同努力,使学生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最后谈一谈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所有的毛病,全部是我们大人自己都有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内容不一样罢了。大人是孩子的镜子,所以正人须先正己。怎么样?且让我们自己首先来学习、践行《弟子规》,再以以身作则的榜样给孩子效法吧。我们做好了,孩子自然就会学习,身教的力量重于言教。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
正如作者书中所述:“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入手,像园丁一样,为小树修叶剪枝,使其长成参天大树,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做为老师和家长, 我一度为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深感头疼。当当网上看到孙云晓老师所著《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书中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几句话深深吸引了我,买回来一口气读完,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一共有12讲,这12讲里面分别讲了: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多元智能与人人成功;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爱学是万善之源;如何教孩子学会交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科学为安、强壮为康;指导孩子用好媒介;学会消费是孩子的必修课;两代人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其中让我最受益的是第二讲,里面有讲到“什么是习惯?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培养的重点与指标 ;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 ? 怎样矫正不良的习惯 ?在快乐的实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继承中华民族重视习惯养成的优良传统 ”。对呀,习惯不同,就是素质不同,用父母的好习惯影响孩子!和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生受益!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刻不容缓。教师就更加不用说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习惯,父母的最大优势也是培养孩子的习惯。若你不去培养孩子的习惯,实际上你也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因为你有什么习惯就很容易传给孩子什么习惯。从小慢慢培养孩子对于媒介的抵抗和诱惑,你只能引导孩子掌握一些科学的知识,慢慢的他就有了一种抵抗力。只有增强他的抵抗力和他的这种成功感,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什么是习惯?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就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的最佳时期。
对着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坏习惯,学习不好的孩子一定是学习习惯不好;品德有问题的孩子,一定是品德习惯不好。读了《习惯决定孩子命运》这本书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惰性也是很大的。
书中说得对:教育的真谛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让孩子身心快乐自由的成长!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其实孩子一定要给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我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光抱怨调皮孩子多么麻烦!多让人伤心!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们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句话真是说得很对!因此,防治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越早越好!从儿童时期,就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和高度重视。
此书取名为《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不只是针对书的内容,是说明了一个真理: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以其崭新而爽朗的风格备受后世关注。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为代表,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领风***。其中最负盛名者莫如曹植。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累封为陈王,谥为“忍”,世称陈思王。曹植文学才华在其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加上性格的率性纯真,导致在政治斗争的失败,开始其后生的颠沛生活,报国无门,郁郁而终,可以说,是他“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酿成了他的悲剧。
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植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如其自言是“生乎乱,长乎军”。他亲历战乱,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建安年间,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原,他网罗了不少文学之士,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方便。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以建安为界,他的创作分前后期,前期宽闲安逸,后期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这完全与其性格分不开的。
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可以说是整日无所事事。《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如《赠丁仪》。雅好慷慨为当时建安风气,不独曹植有。这与当时天下大乱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多而快,慷慨豪迈的情绪四溢,加之曹操这个活样板的榜样力量,时人渴创一番事业。这也是曹植念念不忘去上表自试,望能一展政治抱负的原因之一。
建安前期,曹植因才干与文学造诣的不凡得到曹操的宠爱。当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各子作赋,“植援笔立成”,一下子引起曹操的注意,“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曹操因此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认为他是“最可定大事”,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本来,如果按此照样发展,他会接替曹操之位。但是,偏偏他的诗人的纯真率性慢慢为曹操所看不惯,失掉了宠爱,并招来曹丕对他的猜忌。
曹操爱惜文才,这从他网罗各文人学士于府中和到大漠去赎回蔡文姬可看出来。但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更看重政治品质。他不愿意他辛苦一生的江山拱手让人。他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作为诗人,曹植的做法和性格无可厚非,常人会认为此乃诗人之特殊。但作为政治家的继承者,太不稳重,易授人话柄,难以服众。
有以上的缺点,在曹操眼中已失掉资本,即使没有曹丕的“以术相倾”,抬高自己,贬低曹植,曹操也不会考虑把王位传给曹植。加上善于机心的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收买人心,致使宫人左右纷纷为他说好话。曹操逐渐把天平倾向曹丕也是必然的。曹丕这一手段后来为隋炀帝所效仿,同样是铺平了通往皇座之道路。不同的是杨勇终于没能逃出生天,曹植则保全了性命。
曹植空有政治抱负而无政治头脑,在失掉父亲的宠爱后仍不自知,继续任性罔为,不自雕励。如有次他居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显然是不按制度而为!已经触犯了“王法”,使原先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的曹操大为恼火,彻底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
大概是想对曹植作个警告,也提醒下属们别忘了自己的本分,曹操***了曹植的得意谋士杨修。在《三国演义》里,杨修一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宣言,猜透了曹操心事。让曹操感受到威胁,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的头挂到营门上去。曹植深受震动。此时此刻,曹植已失去父亲的信任了。
曹丕趁机落井下石。当曹操派曹植带兵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时,曹丕在曹植将行前“逼而醉之”。曹操要召见曹植,醉到成泥的曹植当然不能接受命令,这无疑让曹操对曹植的坏印象又加了几分。曹植的缺乏政治头脑于此又见一斑。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加深,老想找机会***掉心头大患。一次,他苛刻地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故意刁难。曹植作《七步诗》:“煮豆燃斗箕,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箕豆相煎喻骨肉相残,内中有无限感伤,其实又是对曹丕的冷嘲热讽。最后,如果没有太后的维护,估计曹植亦难逃大难。因为以曹丕的为人和能力,要在诗中找点什么破绽,不是什么难事。
从此,曹植诚惶诚恐,屡次遭贬,四处迁徙,生活困顿。但肉体所受之苦比不上心灵创伤之苦。黄初四年,诸侯王入京朝见皇帝,任城王曹彰突然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与白马王同归藩地又遭有司横加干涉,兄弟间生离死别,倍感凄酸。《赠白马王彪》说“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对兄长曹丕仍有所保留,一来环境险恶,二来内心仍存在幻想,那种对骨肉亲情的幻想。在黄初三年写的《洛神赋》,就表达了美好愿望幻灭的失落、伤心和苦闷,有冤无路诉。
在其侄曹睿在位时,曹植仍没有放弃“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努力,先后上《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言词激切,发夫至诚。在经历了曹丕的铁笼统治后,曹植的思想虽有含蓄一面,但对其侄,又露出其率性一面,尽管不如以前的“任性而行”,有点兵行险着之感。或许是想来个激将法之类。可惜曹睿并不在意,于是曹植只得怅然绝望而死。
曹植的一生,勋绩在翰墨、赋辞之中,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受自身性格所困,率性而行,结果是葬送了自己。
性格决定人的成功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性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原来性格对于人的成功也起着重要因素。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我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性格”。
可见性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前几天看了一篇有关战争年代两位历史大家的文章,让我感受颇深,掩卷深思自我反省了一番: 同样是同一时代的历史大家,钱穆却一路好运,事事顺心。而陈寅恪却厄运连连,终生不得志。表象看似乎都归于世事战乱及人们迷信的命运造化,但细想却与性格不无关系。还记得每次我在完不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发脾气,一点都没有耐心去重新做,我妈每到这个时候就说我性格一点都不好,我没在意,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来,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人生在世,很多情况下命运并不能够如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荀子说:“人之命在天”主要是强调人对待天的态度,请保留此标记的命还在于如何对待天,而人对待天的态度则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最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机遇,另方面就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机会对于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些人就能够抓住机会,取得人生成功。性格决定命运,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人的命运主要归结为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而不能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一个人是幸福还是悲伤,主要是自己的性格因素决定的,在环境中由认识、情绪、意志活动而构成对事物的看法,稳定下来经常习惯性的行为举止而形成的性格,芸芸众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命运不是安排,而是性格的模化演绎着生活的多彩世界!
从前,有个主人,家里养了3只公鸡和3只母鸡,有只公鸡最懒。第一天,一只公鸡早上啼叫,被主人***了吃。第二天,又有一只公鸡早上啼叫,也被主人***了吃。
母鸡们着急了:只剩下一只公鸡了,如果也被***了的话,母鸡们可怎么办呀?母鸡们连夜召开了一个会议,想想如何保护这只公鸡,可是,到了早上也没想出来。但那只公鸡好象一点也不怕,早上,它并没有啼叫,果然没事发生。过了几天仍是这样,而且,公鸡的生活还比母鸡们好。母鸡们疑惑了,它们问公鸡是怎么回事,公鸡说:“主人从来不起早床,所以只要一大早不叫,就没事了!”母鸡们这才明白过来。
耳边经常听到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她的一生。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可谓是有勇有谋,论计谋、军事才能,其实并不比诸葛亮差。但曹操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性多疑。用人疑,用计疑。这说是他多疑,也说明了他的不自信。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在与诸葛亮的多次战斗中,因为多疑,因为不自信,而落败。并最终没能成就霸业。
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就比曹操做的好,华容道用关羽拦截曹操,事先他就想到关羽会手下留情,放曹操一马。但他还是坚持用了关羽。表现了他的果断,也表现他对手下的绝对信任。以后再让部下做事,部下不用考虑自己做不好,或是做不到。因为领导者用自己,首先就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让部下在做事时,无顾虑、不拘谨,做事才能马到成功。
就是这样,诸葛亮才博得了“足智多谋”的称号。
再说张海迪。她的事迹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她在高位截瘫人情况下,仍坚强地生活、学习。这也与她的心性有关。正是她的意志和雄心,给了她坚持生活、学习的动力。因为她心里想的是自己并不是个病人,而是一个健康的人,健康人能做到的事,自己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做到。事实证明她真的做到了,并且比某些健康的人做的还好。
还有人人敬仰的周总理,他在年少时就在课堂上大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和志向。并努力去实现。最终做了中国的第一任总理。真的为中华之崛起付出了自己的一身。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用数。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有什么的性格,就决定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