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有一只小动物,它是一只惹人喜欢的狗它的名字叫“妞妞”,它是我的朋友,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它的眼睛黑黑的;它的耳朵又长又黑;身体像天上的满月的月亮那么的圆;尾巴长长的,像一条长长的绳子。
又一次,妞妞生了一只小狗,我便把小狗放在妞妞身边,妞妞仔细地在照顾着小狗,让它不受到任何一点伤害。如果我想抱了一抱小狗,妞妞就不肯让我抱小狗,即使是我妹妹它也不肯。在晚上,如果很冷的话,妞妞会把小狗抱在自己的怀里,让小狗不会被一股股冷风吹到,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心一酸,便从柜子里拿出一件小衣服,盖在妞妞和小狗的身上。妞妞和小狗便温暖了许多,我的心便高兴了许多。
妞妞看我的眼神,变得温和了许多,因为它知道了,我对它的友好。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我和妞妞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渐渐我就能抱小狗了。
这就是我的小动物----妞妞,它成了我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假设你刚乘上一艘足够大的小船,就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请求与你同船,你会怎么做?一定很为难吧,不答应呢,自己的良心过不去,答应了呢,自己的安全又不受保障。在《世说新语》中,两位古人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华韵,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他们的船,华韵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幸而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船却因为太重而行驶缓慢,王朗就想要甩掉那个人,华韵说:“我当初为难的就是这个呀,既然我们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就不能因为情况紧急而丢下他。”便依然带着并帮助着他。世人就凭借这件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两个朋友,对同一件事的选择竟截然不同。
世人都认为华韵优,王朗劣,都认为华韵急不相弃的言行很值得颂扬。的确,华韵不轻易向别人承诺,既然承诺了就一定做到,这种品德真的十分高尚,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就是说的华韵这种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体现在行动中去,并且敢于承担因此付出的代价。华韵是真正的君子。可是华韵也有缺点啊,他不应该这么优柔寡断,不是吗?再说王朗,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断言王朗是小人。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王朗也是一心想要帮助别人的,只是他也没有想到会有匪寇跟来,而他后文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不过是出于生存本能而已,并且没有真正的做出这件事。试想,换做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华韵那种境界呢?我们能够做到王朗这样,有一个救人的初衷,也是很不错的了。王朗后来想法的错误,不可否认。在刚开始时如果华韵,王朗两人没有携带那个人,也许他还有生存的机会,但若是后来华韵,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他一点生存的希望也没有了。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学会选择并且真正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既要像华韵那样信守自己的诺言,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又要下王朗一样有一颗本质善良的心。既然做不到真正的君子那样,那就退而求其次,既考虑他人的心情,又考虑自己的处境,做一个善良而不失智慧的人!
《世说新语》真的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又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不在愉快的邀请别人上船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警惕呢?初二九班姚思羽?
春雨后阳台的小石缝里,时常趴着几只灰黄的蜗牛。每当阳光洒在长满青苔的方砖时,它们就一只只缓缓爬出来,伴着朝露径直向墙沿上爬去,渴望在最高点多沐浴些阳光。
清晨,一夜的雨停了,阳光透过水滴把阳台照得亮晶晶的。墙面上倾刻问充满了生机,一只只小蜗牛好奇地探出头,慢慢地向着有阳光的墙沿爬去,在墙面上留下了一道道透亮的痕迹。小小蜗牛细心编织着它们重重的壳下那大大的梦想在少有生机的阳台,这是一处极有活力的景致。 对蜗牛的回忆很少,只想起孩提时候住在乡村的老石屋里。每到春雨过后,墙角缝中总会有一只蜗牛背着另一只蜗牛在墙壁上爬,找个洞钻进去。再一次的雨后,便多了许多小蜗牛。这时,我总会同玩伴们到长满许多青苔的老墙根下翻开那些久未挪动的石头,提几只漂亮的小蜗牛放到
筷子上,看谁的蜗牛爬得最快。可渐渐长大后,也便渐渐忘了这个游戏。
生活中再也没有蜗牛,只有成绩了。
想到这里,心中忽然涌上几丝无奈与怀旧。这时,那几只渴望阳光的蜗牛已爬到了半墙腰上,似乎都有些累了,丧失了先前的热情,有几只开始往下爬,有的索性缩回了壳里,不再往上了。 仅有只极小的蜗牛仍有点顽固地向阳光靠近,继续着这有趣而艰辛的旅程。
我叹了口气,开始为那些无心向上的蜗牛们惋惜,嘲笑那几只回头的蜗牛不如把回头的精力用在坚持的信念上,都只差着一半啊。但那口气听来更像是叹息自己。
曾几何时,自己不也在为自己没有坚持努力而无法考好中考而叹着相同的那口气么?偶然回过神。发现那只小蜗牛已爬上了墙沿,与我一同沐浴着雨后清晨的阳光。它尽情地把弱小的身体从壳内向壳外尽力舒展,算是自己成功的仪式。 蜗牛实现了它渺小而简单的梦想,重重的壳里裹着轻轻的仰望。我们一同在此刻呼吸每一缕阳光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眼前恬静的青山,远处清晰的平房,虽不迷人,但极和谐地罗列在水灵灵的乡城里。
心中一阵莫名感动。或许,蜗牛就像我一样的无奈但充满希望;更或许,我就是一只努力爬向高处,渴望阳光的蜗牛,驮着重重的壳一步步往上爬,幻想乘着那片叫理想的叶子往前飞,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
晨风吹干了蜗牛流过的泪和汗,在墙上化成那道透亮的痕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习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平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席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习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了,阮籍说,***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父亲是禽兽,***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近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 :“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席》《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