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精神》一书中提到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守、破、离。我认为,这三条中“守”最重要,只有倾注一生的坚守,才能成就真正的匠心精神。
守,是以理想为基础的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既然选择要去做一件事,就应当有终其一生坚守的决心,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追求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完美。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匠心精神。
匠心频频出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域中,足以见出整个社会对其的认可重视程度。不错,如果我们都能将匠心融入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那样产生的价值将无法估量。高效与精湛同存,创新与坚守并行,如此,定能有所成就。
学习匠心精神,放在首位的就应当是塑造坚守、专注的品格。“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守专注便是九层高台之累土。如果无法坚守,怎么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如果缺乏专注,又何谈追求完美的能力?所以说,坚守与专注就如船桨一般,推动着匠心的大舟平稳前行。
就像今年火爆网络的历史散文家汪衍振,花费二十一年才完成一部“史书”,有人计算称他平均每天只写不到三百字!如此“龟速”的作者实属罕见。但他的“慢”是“慢工出细活”的慢,并非“无限期拖稿”的“慢”。他曾为了搞明白李鸿章官职的调动,连续翻阅了数月的史书。他说:“我也可以像其他作者一样一天写几千字几万字,但历史是不能哄人的啊。”正是由于汪衍振对于完美的追求,对待历史的一丝不苟,对待作品品质的坚守专注,这样的匠心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深得读者“专宠”,成为历史文学的畅销书目。由此观之,坚守与专注才是匠心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匠心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愿意为了追求那几微米的精致而倾注大量的精力心血,坚持研究,专注完美。这种精神已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中,就如大国重器中的航天器、潜水器、航母、大飞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背后哪一项不凝聚着匠心精神?这些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们终其一生都为了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奋斗不息。
择一事,终一生。学会坚守与专注,在追求理想的大道上,发扬匠心精神。我相信:守住方寸,咫尺匠心。
一个国家,有一种精神最宝贵,那就是对历史的认识。把握与躬身力行……虽九死而不悔,历千难而不覆。
——题记
长征从1934年开始,2万多人长征,到1936年10月,历经2年的磨难,最终只有大约1000人顺利走完长征的路途,这是多么惨重的损失呀。如今的草地已没当年那么多沼泽;岷山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岷山;泸定桥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寒冷;金沙江已不像当年那样湍急。
想当年,红军过草地,吃树皮草根,体现的不正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吗?长征时,战士们能吃到一点儿的野菜、喝一滴汤都算是山珍海味了。而我们这些天之骄子吃肥肉说腻,喝汤说淡。而这些东西在红军眼里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却那么奢,这么挑。跟红军比起来,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死后为了不让队友伤心,又怕队友冷着,在死之前自己把自己的衣服叠好,然后用草把自己盖起来,把叠好的衣服放在身旁,这样,自己的衣服就可以帮别的战士保暖了。我们这些没体会过红军生活的宠儿,穿衣服穿一件扔一件,总是要穿好的,赶时髦,见了别人穿得比自己好马上要买新的,比吃穿。如果红军能得到乞丐穿的衣服都笑了。如今我们和红军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们穿得好,吃得好;红军吃树皮草根,穿破烂衣衫。每当想到这是,都有一丝愧疚在拨动我的心弦。
我还记得我学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老班长钓得的鱼煮熟后,让战士们喝汤、吃鱼肉,自己却吃鱼骨头和鱼刺。就这些已经让我不禁流泪了。这体现的不正是老班长先人后已、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吗?就拿生活中的来说吧,父母有好的也给我们,我们却不知把好吃的给父母,这是多大的罪过呀,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难道不应该有所回报吗?
红军的精神是伟大的,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确,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俱备的确实是红军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那先人后已和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
如今,我也向红军精神进军。长征精神随我心动!
敬爱的邓稼先爷爷:
您好!
在我们初二的历史课本上,学到了您的一些东西,又在网上查找了您的一些资料才知道您是那么的伟大。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您做了十多年的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您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直到您死后,人们才了解您的一些事迹。
一次,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了问题,原子弹坠地被摔裂。您明知道很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因您抱过被摔裂的原子弹,后来回北京强制检查过后。发现您的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可您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您仍坚持要自己去做,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从这里充分体现了您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您的生平得了多次的奖,如:在1982年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又在1986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些您应该都知道,可后面这两项奖我希望您知道,为什么是我希望呢?因为这两项奖是您逝世后追授的,就是在1987年和两年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又授您“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您对祖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致此
敬礼!
您的后辈:xxx
20xx年4月5日
大师,是有突出成就的、天赋异禀的杰出人才,他们开拓领域、致力革新。工匠,则是铸造产品、资质中等的优秀人才,他们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世界上不能没有大师,世界同样也少不了工匠。因为,一个大师开辟的道路,需要无数工匠去平整。
大师情怀,是以才华为基础的狂放不羁,是以视野为前提的自我革命;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一板一眼,心中只有作品,没有对名利的妄念。
大师固然无价,但工匠精神更值得大多数普通人学习。
工匠精神易学,难度容易接受。王羲之四海放浪形骸,鲁迅怒怼整个文坛,那是建立在极高的才华与极强的自信之上,甚至借助了运气的成分。敢于挣脱世俗束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悲悯整个民族,首先要宽恕你的宿敌;聆听心灵的召唤,还要有召唤才行。这些大师情怀,实在难学。而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只有恒久、完美和单纯。与大师相比,工匠只需要剔除随便、马虎与浮躁这些小缺点,不必苛求太多。
工匠精神普适,不对人要求太严。大师情怀只适用于大师,而加之于普通人身上,就成为狂人。大师毕竟是以天赋为基础的,在全人类中也是极少数。而工匠精神是普适通用的行为准则,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具备。与人才辈出的犹太民族相比,德国人貌似少了一份才气与灵气,但德国至今仍在医学、工业成为典范,离不开全国上下的匠人精神。德国人将规则看得神圣,将流水线上的每部产品乃至每个结构件当做艺术品看待,愿意并乐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某项工作。人民在充实中幸福,国家在沉默中富强。平凡的工匠带来了非凡的成就。
其实,工匠精神与大师情怀并非天涯相隔。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每年两次参加时装大会,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块布。没有自我炒作,没有追随潮流,也没有野心勃勃。这位大师级的服装设计者,却又这一颗谦卑、专一、精益求精的心。这位大师本就是一个工匠,水到渠成,厚积薄发,是工匠精神培育出了一位大师。
脚踏实地,心平气和,专心致志,这样的工匠精神,会为世界留下无数精良可靠的作品,会让无数天马行空的梦想落地开花。
我对食物很敏感、挑剔,家人都觉得我很难伺候,不过最后终于找到符合我的胃口、完全不会使我挑食的滋味,那就是——外婆煮的菜。
说到外婆煮的菜,真令我无从挑剔、赞不绝口。他做菜除了讲究食物有没有入味,更着重于食物的健康性,这可是比电视上的名主厨还厉害呢!我吃过山珍海味,都对味,那为什么只有外婆煮的菜能赢得我的青睐?答案很简单,因为外婆在食物上比谁都还注重健康原则,而且为了从小虚弱的我,还特地到处去寻找各种草药,细熬炖出营养的草药鸡汤。不管我有多疲累,只要喝下去,马上精神抖擞大补元气。他的做法看来很简单,但份量比例若没拿捏好,味道就差上了一大截了。首先将水煮沸然后放入一整只肥美的鸡,再来加入香气特殊的九层塔、清香的薄荷何带点腥味的鱼腥草提味,最后下去炖两小时,使你精神百倍的草药鸡汤就大功告成了。
除了草药鸡汤外婆还有两道拿手好菜——什锦大杂面和日式豆腐味噌汤。首先将沙拉油好,将葱爆香,“劈哩啪啦”的声响,炒热锅子,也炒热了厨房的气氛,当香味溢出来时,即可入脆嫩的猪肝、滑溜溜的花枝、顽皮的小白菜和QQ的鱼板,接着加入黄面和嘴吧总是关不了的蛤蛎,最后再加入酱油、盐巴调味,一碗什锦大杂面就完成了。吃起来有一种浓浓的家乡味,黄面香Q带劲加上弹牙的鱼板简直就是绝配。
另一道外婆的拿手菜是——日式豆腐味噌汤,首先将洗好的豆腐放进高汤里,锅里哔哔啵啵悦耳的声,是细嫩的豆腐在高汤里的舞蹈,豆腐香醇的滋味因此发挥到极致。再来加入一些海带和味噌,起锅前再洒一些盐巴调味,一碗热腾腾味噌汤就上桌了。喝起来满口豆腐和味噌的香醇,喝完了保证你会回味再三,变成一种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好味道。
是外婆让我放下对食物的挑剔,是外婆让我重新找回对食物的热诚,是外婆让我尝到浓厚的家乡味,我决定要把这幸福的滋味一代一代传下去。
“海明威”对于这个名字,既不陌生,但并不是很熟悉。最常见到他的名字也就是在语文书上或课外阅读的书本上,对于他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巧好,我参加学校文学社的“寻找成功人士,获取成功启示”作文活动课里,读了一本专门介绍海明威一生的书。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忧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枪自***。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的我,对于他的一生,只能感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没错,这句话就是出自于海明威着作《老人与海》中的一句经典语句。
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桑提亚哥出海钓那条大鱼的故事:好几天,老人与那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小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是的,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也许,我就是被这画面给吸引住了。而且,小说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
如果你看了关于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事迹,或许,你也会质疑,究竟是什么会令他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其实年少的我也不知道,但我觉得大概是一种精神,一种硬汉的精神吧,也有可能是别的。
在这次“寻找成功人士,获取成功启示”作文活动课里,我找到了海明威这个成功人士。在他是身上,我发现,要想成功,必须过得了心里的那一道坎,如果连自己心里的那一道坎都过不去,注定失败。所以,要毁灭它,才能成功。就海明威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以后的生活,学习上,我也要做到像海明威中的《老人与海》的老人桑提亚哥一样,面对困难,要有硬汉的精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