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
②道理论据(引用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是拥有无尽的财富,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还是受人注目的地位,然后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古往今来,无数人执着地追求着各自心目中的幸福,嫦娥怀抱着幸福的梦想,然后吞下了长生不老丹,飞上九天,成了月中仙子。可独守着寒冷的广寒宫,她是否会感到做神仙的幸福呢。
而渴望进入上流社会的马蒂尔德,在戴上项链做着幸福的梦的同时,却没有想到这幸福是那样地短暂,她为她的幸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嗜财如命的葛朗台,拥有如山的金币大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吧。但当他年老力衰地坐在轮椅上盯着他的密室,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他的金子时,这样的幸福是多么的可悲。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我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然后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我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我的坟墓。
当中国的封建学子们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为人生的最大幸福,并且为之奋斗终身时,吴敬梓则用他的笔给我们绘出一个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的场面,幸福就是如此吗?我怀疑了。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杜甫有诗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后这是杜甫认为的幸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自由自在的幸福是李白的人生写照。司马迁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诠释着自我对幸福的理解,而登上岳阳楼的范仲淹应对滚滚的江水,吟诵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此为幸福。
感叹古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我也渐渐得出自我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它不是千金的财富,不是受人注目的地位,而是为人,为别人着想的奉献,是付出,这就是我要的幸福。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学习乃人生之常事,“勤能补拙,静能生慧”。过眼烟云之语,或抛于脑后;或以此为戒,盖可“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你回味起它,别有一番滋味。
初次来到书法班,眼前端坐着一位精神抖擞的老师,虽穿得不时髦,但还干净整洁。母亲道明了来意,还不忘把我的“劣迹”陈述一番,老师热情的倒了一杯茶,举起茶杯,正平扑通扑通的心。
老师摊开纸,铺平毛毡,倒好墨汁,浓郁的墨香无不吸引着我想尽快学成,但我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万事由不得急,得慢慢从基层做起,做好每一步。熟知完“文房四宝”之后,便开始握笔,老师说需握十分钟。什么?十分钟?心燥阻碍我不到五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
十分钟过后,可坚持下来了。接下来要先学习基本笔画,老师先做了示范。笔在宣纸上挥舞着,那一笔一画,道出书法的韵味。慢慢的,我也模仿着老师的模样,认真将其写于纸上,横竖撇捺,方方正正,受其于老师之赞。
几次后,又提起笔,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咦!怎么回事?老师看到了,抓起纸张,揉成一团,扔出窗外,生气的怒吼着:“人如手中笔,心如腕上力,心却如此浮躁,怎能写好字?纵使你有再高的天赋,又如何?”
面红耳赤,重新接过一张纸,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沉思了片刻之后,再次提起笔,重新书写着,书写着横竖撇捺,书写着人生的哲理,修身养之燥心。
学习书法也六年了,而今画想起那句语重心长的话语,回味着,感受着;是啊!俗话说:“勤能补拙,静能生慧。”
言为心语,字为心画。一次次提笔,除去的是疵意的浮躁;一滴滴墨汁,浸染的是浓郁的心思。书法中横竖为规,撇捺为矩,横竖撇捺书写的是人的方寸,事的条例,心的安逸。
书法,改变了我的性格。今日,再次回味,成为人生的历史,愈久愈深!
曾经在最开始的时候告诉自己,带着微笑出发。我始终带着你爱的微笑,一路去寻找我遗失的美好。
——题记
如果生活是一副绚丽的图画,那么微笑就是彩色的画笔;如果生活是一首美妙的乐曲,那么微笑就是跳动的音符;如果微笑是一颗额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微笑就是苍翠的树叶。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带上微笑出发,我们将收获世间的一切美好。
六月,蓝色
面对即将结束的小学生涯,我竟然不知怎样,也显得措手不及。初中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我珍惜着最后的时光,和朋友嬉戏打闹着。我仿佛看到了摩天轮在旋转——有人说,仰望摩天轮就是仰望幸福,我此时就连骨子里,都透着幸福。
看着将要来到的期末考试,我没有紧张,没有失望。我只是微微笑着,微笑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给了我勇气,和希望。
七月,灰色
夏,多情地来了,带着一份飘逸,携着一缕清香。在这个炽热的季节里,我将要迎来小学的结束,和漫长的等待。
我依然无所事事的在家里,呆呆的看着墙上的挂钟,它忽然走得很缓慢,秒针、分针、时针一个接一个悠悠的转。
喝着牛奶,看着漫画,无聊的六月,暗灰色填满了我的生活。
我只能用微笑面对,抛开一切的不愉快,在灰色的七月边缘,我看到了缤纷的彩色世界。
八月,绿色
即将来临的初中,让我的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味道。
有酸——和小学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想法,会是怎样的呢?有甜,又可以交到许多新朋友了啦!也有苦,唉,是不是初中很辛苦,要每时每刻都在奋斗呢?还有辣:哦,好奇心和讨厌的心并存的滋味。
哎,初中啊,与我之间只有隔一层薄膜了。我带上了微笑,我的脚步更快了。
九月,金色
九月,溢满希望的时节,承载着我的理想与奋斗,向前欢快前行。
初中的日子开始了,那么真实地在我的身上上演着。一次次的`蜕变,见证着我的努力,我的心血。我用好奇、乐观的心来迎接我的初一,以微笑的态度来面对我的初一,我快乐着,努力着。
我带上了微笑出发,将去迎接更加绚丽的日子。
微笑是一盏明灯,微笑是一座桥梁,微笑是一副明镜,是它,让我们发现了美好的友谊,架起成功的桥梁,感悟万事万物的美好。
让我们用微笑埋葬忧伤,用微笑浇灌辛劳,用微笑填补空白。
带上微笑出发,生活的乐曲将更加悦耳,生活的画卷将更加绚烂,生活的大树将更加茁壮。
过历史的岚帐望去,隐约中祖先们用石斧开辟出的始祖图腾依然清晰可见,倾听祖先的脚步声,它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璀璨与辉煌——题记。
灯火阑珊,笔尖轻轻的、急促的在纸上飞扬着,我正企图用它来勾画出五千张树叶的脉络,描绘出每一朝美一代的版图。或许我的笔触仍然稚嫩,可我实在是无法令自己的那颗激情澎湃的心平静下来,所以希望借我拙陋的文笔记录下今日所见所想得点点滴滴。
“八重宝函”、“西汉玉仙奔马”、“唐鎏金舞马衔权纹银壶”……若非亲眼所见,我仍不敢相信这些近乎完美的艺术品是出自几千年前劳动人民之手。是的,今天我正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期盼已久的“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原本我是以一种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心情参展的,谁知当一件件来自数千年前的工艺品一一呈现在我面前时,我心中的震撼与感动早已溢于言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酒仙在与世无争、半醉半醒之间吟出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在他之后吟叹“朱门猪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杜子美,以浪迹天涯的孤寂,看透事情的悲沉,枯槁的沧桑,郁愤的哀痛向后代诉说着那段苍凉的历史。还有白居易、陈子昂、李商隐……是他们创造了大唐群星璀璨的天空,写就了五千年文化中最为辉煌的一页。当我从这些近来才在陕西“重见天日”的文物前缓缓走过,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就浮现了这些诗句,同在一个时代,这些精致的文物是否也经历了一个伟大王朝的兴盛与灭亡?是否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国献身的壮丽与伟岸?是否能够像我们这些后人透漏前人的所感所想?
尽管文物仅能静静的被挡在玻璃橱窗外供我们后人观赏,可它所看见的、它所经历的、它所能见证的是那么的深刻,是任何人甚至是时间都无法磨灭的!
今天,来自数千年前的艺术品令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而一同参展的人们也同样令我感动。当我刚到门口,人们早已经排起了长龙,而且其中不乏学生,有的比我年龄还要小;除此以外,甚至有头发花白、满面沧桑的古稀老人冒着冬日刺骨的冷风、冰冷的雨丝前来,而他们竟然已来过数次,为的仅是带着儿孙一同来看看这来自千年之前的珍贵文物,他们语重心长的说:“这机会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啊!”
后来,我在报纸上了解到这次的展览吸引了近30万名上海市民参展,而且在参观的观众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仅四岁。这些数字令我再次的感动,这足以说明上海市民们对中华历史文明的关注,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上海市民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这些都为了上海更辉煌的明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不想因为我对中华文化几句粗陋的见解而抹煞了中国文化,因而我也只敢选取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几粒微小的细沙来抒发自己对此次观展的感想、对上海未来的憧憬、对中国文化的景仰,仅此而已。
我希望用我稚嫩的笔画下那条正在腾飞的龙,龙的希望告诉我,中国是辉煌的!希望这文明的辉煌能够带动现在及未来的成功!愿我们伟大的中国创造出更为壮丽的明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