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算在老妈看电视的时候把这三个字说出来。
老妈终于打开了电视,坐在了沙发上,可是我一时却说不出口,我在她身旁绕来绕去,绕来绕去,想着怎样“表白”才好。
“别在这儿走来走去,我要看电视呢!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老妈说。
“没……没……没有。”我有点结巴。
咦?我的嘴怎么不听使唤了?想说“我爱您”,出口的却是“没有”二字。看来要再来一次,而且必须成功。
老妈依然在看电视,我的脸很烫,仿佛所有的血都涌到了脸上。
我深吸一口气,壮了壮胆,神情庄重地望着老妈:“我……”
“怎么了?脸这么红?发烧了吗?”
“我想吃夜宵。”
唉,关键时刻老掉链子啊,又把“我爱您”说成了“吃夜宵”!于是,老妈站起身做夜宵去了。又失败了,下次一定要成功,我暗下决心。
吃完夜宵,我壮足了胆,涨红了脸,对坐在身边的`老妈说:“我……爱……您!”
我猜测老妈可能会说“我也爱你”之类的话。不料,老妈并没有这样说,而是用狐疑的眼神逼视着我,说道:“今天又干什么坏事啦?”我心中的热情如悬河泻水般跌入无底深渊。咋是这样的结果呢?
“我没犯错误。说声‘我爱您’不行吗?”我很尴尬。
“不对啊!你肯定犯了什么错,告诉我,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天地良心啊!真没犯什么错啊!早知道就犯个小错了,起码还能有个借口吧,我想。我无可奈何道:“真没犯错!难道我不可以跟您说‘我爱您’吗?”
“可……可……以,但你好像有点怪怪的……”
唉,她咋就不信呢?
我跑回房间,陷入了沉思。我想,老妈是“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虽这么说,心里肯定很温暖吧。虽然看不到老妈的神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脸比我先前的还红,呵呵,老妈也是羞于表达的人呢。
伫于人生拐点,对于即将步入大学的“我”而言,向后,有父亲“只要活着,试错吧”的切切之言;向前,是无数尝试之举的乐与忧,以及背后痛斥“作死”的世人之耳语。言论纷杂,疑惑丛生,人生选择又当何去何从?
不难理解疑惑之所在,“试错”与“作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着“尝试”的行为,只不过“试错”侧重于尝试的原因、起点,而“作死”或可以理解为对某些既定结果的尝试的定义;更何况试其“错”,似乎本身便包含有尝试失败之可能,是否仅因为结果的体现而被舆论施以不同的论断。对于“试错”与“作死”的选择看似便成了一个矛盾命题。
然而,即使不否认二者可能具有的相似因素,我们也应看到不同语境赋予它们实质的差异。正如父亲出于对胆小的孩子追寻人生可能而说出“试错”的推动之言,试错固然有错的可能,实则以原则、底线的把持为前提,并在不懈的尝试中厚积以绽放;与之相对的,世人所斥诘愤惋的“作死”,则指向的是借挑战之名挥霍轻视生命之为,此类行为有尝试,却只能让人看到消弭原则的精神荒芜。亦可以说,“试错”是在底线的恪守下的云端之舞,“作死”则是抛弃了现实土壤的凌虚蹈空。
由此可观,我们选择的过程,实际是价值构建、人格坚守的体现,这也就要求我们不囿于对行为的定义,而是把守自我,在人格坚守中以试错精神,寻人生进退。
可以看见的是试错对于生命历程的标记与激励作用。不可否认在瞬息变迁的社会中,相当部分人选择以知足与安逸追求不可动摇的真实,但生而为人,试错便是在有动摇余地的可能性中留下有别于他者的生命标记。“每一个尝试,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一种不同的失败”,然而相对于结果,另一方面,正是试错带来的阶段性经历,让自己不至沦为“把365日过为1日”的麻木重复。
而试错之上,试错精神本身便是含坚守、原则的人生态度。试错精神以“试”为起点,却并不只指向尝试结果或次数,而更在于在“错”的积累中摸索出生命的“真”,这种真,是对于理想、未来的期许,因蕴含着个人价值追求,便兼具有对于“我”的坚守、对于底线的把持。多少人在激进中毁灭,在犹豫中蹉跎,王鼎钧所言:“时间像筛子,筛得每一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正是试错精神,让我们成为伫立于时空长河岿然自如的一群。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而今社会,仍有许多“作死”之人宣告着自己的价值实现,仍有许多独立的灵魂在尘世的蜚语中同化庸常,如何端正价值取向,为个人乃至社会的前行树立坐标,施就四海,是我们选择之余所要深思慎取之处。
愿追求路上以试错精神,退以人生坚守,进就生命突围。
有人向千余名中小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结果是99%的人都说出了这个答案:“一只都没有呗,都吓跑了。”
我们该高兴吗?为学生的聪明?为如此一般的回答?
可有人还有这样的回答:还有三只。因为五只鸟是一家人,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了三个不会飞的鸟宝宝。这个与众不同的答案可笑吗?合乎情理吗?如果这回答正确,那么其他人的想象力又到哪里去了呢?
我不得不反省从小受到的教育:任何问题总有一个“标准答案”。我们回答问题、完成作业,与标准答案一致的便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于是我们总想着去琢磨标准答案是什么。
其实,我们并非生来如此。咿呀学语时,我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一声雷响、一寸色彩、一道灯光都会吸引我们的注意,有时一只小黄狗的“汪汪”喊叫也会使我们感到新奇,甚至会琢磨小黄狗究竟在喊叫什么:“叫它的妈妈?呼唤小伙伴?还是他的肚子饿了?……”
然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渐渐地对周围事物感到习以为常了,好奇心没有了,想象力也随之而去了。
或许,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早已变得麻木不仁了。
众生一面,每个人的想法都近乎一致,这样世界还有乐趣可言吗?还能称其为五彩缤纷的社会吗?
我们要学知识、懂道理,但我们更需要想象力。
在我们得到一个无所谓的“标准答案”时,首先应想一想:标准答案对不对?对在哪里?有没有别的答案?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应该用怀疑的态度来审视它。不要尘封大脑的想象力,而要尽力发掘它。
想象不是错。
错不在想象。
错在没想象。
父亲一番“试错吧”的忠告,与社会上“作死”的负面印象相冲突,使“我”迷惑不解。在重重疑惑之下,我们不禁思考:在不“作死”和勇“试错”的十字路口,我们到底该何去何从?
我们首先应该思考并明确的是,何为“试错”,何为“作死”?所谓“试错”,这里的“错”绝不是指“错误”,而是指“创新方法”。“试错”不是让人故意去尝试错误的方法,而是鼓励人们敢于创新、不怕犯错。而“作死”则带有负面的意味,指的是刻意选择违反道德或事理的行为。“作死”者往往会从中获取“叛逆的快乐”。而这所谓的“快乐”的背后,常常是以生命为代价。
由此,父亲的用意便明确了。父亲是想激励“我”:在生命所承受的范围内,不故步自封,而是勇敢地创新尝试。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误解了“试错”的含义,把“试错”和“作死”划上了等号,把所有打破常规的尝试都归入“作死”的旗帜下,这就解释了“我”的疑惑。“试错”背上了“作死”的罪名,又怎么敢让人轻易尝试呢?
但搬开所有的成见,回归到二者的本质,我们会发现,人生路上,“作死”不可有,“试错”不可无。人生不是一潭死水,静静等候生命的蒸干。相反,我们需要创新,需要探索每一种奇妙,让生命洞开新世界的大门。康德曾言:“我要我的人生穷尽一切可能。”如果只有循规蹈矩,而缺乏创新精神,我们怎么能看见别处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如果科学家宥于成理,何来无数精妙的发明创造?如果国家懦于革新,何来国家的进步与富强?种种事实证明,“试错”的勇气不可或缺,“试错”的精神必不可少。
但我们也应谨防陷入“作死”的误区。正如社会上一直存在对“试错”和“作死”的误解,在迈出“那一步”之前,我们也应三思而后行,避免打着“试错”的旗号而误入“作死”的泥潭。这样的现象如今已是屡见不鲜。我们更应握好手中“试错”的标尺,衡量好每一步的行为。
清夜闻钟,遽然梦觉。理清“试错”与“作死”的关系的我们,应当敢于“试错”,避免“作死”,恪守心中的坐标轴,一路扬帆远航。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