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和韩梅梅》一部号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干净的一部青春片,一部怀旧80后青春时光的影片,上映以来,口碑直线下降,豆瓣评分已经低至2.9,很多人纷纷吐槽这并不是他们的高中生活,影片情节俗烂透顶,演员堪称零演技。导演杨永春为此不惜和众网友在微博上展开撕逼,声称剧情来自高中班级真实情况,而且自己有暗恋隔壁班一个男生8年的经历,在网友质疑后言语之中更有一种你行你上的意味,让人啼笑皆非。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的看法,我眼中的高中,以及,暗恋的感觉。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什么都想讲但是又什么都没讲好。
首先,我觉得整部电影差一个推动感情的内因,如果想表达一见钟情,那就在相遇的时候展现就好了,如果日久生情,不好意思还差点火候。还有李雷是如何喜欢上韩梅梅的?韩梅梅何德何能?就因为体育方面实力碾压男生?因为一口蹩脚的英语口音?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都不足以构成男生女生之间相互喜欢的因素。喜欢可以是先一见钟情,但维持喜欢的,还是自己眼中看到的对方的内在魅力与美。可是在《李韩》里过于肤浅,刻画力度不够。
其次,剧情虽然没有其他青春烂片的伤感打架堕胎撕逼,但是处处还是体现了一种与学生高中不符的天真和为了套上李雷和韩梅梅这个梗而故意安排的剧情。开场就是,初中时期的韩梅梅踢球赢了所有男生,男生纷纷把自己的东西给韩梅梅。且不说此等举动是小学生该做的还是初中生会做的,令我感到搞笑的是,Jim居然送了一只鹦鹉给韩梅梅。首先鹦鹉好歹也是宠物,和主人也应该有感情吧,主人说送人就送人了?而且只赢了一场球,这代价有点大吧?李雷也才给了一个手电筒而已啊?而且,这只鹦鹉也没有承担什么重要线索,这个情节完全不需要,很明显,这里就是为了强行套用教材梗,就算片名叫《李雷和韩梅梅》但是一切也没有必要完全固步自封吧?
第三,入学档案是谁都能随便看的?就因为想了解李雷,就去看入学档案?拜托李雷是你的初中同学啊!你tm初中同班三年,优势学科是啥你不知道?期末没有成绩单的?而且学校档案室是你想进就能进的?我高中三年,连我的档案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就算没有我这么粗神经的,档案室你能随便进?老师能这么不负责任?档案对于一个学生多重要不知道吗?
第四,高中值日是打扫教学楼?这个我问过几个同学,大家都是打扫自己的教室,最多是打扫本班教室外的走廊,什么时候连学校的楼梯杆都需要学生来擦了?难道是我的高中太娇惯我了?
第五,高中有这么闲吗?篝火晚会,沙滩排球,海边钓鱼?敢问《李韩》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在真实的反映我们高中的生活状态?我们的高中仿佛只有做不完的练习册和上不完的补习班。能够和朋友出去看一场电影,玩一个白天就觉得很开心了?有多少家长能让自己的孩子在高中这么重要的节骨眼上夜不归宿?倒不是说没有,而是有多少?
最后,这不仅仅是《李韩》的毛病,而是当下青春片都存在的一个通病。那就是亲子关系如阶级敌人一般,妈妈永远是那个不通人情,处处侦查,一有风吹草动就严刑拷问孩子的家长,父亲永远是那个老好人,孩子永远是战战兢兢,在和妈妈进行着压迫与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当中。我想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和孩子是这种关系?如果全中国都是这样的话,那中国的亲子关系该有多么淡漠?可是中国的学生还是生活在幸福中不是吗?而且真正带给学生高考压力的,并不是家长的咄咄逼人,而是家长言语行为之中的关心,和有时略带焦躁的呵斥。高考,说难听点有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意味,但是父母绝对不会因为高考而变得神经兮兮,因为在高考和自己的骨肉之间,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深爱的孩子。
整部电影唯一可圈可点的就是揭示了教师乱补课的现象。但是这应该是初中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高中老师根本不需要在课堂上振臂高呼“你们快来补课吧”。而且,孙斯成,他的来路学历学校都不会查的吗?是不是斯坦福毕业的学校难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学校找老师门槛这么低了?用人都不用审核的吗?
还有,大言不惭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青春片”的《李雷和韩梅梅》,你们是没看过《青春派》是吗?虽然里面妈妈的角色依然不通人情,但是也并没有被刻画的相当刻薄,而且妈妈也是有苦衷的,人物小传写的十分到位,而不是《李韩》这种从头无厘头到尾的。《李雷和韩梅梅》并不是史上最干净,它只是一部干净的没有内涵精神的俗烂电影而已。
最后,我想来谈谈我眼中的高中时光。我想说,流水账一般的生活,才是我们的高中啊!我们的高中,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没有那么多的挤眉弄眼,没有那么多的爱恋作战计划。我们就是在平平淡淡的生活,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上课偷偷看喜欢的人一眼。即便和喜欢的人有交流,也不会假惺惺的回头装没看到。回到家父母关心你的\'课业之余,也会和你开心的聊着别的。导演自称暗恋隔壁班男生八年,可是我想问问你,暗恋真的就只是你描写的那样吗?暗恋的酸甜,委屈你真的有过吗?暗恋,真的有那么明目张胆吗?又或许,你真的还记得你的高中生活吗?我是一个看电影基本不会快进的人,可是影片结尾的那个募捐,那场演唱会简直要尬死我了,不快进我可能都会把胆汁吐出来。
李雷和韩梅梅只是一个梗,透过这两个人,可以回忆我们这代人很多很多东西。我们的高中,虽然很平淡,但是也有很多值得感动的地方,可能是在高中遇到了一群逗比但聊的来的朋友,可能是一次考试失利后父母和老师的关心,可能是分文理时的纠结和争辩,可能是高三时压力太大,父母想问而不敢问的小心翼翼的眼神,还有可能是,怦然心动后却独自面对失恋的难过……这些都是流水账,但是都会比影片中的情节更有营养,更容易产生共鸣。
说了这么多,应该没有人质疑我是水军。我不是想故意黑谁,更没有很多时间来黑一个本来就不容易的小成本。我想说,你觉得你很走心,可是你表达的东西过于肤浅和脱离实际,就不要怪观众不买账。我相信唤起一代人记忆的不是只有收音机或者略有年代感的造型,而是我们当初那难以言明的感情。
每年总有那么几部国产青春片,提到这一题材,大多数观众都会不屑一顾,总是会联想到***、堕胎、车祸等一系列套路化的残酷青春。但观众却又对港台欧美的青春电影大为追捧,觉得那些更符合自己的青春,虽然生活环境大为不同,但心里共鸣却是一样的,反观国产青春电影,一味的想要符合特定的年代感,而做出取悦观众的追忆桥段,往往却搞得四不像,非要说致敬80、90的青春,却真是找不到一丝青春的影子,只剩下一帮小鲜肉演员在荧幕上装傻发愣。
《李雷和韩梅梅》取材自80、90后英语课本里的人物,把简简单单平面式的人物加上新的人物性格以及经历组成一部想要取悦观众饱含回忆的青春故事,但电影的剧情没有在我们最熟悉的初中阶段发展,而是一跃变成高中,或许是编剧觉得初中太小实在没有爱情故事可以发展,但问题是,何必要在这部打着情怀噱头的青春片里加入爱情呢?这样造成的局面是情怀几乎没有,故事尴尬彻底,全片更像是一部刚刚达到及格水平的网剧。
主人公韩梅梅在片中变成一个女汉子,而李雷则变成韩梅梅暗恋的学霸男神,恶俗的套路就此展开,而后面的同学得绝症,组成乐队募集善款,堪称尴尬之最,敢问谁的青春会经历这种事情?也就乱收费的补习班暂且让人觉得还算比较贴切。国产青春片太固定套路化,学渣就要配学霸,小小年纪组成乐队的剧情一点不热血,反而让人觉得做作感十足,但编剧和导演还是自作聪明觉得把电影里塞入很多课本里的人物就让人会有情怀感悟,但观众看了只会觉得生硬,很好的IP题材就这么拍砸了。
电影的年代感建立在哪里?仅仅凭借片中几句流行歌词和电视剧吗?或者是韩梅梅屋里贴着的\'那几张动画片海报,还或许是特意给了几个镜头,生怕人家不知道的李湘何炅主持的《快乐大本营》?年代感建立的浅薄只能让观众产生反感,因为在纸糊的回忆里,却讲着今天的故事,假意瞄准80后90后市场,但成品却是迎合00后的口味,或许00后都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知道你是谁啊?
有人说我是一个有情怀的制片人。我以前在大学教美学和文艺理论。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独特的精气神,都需要有点形而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公司在创作选题时,对过于娱乐化、媚俗的题材不会选。我们公司第一部电影选择青春题材,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向青春致敬的因素。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市场和情怀能够有机结合的角度来考虑。比如,全国有近2亿学子用了相关教材,前几年又出现了《李雷和韩梅梅》的歌曲和话剧。逐渐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人都在追忆自己的青春,都在寻找自己的情怀。
这部电影的编剧有一句话很震撼:“我们的青春是有憾的,但是青春无悔”,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极大地概括几代人的情感,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题材作为天音公司向院线电影出发的首选。从目前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李雷和韩梅梅》所给人最为直观的印象就是这完全不像是一部电影,一个个青春梦幻般的校园片段,却根本没有能被行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松散混乱的剧情,毫无营养的故事,都使之所展现的青春在那看似美好的外表上,让人所感受到的只是死气沉沉的冗长。
相信对“李雷和韩梅梅”这对初中英语教科书中的人物,8090们都并不陌生,而这部电影也正是蹭着这个热点,预想拍一部青春校园的爱情电影,但电影所呈现的故事既看不到对往昔青春的追忆,也完全看不到其自身哪怕一丝的内在亮点,在很多青春片中已然被用烂了的老梗套般拼凑,使其有的只是那矫揉造作下的尴尬。
在这部没有了撕逼堕胎的青春中,何以会给人的还是只有尴尬?最为根本的因素是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很难感受到一种对青春真正的共鸣,这就例如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同样是以青春校园的初恋为开始,但前者却将青春产生了一种足以跨越国别的共鸣,这即在于对情感细腻的铺垫,更也在于电影拥有着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而反观这场李雷和韩梅梅的恋情,英语的问题也好,乐队演唱也罢,全然无法去产生一种能被认同的情感带入。
更为惨不忍睹的是在这样一部预想反映青春的电影中,却让人看不到其所要想呈现的中心究竟是什么,电影时而是爱情友谊,时而是教育问题,时而又是校园温情,这些本都是能让一部青春片变的激荡人心的元素,在这部电影中却变的如同一本流水账般的乏味平庸,而那戛然而止倍感突兀的结局,也让电影对青春的呈现在最终所给人的只是一个浪费时间的笑谈。
青春的着点不是单靠请新梦幻的基色,更不是靠种种元素的堆砌,而更关乎其能否真正讲好一个源于成长能为人共鸣的故事,但这场接着时代经典IP,拍着如同僵硬命题般的电影显然根本无力做到这一点。
反正我只是评了6分,大力吐槽部分都集中在电影的硬件上:最大失望是Lucy & Lily,人家好歹是金发碧眼纯种白人少女!你制作方找不到白人MM,可以找新疆妹子啊,新疆妹子来不了,找汉人妹子不是不行,好歹你找个身高、身材及样子接近的好不好?如果这都难找,你就不能多花几十一百元把头发染成金黄色,并且穿上同样的衣服?人家是twins,twins,twins啊!片中的Lucy、Lily与课本里面的Lucy and Lily,简直不是同一个星球的生命体。我看完真是想撞豆腐。
Jim的演员应该是个混血儿,黑发,形象还可以,非常英式的中文口音,表现力不错,如果能稍为染成金黄发更好。
Li Lei实在是太太太失望了,不是说男主角演技不好,不专业,而是形象顾问太业余了!首先男主角略显瘦削就有点偏离了,但是发型,还是发型,Li Lei一直都是平头的好不好?你男主能不能稍为把头发理短一点?就剪短一点行不行?
Han Meimei还可以,是个很专业的演员,很多时候能够体现出她在书中的性格特点,就是头发稍为长了一点。
其他人还好,Lin Tao也太胖了吧,一般是人们出来工作才胖的,人家还戴眼镜的啊。
Wei Hua居然变了性,成了Li Lei的死对头,狂追Lily不舍,我的天!!
以上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我认为是硬件中的硬伤,编剧与导演手头上难道没有当初的英语课本吗?稍为看一看,也不至于每个人物的形象如此离谱。
不过该片值6分,软件上的实力真的很震憾。我认为片中的最后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青春就是用来遗憾的,没有遗憾的就不叫青春。我自己的故事就不多说了。
两天的高考刚刚结束,年轻的学子充满了放松感,而经历过高考的人们依然沉浸在回忆中。
与有关的记忆,既有改变命运的人生故事,也有浸染无数青春的情感故事。
于是,这部电影也就很适时的在高考结束第一天上映,为的是唤起“80后”们的集体记忆。
“李雷和韩梅梅”,这两个名字一出现,就让人想起当年英语教材上面的这对好朋友。那时候学生会开玩笑想象他们的故事,没想到多年后,他们通过漫画、舞台剧、影视剧等各种形式延续出了新的故事。
李雷和韩梅梅相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1991年至2003年。他们有着纯然的友谊,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过真正的爱情,虽然之后,他们曾不止一次地重逢在漫画里和话剧舞台上,虽然每一次他们都会像初识时一样,轻轻地问候对方——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2007年,有一群女大学生组成了一支“Li Lei & Han Meimei’ s”乐队,她们称这个名字是“对于中学英语的怀念”;同年,网上出现一个标题为“Li Lei,Han Meimei,和Jim Green的爱情故事”的帖子。从那时起,李雷和韩梅梅的话题急速升温,而且影响力开始扩展到整个网络。随着“李雷和韩梅梅”话题的持续发酵,2008年,有媒体把“HL现象”提升到社会学高度,并将之定义为“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
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英语配套教材《派斯英语》延续了原本只属于上个世纪的回忆,再次将逐渐被人们淡忘的李雷和韩梅梅呈现在纸页之间,只是,这一回,韩梅梅和她的同代人“80后”一样,已经为人母。新版小学英语教材里,韩梅梅结婚了,老公不是李雷,而昔日李雷如今则是一名教师,婚姻状况不详。当韩梅梅在厨房中忙前忙后地照顾她和韩刚的两个孩子Han Keke(可可和Han Xixi(惜惜用餐的画面映入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80后”眼帘,她和李雷那段“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故事便也随之重现在“80后”的想象里。
李雷和韩梅梅既是成长于80年代的两个人,但同时也是为80年代人所共享的记忆,这类似于一种精神的词汇,然而,一旦精神词汇发生作用,我们就会时常被循环论证所包围:通过个体心理去理解集体心理,反之亦然。人们不断回忆李雷、韩梅梅,回忆Miss Gao,甚至还去回忆那只总立在书页一角的鹦鹉Polly,是因为人们不愿忘记参与其中的昨天的自己
所以,“借尺事件”、“飞盘事件”不过都是与青春打马而过的“符号”,它既可以是解读之后的“尺子”、“飞盘”,也可以是如今电影里面的“荧光笔”、“本”、“考卷”、“烟花”、“留声机”……无论是漫画家绘就的图像,还是歌曲里飘荡的情绪,亦或是话剧中、电影中构筑的离合,那都是符合整整一代人理解的诸般可能,它既能因为个体不同的想象而打通集体的记忆,也能因集体的记忆而感染每个不同个体的想象。多数情况下,记忆就如同是黏合剂,它可以把同质的、异质的人类的复杂因子结合在一起。记忆共同体便是这样一个滋养浓厚关系和伦理秩序的栖息地。
而这些,也是如今电影版《李雷和韩梅梅》的创作出发点。在谈到该片拍摄时,制片人陈永宁谈到,“1990年代人教版英语教材有着2亿学生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几乎每个青春年少都有过‘情窦初开’的懵懂情怀,应该说,在保证‘三观’正确的前提下,有着较高的市场成功率。”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现象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市场的受众群体呈现出不断下沉的趋势,也即“80后”仅仅是当前中国电影受众主体的一部分,而眼下最主要的目标受众则已经偏向了“90后”甚至“00后”,与此相对应的,理应是属于当前这代青年群体的审美趣味。其实,1990年代的李雷和韩梅梅整本书中都没有说过几句话,而到了21世纪初,长大成家的往昔“80后”们便已经随着时代的推进将之进行了想象性织补,到了2009年,新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编者也是曾经的“80后”一代,他们不仅默认了民间流传的各种想象,还将这种想象进行了收编,而这种修缮本身就体现出一种审美流动性的特征,当然也融入进了“80后”们在时代更迭中所饱含的多种生命体验。然而今天,李雷和韩梅梅照理应该变得更加“时髦”和“摩登”,但是电影版的《李雷和韩梅梅》并没有出现打群架、辍学等等“狗血剧”情节,电影依然存留着“点到为止”、“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青春情怀,这正是电影版的可贵之处。
为了平衡“怀旧”和“写实”,电影除了启用“00后”演员张子枫作为韩梅梅的“女汉子”版演绎者,一改教材里的刻板定型,还在电影里做出各种“离经叛道”的事情来,不仅怒怼英语老师,还跟踪暗恋男生、组织校园乐队。当然,“小纸条”、“随身听”、“第八套广播体操”以及穿插其间的《流星花园》主题曲也同样兼顾了“80后”的怀旧情结,所以,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直击三代人青春”的国民剧,对此,陈永宁表示,“电影并不是一味地怀旧,准确说来,‘表现’大于‘再现’,‘趣味’大于‘逻辑’。”
事实上,自《致青春》后,青春怀旧片已经迅速成为国产电影的主打类型之一,这当然是由于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的数量猛增和票房攀高等因素,然而,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这其中鲜有经典的口碑之作。比如,《小时代》等青春题材的电影就明显地遵循享乐主义和追逐眼前快感的娱乐原则,这类青春片往往是采取有计划、有意识地逃避日常现实的媚俗。而今,“束缚——叛逆”、“怯懦——坚强”、“浮夸——朴实”等等二元对立的老套叙事桥段已经难再满足多元需求的观众期待,而另一方面,对新一代青年群体文化情感诉求的概念化理解,对他们精神生态的模糊定位,也难以成就现实青春题材电影各方面的成熟。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电影《李雷和韩梅梅》选择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上映,当小伙伴们还来不及去憧憬未知的人生,便已经开始了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和不舍。那些或许就在几天前还被压抑的小心动终于可以在这一刻得以释放,多年以后,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曾经讲台上的那次“英雄救美”,也不会忘记课间楼道上的擦肩而过和回眸,因为人生纵有万种风情,但始终难以替代第一次的怦然心动,正如阳光下笔直如一的影。
今天和朋友一起看了,还有虽然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但还是真心觉得这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好电影,画面清新,感人,每一格画面都洋溢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还有电影中的各种怀旧元素:练听力的录音机,教室后的黑板报,经典的英语教材,手掌里的任天堂,一次一次把我们拉回到那个纯真的学生时代。尤其是Jim,Poly,Uncle Wang也都是神还原,可以看出导演还是非常用心的。
百度了一下导演,这应该是她的电影处女作,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可圈可点,希望没有看过的朋友,不要说什么“听名字就很烂。”这样不负责任的话,相信只有给中国电影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国电影才能还给我们一个令人期待的未来!
电影《李雷和韩梅梅》已于今日正式上映,作为首次将教科书人物搬上大银幕的电影,消息一出便引发各界关注,如今电影正式上映,电影好看吗?评价如何呢?我们来看看。
引起兴趣的,是“韩梅梅与李雷”这两个名字。以教材人物为名,早已给未来观者(更多的是80后打入一剂强力回忆药,名儿上,充斥的是满满的青春,自己也就毫不自知地被安利了。
其实这几年的青春片也不少了,来来去去也就这几个套路,家庭背景男强女弱男方妈妈强行干预导致男方出走最终男女双方只能两眼泪汪汪,同学患病(必须癌症学生募捐男女主恋情发展,剧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第三方高富帅&白富美令男&女主受挫以为对方原来不爱自己嘤嘤嘤后来真相大白皆大欢喜继续眉来眼去,女主各种意淫男主以为只是自己单相思原来对方也对自己好感等等,人物标配方面基本也是男主拽女主乖&男主十项全能外貌闪闪女主样样普通长相平凡,这部反套路的青春片说白了也是这几个套路,只是没有男人打架女人撕逼出轨堕胎这几个高频套路,然而套路依旧深似海,简直不套路,不青春。不过万幸的是,这部片还是有创新的地方。
最亮眼的是对教师制度的反讽。
中学青春的爱情友谊会议固然美好,回忆却不只欢乐,那些痛苦的记忆,只不过被有意识地藏进了脑海最深处,不提,并不代表没有发生;隐藏,并不代表已经遗忘,偶然记起,那一件件,俨然化成了致命武器,一下一下剜着肉,悄无声息的痛。
老师以成绩要挟学生做一些错事,或者是以补习透题方式大幅度提高分数,用这种潜在的压力逼迫同学进行强制性的补课,成绩出类拔萃的勉强还能顶住压力,可那些学习刻苦但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并不殷实的家庭呢?因为高考这座独木桥,分数变成了命根,成绩代表了一切,对于老师的这种做法,许多学生家长只能默默咽下去,现实能有几个韩梅梅?多半是像李雷那样奋斗一半顶受不住压力无奈妥协的人。
没有人教学生师生纲常能够违背,有的只是尊师重道师者为大,这个桎梏太重,烙印太深,敢于叛逆的只能那些被主流批判的不良少年,束缚于体制下的学生只好谨小慎微,毕竟掌控在老师手中的是学生的命脉。大多数青春片中出现的老师都贴上了好好标签,要不走了个极端,轮番上演猥亵女同学的男教师,现实中的斯文败类难道真就这么多吗?最多的,其实是孙建成这样短时间大幅度提高学生分数索要高额补习费用的老师。学生也忍吞着彼此心知肚明的秘密,默默享受高分带来的快乐,这本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表面平静却被韩梅梅打破了,一个初中在足球场上KO所有男生的女汉子。现实中很多老师能够推行自己的盈利模式也因为他们遇见了顺从柔弱的羊,刚硬有立场有原则的韩梅梅太难得了。
这也是自己喜欢这影片的理由之一,普遍的女主都会显得柔弱些,这种刚硬之是男方搞定就好了,该片却反其道而行之,实亦珍贵。这就是我这篇影评的主题——柔刚不仅体现在学生与老师的对峙之中,还有男女主角的关系对换。大多时候,在韩梅梅眼中的李雷,是样样全能的、雄性荷尔蒙喷薄、浑身散发阳刚之气的,而对立面的韩梅梅,是娇羞的阴柔的,这是一个浅显的方面;但是在韩梅梅与孙老大吵一架后李雷进来讲了一句“我想要补习”,而此刻的韩梅梅不管不顾以往的爱慕崇拜力图塑造一个美好形象之念头,脱口而出一句“他是羊我不是!”这里的柔刚层面就百八十度转弯了,正是女主身上的这个闪光点吸引了男主(万幸不是天真善良的女主标配!,这倒是蛮意外的。
该影片的情节设计倒是蛮惊喜的,但在情节过渡这细节方面还是过于粗糙,那孙老师态度的转变,被骂做“羊”的男主突然“狼”了起来,这些都未曾在细节方面细细打磨就匆忙出现在观众视野,显得过于突兀。
但就整体而言,这部青春片的回忆***更加接地气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