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了解孩子,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子。觉察自己如何在爱,觉察自己的爱是“盲目的爱”还是“成熟的爱”。
2.孩子在潜意识里感受到的都是,如果我做相同的事情或有家人一样的命运,我的心就会得到归属的满足,否则我就会有罪恶感和孤独感,由此我们会发现孩子对归属感的要求非常强烈,已经超过理智上的判断。
3.从跟随的,盲目的,重复的爱中解脱出来,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成长。灵性成长的需求,是每个人来到这世上的最终目的。
4.灵性需求是超越系统整体的,如果我们说系统需求是太阳系的话,那么灵性需求就是宇宙。
5.孩子潜意识里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巨大给予,感受到了平衡需求的巨大压力,却没有回报以平衡之,于是在良知上产生罪恶感,并在潜意识里选择走向贬低自己生命价值的路,让自己过得很糟糕。他们在潜意识里通过贬低生命的.方式来平衡这种失衡。
6.智慧与慈悲就是灵性需求的成就。我们要带着平衡和平等的心,取用我们所需。所以,我们才要对大自然进行生态保护。
最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小说,其中《读懂孩子的说明书》给我带来许多有帮助的建议,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喜忧参半。对儿子,从小我就给予了过度的保护,当他初学走路时,每尝试迈脚走出去一步的时候,我都会在旁边喊小心,别摔了。
于是孩子在学走路时没有摔倒过,当孩子开始跑时,为了避免孩子受伤,几乎是牵着孩子的手外出锻炼,于是孩子没怎么学会跑就长大了,上学后,却发现孩子对跑几乎没有概念,不敢跑亦不会跑。孩子喜欢爬这攀那,而我总是担心孩子出状况,于是我总是在旁边扶着,就这样孩子的胆子小了,做事缺少男子汉的勇气和魄力。
今读了此书,发觉自己真的是或许保护孩子了,今后必须放手。对孩子的教育或许是源于我的懒惰,很多地方似乎与专家的\'意见吻合呢!比如尊重孩子,这一点我做的还好。从小孩子说什么我都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他的话题。孩子喜欢什么我都尽力所能的予以满足。有时候我很懒惰,让孩子帮我做这做那,这也培养了孩子动手能力。
去年夏天去露营的时候,我在玩游戏时,没注意前方,一不小心撞到一位叔叔,使他手上的汤溢了出来,我赶紧弯腰向对方赔不是,把头抬起来时,只见对方脸上堆满笑容,丝毫没有任何怒气的对我说:“下次小心一点!”说完就走了,因礼貌的`道歉,化解了当时的尴尬。
在暑假期间,爸爸心血来潮的带我去看电影,回程的路途中,后方的车子为了超车,便和我们的车擦撞,爸爸赶紧下车察看,只见对方车主下车瞪了一眼后,就上车了,爸爸上车便和我说:“人如果没有礼貌只会让人更讨厌,最没有修养的人就是这种人,儿子啊!你长大后绝对不能成为那种不懂礼貌又没有修养的人呀!”
前几天,我自己一个人对着校园的墙壁投球,结果一不小心力道太大,球还没打到墙壁,就弹射出去了,我苦恼着球飞到哪里了?正好撞见同班同学,于是我很有礼貌的请他一同帮忙寻找,他二话不说马上帮忙,果然没多久他就在草丛里找到了球,我十分感谢他的帮忙,不然一个人在如此广阔的校园里找球,也不知道球找不找的到呢!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我们多么重视礼仪,有礼貌不但提升了我们的气质,也使别人更尊敬我们,因此,我们都应该成为有礼貌的人,才能共创一个温馨又祥和的未来!
1.在辅导了数千个家庭之后我发现在这所有的信息里,关键点就在“爱与归属感”。许多孩子的问题,甚至包括成人不幸的命运,都是因为不知如何处理需求与良知之间的冲突。
2.我将人类的需求分成三种,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去圆满这三大需求,个人需求,系统需求,灵性需求。
3.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个人需求从高到低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爱与归属感正是人在孩童阶段最大的需求。4.怎样获得归属感,答案就是做相同的事,与家人发生相同的状况,这样我们会感觉到自己归属于这个家。
5.领悟爱的法则,也就是生命五大法则,整体法则,序位法则,平衡法则,事实法则,流动法则。
老虎大王是森林里地位最高尚的人,受所有动物的尊重,每天都高高地昂着头,可是老虎大王不懂礼貌,它认为自己是最有权利的人,不需要对其它人礼貌。
野猪将军辛苦奉上食物,老虎大王不懂得说谢谢。不小心撞坏了猫头鹰博士的房子,老虎大王不懂得说对不起。拿走蜜蜂们辛苦采集的花蜜,不懂得打招呼。
森林里的动物们越来越讨厌这个骄傲自大的老虎,一次,老虎大王掉进猎人的陷阱里,大声的`呼叫……“救命,快救救我。”
老虎大王喊叫着,可是没人来救它,它失望了,责怪自己平时太自大,不懂礼貌,现在轮到这种地步。
动物们听到老虎大王的呼救声,立刻赶了过来,原来大家是在想救老虎大王的办法,所以才来晚的。于是大家手牵着手连在一起,形成一条结实的绳子,从井底把老虎大王拉了上来。老虎大王十分感谢大家,说:“谢谢大家。”
动物们得到老虎大王的感谢,开心地笑了,其实,这个森林之王也没那么讨厌,因为它懂得了礼貌。“小朋友们,你们说是么?”
过年有走亲戚的习俗。年初亲戚来访时,主人家总会想方设法去热情相待。孩子也不会没闲着,打招呼、斟茶递水、陪食、送客,忙前忙后。待客有礼能体现主人家热情好客,但有些孩子的表现却偏偏“差强人意”,这时免不了会挨上一顿骂,而且往往是当着客人的面被数落一番的\'。骂得最多的就是:“你怎么那么嘴笨”“见了谁也不问,没礼貌”等。
孩子被骂后通常会躲一边黯然伤神,偷偷抹泪。虽然受了委屈,心里却暗暗较起了劲:下次一定不能再这样了。可真等下次又象泄了气的皮球,没了底气。结果在一次次骂声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自卑感,成了成长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面对陌生人或平日里少见的亲属,活泼一些的孩子会放得开些,文静内敛的不免局促,甚至会不自觉地躲起来。通常这时父母们大多会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来,忍不住说些中伤性的言语,肯抑制住情绪,待客人散去再来埋怨的已经算是很克制了。若能若无其事淡化处理的,甚至说上几句鼓励话的,皆大欢喜;若还能就事论事,推心置腹去施教的,一定是很有耐性的人了。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除了耐心,还需寻求技巧才行,才能保证说教作用同时又没伤到幼小心灵。要把握好这个度,说来是件挺伤脑筋的事情,不过肯留心观察,生活中总能找到不少有借鉴作用的事例。比如之前看到的一个例子。一年轻妈妈带女儿外出购物,半路遇上熟人。妈妈唤来女儿叫“阿姨好”,不料孩子却拽着妈妈的衣角害羞地躲到了背后。妈妈并未理会女儿这一举动,而是继续与朋友聊了起来,等说完后才转过身去拉起女儿的手递向那位阿姨,阿姨当即心领神会呈出笑脸,伸手握着孩子的手。妈妈示意女儿说,我们要走了,跟阿姨握手说再见。阿姨率先说了拜拜,孩子没有说,不过却腼腆地笑了。
多有亲和力又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一位母亲。碰到这样的情形,不是当面的呵斥,而是设身处地“护”着孩子,懂得如何引导与尊重她,给予肯定与鼓励,也没有为了自己脸面而为难孩子。虽然孩子最终没说什么,但她的笑容足已说明她内心是开心的,也算是对别人礼貌性的回应了。显然这位妈妈是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的,才没表现出盛气凌人的一面。人人都有童年,挨骂了难免闷闷不乐。我虽小,也有自尊心,经常无端受到责骂,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大人们的眼里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蠢孩子。少了自信,以后不管遇上任何事,总怀疑自己能不能做好,唯唯诺诺的,原本该有的棱角与天性,丧失殆尽。所以以自身经历看根本是行不通的,足以引起反思。
可以理解,那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彬彬有礼仪表堂堂呢。问题是,家长们是否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人当然要有礼貌,平日里碰上相识的人要打招呼、跟别人交谈时不要转移注意力、尊重别人的正常发言等,这些最基本的做到就差不多了,无所谓苛求。相反,要求必须严谨客气,样样都要遵守固有的繁文缛节,反而会滑入“世故”的泥沼里,也会引起孩子们的排斥、厌恶与孤独感。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孩子是不是太过刻薄了呢?只要他们稍有不合意的,就义正词严横加指责。教不好,是他蠢,教不听,是他叛逆,总能找到理由往他们身上推。从来很少或根本就没从自身找过原因,忽视了孩子的单纯性、承受力、微弱的判断力等多种因素。可见与其一味固守不变,不如寻机求变。过程难免艰难、迷惑,哪怕收获甚微,亦好过放任自流。
我觉得小孩没礼貌或使坏,家长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应端起为人父母的架子强加“唯命是从”的指令,更不要为找台阶下而扯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搪塞到孩子的身上,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不是吗?
有一天,天空乌云密布,好像天要下雨了。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了,小花猫睡觉刚起来,从窗子望外看,只见青蛙、乌龟、鸭子、公鸡正在忙着找地方躲雨。
小花猫赶忙从家里拿了一把雨伞站在门前。小花猫想:我只有一把雨伞,该借给谁呢?
小花猫想了一会儿,要借给青蛙,青蛙说:“谢谢!我不要,雨下大了我会游泳,你还是借给乌龟吧。”
乌龟也说:“谢谢!我不要,我有壳,你还是借给鸭子吧。”小花猫借给鸭子,鸭子也说不要。
最后轮到公鸡,公鸡说:“谢谢!”小花猫说: “不用谢,下次需要东西的话,我会再借给你的。”
就这样小花猫把雨伞借给公鸡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